龍生九子個個不同,可能和它們的母親有關
按說,兄弟姐妹總有些相同特質,龍的兒子為啥截然不同?
只因,這龍是龍父,兒子通常長得像母親,而九個兒子的母親是不同物種。
01 長子囚牛
囚牛的母親是一頭牛,我們說對牛彈琴,可龍的兒子畢竟骨骼清奇,這囚牛平生就愛音樂,常常蹲在琴頭上欣賞彈撥弦拉。
由此琴頭上便刻上它的遺像,這個裝飾一直沿用下來,一些貴重的胡琴頭部至今仍刻有龍頭的形象,稱其為“龍頭胡琴”。
02 次子睚眥
睚眥(yá zì)的母親為豺,豺狼的豺,可見兇狠。有個成語叫睚眥必報,形容人心胸狹隘,說的就是它。
睚眥平生好鬥喜殺,因將它的遺像置於刀環、刀柄、龍吞口,以增添懾人的力量。
03 三子嘲風
嘲風的母親是猞猁,一種大型貓科動物,生活在巖洞石縫中,有非常好的平衡力和抓力。
嘲風繼承了母親特長,喜歡到險峻地方望風,所以經常被雕刻在建築角上,不僅象征著吉祥、美觀和威嚴,而且還具有威懾妖魔、清除災禍的含義。
04 四子蒲牢
蒲牢的母親是海蛇,蛇本就是龍的原型,所以蒲牢長得和父親也很像。
雖為龍子,蒲牢卻膽小得很,它居住在海邊,一向害怕龐大的鯨魚,當鯨魚一發起攻擊,它就嚇得大聲吼叫。
人們根據它愛大鳴大叫的特點,就把蒲牢鑄為鐘紐,而把敲鐘的木杵作成鯨魚形狀。敲鐘時,讓鯨魚一下又一下撞擊蒲牢,使之“響入雲霄”且“專聲獨遠”。
05 五子狻猊
狻猊(Suān ní)是龍和獅子所生,平生喜靜不喜動,好坐,又喜歡煙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爐上的腳部裝飾就是它的遺像。
相傳佛座上裝飾的狻猊是隨著佛教在漢代由印度傳入中國的,經過我國民間藝人的創造,使其具有中國的傳統氣派。
明清之際的石獅或銅獅,頸下項圈中間的龍形裝飾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衛大門的中國傳統門獅更為威武。
06 六子霸下
又名赑屃(bì xì),是龍和烏龜所生。霸下力大無窮,有個獨特的愛好,喜歡負重。
傳說上古時代,霸下常馱著三山五嶽,在江河湖海裏興風作浪。後來大禹治水時收服了它並讓它在治水中發揮作用。
等水治好,大禹擔心霸下到處撒野,便搬來頂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跡,叫霸下馱著,沈重的石碑壓得它不能隨便行走。
我國一些顯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馱著,被後世認為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征。
07 七子狴犴
狴犴(bì àn)又名憲章,是龍和老虎所生。
傳說狴犴不僅急公好義,仗義執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斷,加上形象威風,因此裝飾在獄門上,匐伏在官衙的大堂兩側。
虎視眈眈,環視察看,維護公堂的肅穆正氣。
08 八子負屃
有的說負屃(fù xì)是龍和烏龜所生,赑屃就是它的六哥。
和哥哥不同的是,負屃雅好斯文,愛好閃耀著藝術光彩的碑文,甘願化做圖案,把碑座裝飾得更為典雅秀美,所以和碑文一起被雕刻在石碑上。
由於它長得像龍,又有人認為它是龍和龍所生。
09 九子螭吻
螭吻(chī wěn)又名鴟尾或鴟(chī)吻,它的母親是魚。
螭吻屬水性,口闊噪粗而好吞,用它作鎮邪之物以避火消災,殿脊兩端的卷尾龍頭是其遺像。
“龍生九子”,並非說龍恰好生九子。過去用九來表示極多,加上九也是貴數,適合用來描述龍子。
事實上,究竟是哪九種動物,一直到明朝才出現了各種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