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空城計、借東風全是子虛烏有!論歷史與文學形象有何不同
事實上,任何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往往都有三種不同的形象——
①:歷史形象。歷史的本來面目,歷史學家主張的樣子。
②:文學形象。文學藝術作品中的面目,文學家和藝術家主張的樣子。
③:民間形象。民間信仰中的面目,一般老百姓心目中主張的樣子。
其實,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目中,都有一個自己認為的歷史人物形象,因此當一部歷史影視劇播出之後,很多人都會發表一些自己的評論,覺得某某演員演繹的角色不像。
可見,歷史、文學和民間形象之間還是存在很大差距的,而對於三國來說,形象最為離譜的非諸葛亮莫屬。
每當提起諸葛亮,大家首先就會想到民間有名的故事《空城計》,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第95回中曾如此描述: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手搖羽扇,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高聲昂曲。
由此可以看出,人們對於諸葛亮的軍事天賦是有多麼地推崇。
那麼,諸葛亮的“空城計”是否確有其事?人們對他的追捧是從何時開始的?而他的歷史形象與文學形象究竟有何不同之處呢?
實際上,至少從晉代開始,諸葛亮就已經成為了很多人追捧的對象……
當時,有一個名叫郭衝的人,可以說是諸葛亮的“鐵桿粉絲”,在郭衝看來,人們對於諸葛亮的評價還遠遠不夠,於是他就寫了一篇名為《條亮五事,隱沒不聞於世者》的文章,以此來贊美諸葛亮非凡的軍事天賦。
【註】:《條亮五事,隱沒不聞於世者》指的就是我(郭衝)這裏還有關於諸葛亮的五件不為人知的事情。
其中第三件事情,就是著名的“空城計”。
所以說,諸葛亮的“空城計”,最早就見於郭衝寫的這篇文章。
日後,裴松之在為《三國誌》作註的時候,不但引用了郭衝所寫的“空城計”,而且還對此作出了駁斥,表示當時在陽平這個地方根本就不可能發生這樣一件事情。
因為,司馬懿當時官居荊州都督,其軍隊駐紮在宛城,並不在陽平戰場,自然就不可能發生諸葛亮和司馬懿的“空城計”。
只不過,“空城計”的故事確實太精彩了,因此文學作品一說再說,而戲劇作品也就跟著一演再演。
但是大家要知道,“空城計”這件事情是不符合事實,也不符合邏輯的。
關於“空城計”,大體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司馬懿率兵進攻之時,諸葛亮派馬謖前去鎮守街亭,但馬謖此人就是一個書呆子,紙上談兵可以,打仗根本不行,因此丟了街亭。
於是,司馬懿就率領著幾十萬大軍殺奔而來。
當時,諸葛亮手下已經無兵可用,只好把四個城門全部打開,還派了二十位老弱殘兵在城門口掃地,而他自己則架了一張琴,焚了一爐香,帶著兩個小童端坐於城樓之上,泰然自若地撫琴唱曲。
面對諸葛亮如此不尋常的舉動,司馬懿打馬上前,大為驚詫:“莫非其中有詐?”於是只好趕忙撤軍。
不得不說,“空城計”的故事其實非常不合邏輯——
①:如果司馬懿懷疑城中埋有伏兵,他完全可以派出一小隊人馬先去偵察一下,探個虛實也好,沒有必要匆匆撤兵。
②:司馬懿親自打馬上前,在城樓下清清楚楚地看見諸葛亮在城樓上神色自若地撫琴唱曲,說明他們當時距離很近,完全可以派一個箭術好的兵將射殺諸葛亮。
③:根據郭衝的故事和《三國演義》中的說法,當時司馬懿和諸葛亮兩軍的兵力非常懸殊,有說司馬懿率領了二十萬大軍,也有說十幾萬大軍,但至少也有十萬大軍,那他完全可以把諸葛亮包圍起來,圍而不打,直至城中水盡糧絕,再怎麼也不至於掉頭撤兵啊!
可見,諸葛亮的“空城計”就是子虛烏有。
除此以外,火燒博望、火燒新野、草船借箭……其實都是編出來的,其中最為可笑的就是諸葛亮“借東風”的故事。
大家可以好好回憶一下,諸葛亮“借東風”的時候是什麼形象?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披頭散發、光著腳丫,穿著一身道袍,在那裏煞有介事地起壇作法。
為此,魯迅先生還曾評價說: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多智而近妖,此“妖”非妖精,也不是妖怪,而是“妖人”!
當然了,諸葛亮本身其實並不是妖人,而且還是一個大帥哥。
根據《三國誌》記載:諸葛亮26歲出山,身長八尺。
【註】:按照漢尺的計量方式,八尺合現在的市尺五尺五寸,相當於一米八四。
可以想見,26歲的諸葛亮就有一米八四的大個頭,其形象也是非常挺拔的,和影視劇中形象的並不一樣。
另外,“借東風”的事情確實沒有,就算是有,主角也應該是周瑜,而並非諸葛亮,這一點從杜牧的詩中就可以看出: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也沒說“東風不與諸葛便”啊!
實際上,諸葛亮在“赤壁之戰”中的主要功績是促成了劉備和孫權集團的軍事聯合,而他在劉備去世之前的主要功績是為劉備定下了三分天下的政治策略。
換言之,諸葛亮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但卻未必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他的軍事才能還是值得懷疑的。
現如今,位於成都的武侯祠還留有清人趙藩寫的一對攻心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這對攻心聯實則委婉地批評了諸葛亮,說他在劉備去世以後,主持蜀國工作的時候窮兵黷武、寬嚴戒誤。
可到了《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就變成了神機妙算的傑出軍事家,而其他的軍事將領則一個個都變成了無腦的提線木偶,只會傻乎乎地帶兵打仗,每到一個地方就拿出一個口袋,看看軍師留給自己的錦囊妙計,說來確實有些離譜!
綜上所述,我們也可以得知:“空城計”和“借東風”等故事的演繹,只不過是文學家們對諸葛亮的一種神化,目的就是為了表現人們對諸葛亮的崇拜。
由此可見,歷史形象並不等於文學形象,其中存在很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