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之美 | 中華第一龍——紅山文化玉龍
中國人以龍的傳人自居,龍這一神話形象,也是我們民族的文化圖騰與精神象征。龍文化源遠而流長,正史記載關於龍的事件大概有三百多起,其它類型的文獻更是龐大。
龍的形象深入到了社會的各個角落,龍的影響波及了文化的各個層面。龍裝飾、雕龍、建築裏的龍吻、元宵節舞龍、二月二龍擡頭吃龍須面、端午節龍舟賽,龍成為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澱。
而有這樣一件國寶,完美詮釋了早在新石器時期,龍文化對人們的影響。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玉龍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玉龍,高26厘米,1971年出土於內蒙古自治區翁牛特旗三星他拉遺址,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是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這件玉龍呈墨綠色,周身光潔,完整無缺,整體蜷曲呈“C”字形。吻部前伸,略向上彎曲,嘴緊閉,有對稱的雙鼻孔,雙眼突起呈棱形,鬣鬃飛揚。
龍背有對稱的單孔。龍身大部光素無紋,隻在額及鄂底刻以細密的方格網狀紋,網格突起作規整的小菱形。造型生動,雕琢精美,被譽為“三星他拉紅山文化玉龍”,也有“中華第一龍”的美譽。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玉龍
文物歷史
1971年8月的一天,內蒙古赤峰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的村民張鳳祥在農田裏挖出了這件玉龍,當時這件玉龍的樣子看起來像是一件黑乎乎的鉤子,不知用途。張鳳祥便把它帶回家給弟弟用繩子拖著玩耍。
幾天後,張鳳祥驚奇地發現,原本難看的鉤子,竟然被弟弟拖成了墨綠色,形狀奇怪,有點像蛇又有點像龍,在太陽底下一曬,還會有碧綠光澤。這一發現讓張鳳祥激動不已,隨後他把這件奇怪的玉器交到了翁牛特旗文化館。玉龍來到翁牛特旗文化館後並沒有立即引起轟動,因為當時的工作人員並不知道這件玉器是什麼東西。
玉龍發現者張鳳祥
於是,玉龍被當成了一件普通文物鎖到了箱子裏,十幾年來默默無聞。直到1984年,遼寧朝陽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群的發現,考古界掀起了對紅山玉文化的關註高潮。那一年,考古隊員在遼寧牛河梁發現了兩件紅山文化時期的玉豬龍,在國內引起很大的轟動。
牛河梁玉豬龍
這讓當時翁牛特旗文化館負責人賈鴻恩想起了十幾年前收購的那個像鐵鉤的玉器,他意識到那件玉器極有可能是與牛河梁玉豬龍一樣珍貴的文物。於是,賈鴻恩立馬把那件玉器找了出來,帶去北京,請中國著名考古學家、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蘇秉琦先生鑒定。蘇秉琦先生鑒定後,告訴賈鴻恩,這是國內首次發現的“中華第一玉雕龍”,5000年以前由紅山人精心制作。
後來,這件玉龍被收藏在了中國國家博物館,成為了許多雜誌的壓題照片及華夏銀行的標誌,更是成為了紅山文化的象征。
文物價值
新石器時代很多遺址中都發現有類似龍形的遺存,或為蚌塑,或為雕塑,或為彩繪。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玉龍以一整塊玉料圓雕而成,細部還運用了浮雕、淺浮雕等手法,通體琢磨,較為光潔,這都表明了當時琢玉工藝的發展水平。
這件玉龍形象帶有濃厚的幻想色彩,已經顯示出成熟龍形的諸多因素。關於它的具體用途,目前尚有待進一步探討,不過龍體背正中有一小穿孔,經試驗,若穿繩懸起,龍骨尾恰在同一水平線上,顯然,孔的位置是經過精密計算的。考慮到玉龍形體碩大,且造型特殊,可見它不隻是一般的飾件,很可能是同中國原始宗教崇拜密切相關的禮制用具。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玉龍
因為這件玉龍對研究紅山文化具有重大的意義,文物價值過於珍貴,所以2013年8月19日,國家文物局將這件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玉龍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龍文化延續到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中,不僅是在玉器、青銅器中存在,在瓷器中也大有涉獵。
明萬歷 青花團鶴立龍紋大盤
明朝的龍兇猛威武,雙目圓睜,俗稱眼鏡龍,額頭扁平,怒發衝冠,雙須粗壯有力,趾爪如蟹鉗,龍身繪網格紋或鋸齒紋,不拘小節,細節描繪不如清朝精細。從這件明萬歷青花團鶴立龍紋大盤即可看出明朝龍紋的兇猛氣勢,一條立龍咆哮在祥雲之間,幾欲破壁而出,四周繪團鶴紋,整體布局合理,底部落富貴佳器款,時代特征典型。
清康熙 青花吐花雙龍盤
這件瓷盤雖然底落“大明成化年制”款,但從紋樣、窯口、形制等特點可看出乃康熙朝仿成化之作,清朝的龍多作張口咆哮狀,而明朝龍大多是閉嘴造型,且額頭突出、毛發蓬松、五爪張開,更加威風。
此盤在盤心繪雙藍圈開光雙龍口吐蓮花,龍姿矯健,神情威武,上下呼應,四朵蓮花四方對稱,構圖平衡中又富動感,口沿繪連續卷草紋,極具裝飾性,且胎質細膩潔凈,修胎規整,為康熙朝精品。
清幹隆 青花龍戲珠盤
龍戲珠的青花龍紋盤是清代官窯的經典品種,自康熙朝開始燒造,一直延續至清末,但惟有雍正、幹隆二朝質量較上乘。
圓口,淺弧腹,圈足的青花盤是幹隆時期的典型器,通體施素白釉,釉質瑩潤,胎薄質堅,內外口沿飾青花玄紋兩道,碗心繪青花龍紋,碗外壁繪雙龍趕珠紋,紋飾飽滿,龍紋矯健,動感十足。青花發色純正,釉面光潤均勻,不失為佳品。
清道光 礬紅龍紋杯
如圖式的礬紅彩龍紋小杯也是清代官窯的傳統品種,乃仿明成化器而成,從幹隆朝開始燒造,一直延續到清末。
此件礬紅彩龍紋杯外壁口沿及近足部各繪青花雙線弦紋一周,腹部繪礬紅彩龍,龍須上揚,龍口大張,上顎短下顎長,龍爪為典型的五爪龍,底書青花“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為清末仿明佳器,器型小巧,胎體釉面工整精細,可供賞玩。
清晚期 青花趕珠龍紋鼓腹花觚
此件青花趕珠龍紋鼓腹花觚勝在器型稀有,花觚造型端莊優美,胎質細膩堅實,器身繪趕珠龍紋,畫工嫻熟,生動傳神,神情威猛。
時至今日,龍文化仍廣泛存在於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作為民族圖騰,凝聚著我們的民族精神,激勵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將龍文化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