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開國元勛劉伯溫究竟算溫州人還是麗水人?
核心提示:1947年,從瑞安、青田、泰順三縣邊區析置而成文成縣。1963年的時候浙江省行政區域調整,青田縣劃歸麗水市,但是南田從青田出來並入現在的文成縣,所以劉伯溫的時代他籍貫確實屬於處州青田,但是按現在地理上已經是溫州文成了。
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學家,輔佐朱元璋平天下的明朝開國元勛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故又稱劉伯溫。明朝開國後,朱元璋大封功臣,明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後與丞相李善長、胡惟庸意見不合,逐漸失去朱元璋的信任,61歲的劉伯溫告老還鄉,結束自己的政治生涯。洪武八年(1375年),劉伯溫去世,享年65歲,葬於青田武陽夏山。
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後人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劉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
劉伯溫又是文學家,明初詩文三大家就指是劉伯溫、宋濂與高啟。劉基有《誠意伯文集》20卷傳世,收有賦、騷、詩、詞1600余首,各種文體文230余篇。
在歷史書上,劉伯溫一直稱為青田劉基。《明史·劉基傳》記載:“劉基,字伯溫,青田人”。在現在的歷史解說裏總會寫:浙江青田(今浙江文成)人。
劉伯溫和溫州的關系?劉伯溫老家是哪裏?劉伯溫的家鄉是什麼地方呢?劉伯溫葬於何處?
青田是麗水市下轄的縣,文成是溫州市下轄的縣。那麼劉伯溫究竟算溫州人,還是麗水人?劉伯溫老家到底是浙江青田還是溫州?
文成縣地形圖
文成縣衛星地圖
文成縣行政區劃
劉基是明朝人,出生於青田縣南田鄉武陽村。而溫州文成縣是570多年後(1946年)才劃青田、瑞安、泰順三縣的部分地區(包括南田)以劉基謚號“文成”組建而成的/從瑞安、青田、泰順三縣邊區析置而成,在劉基出生時根本就沒有文成縣的存在。
那時南田屬於青田縣,而青田縣和文成縣都歸溫州市管轄。1958年10月撤銷文成縣,和瑞安縣合並。1961年9月,文成縣又從瑞安縣析置。1963年的時候浙江省行政區域調整,青田縣劃歸麗水市,但是南田從青田出來並入現在的文成縣,所以劉伯溫的時代他籍貫確實屬於處州青田,但是按現在地理上已經是溫州文成了。
所以說,劉基是青田人不應該有異議。詩仙李白的出生地碎葉在唐朝屬中國,現在是吉爾吉斯斯坦領地(李白真的是外國人 不是韓國的是哈薩克斯坦的),但是李白是中國人,這是歷史傳承不會有異義。再比如,左權將軍1942年戰死在山西遼縣,為紀念左權將軍,將遼縣改名為左權縣,但是不能說左權將軍就戰死在左權縣吧!
青田縣是劉基人生從出生、成長到歸隱、逝世不可割舍的部分,劉基曾留下“身騎青田鶴,去采青田芝”的詩句,而文成縣作為一個現代的地域(劉基死後570多年才立縣),與劉基並無歷史關連。說劉基是文成人,就等於剝離了劉基的歷史背景和人文淵源關系,劉基的籍貫只有與青田相連,其歷史背景才是真實豐滿的。 所以,劉基籍貫正確的表述應為“劉基,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文成縣)人”。
古代的確是麗水稱處州的時間多一些,元末明初的時候處州也的確是相當於現在麗水的地方,但處州有時候也不全指麗水。隋朝設處州的時候是包括現溫州的,溫州在之前之後也都曾統轄過麗水,所以溫州處州的區劃不是歷來那麼分明。當然在劉基的年代,處州肯定不是溫州,因為兩者並存了。
但問題劉基不是處州城區人,而是青田縣人。而處州青田與現在麗水青田又不是一個概念,他出生的地方是現在的溫州文成南田,所以以現在的視角來看他應該是溫州文成南田人。總之,最準確的說法是明朝處州青田人。當你想說他是麗水人的時候,實際上是把明朝處州等同於現在麗水,又忽視現在青田縣域變化的情況下說的。而說他是溫州人的時候,則又是按照現在行政區劃的出生地說的。說穿了麗水溫州都是在抱名人大腿,只是所用依據不同罷了。另外民國的時候青田也曾屬於甌海道,而且青田由於與溫州一水(甌江)同文,所以現在的青田也是比較親溫州的。
劉伯溫真的比諸葛亮厲害?
說起劉伯溫,人們總是喜歡拿他和蜀漢的諸葛亮比較,都被說成了能:“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的神人。
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
俚語說,長江後浪推前浪,後浪把前浪拍在沙灘上。莫非,劉伯溫比諸葛亮更厲害,為什麼?
當然諸葛亮比較厲害。在《明史》中,劉伯溫(劉基)被排在李善長之後,與其他謀士並列,這個排名如果放在《三國誌》,大約相當於曹操手下郭嘉、賈詡的地位。
個人能力:諸葛亮是劉備唯一的軍師。雖然之前劉備還有過徐庶和龐統,但是諸葛亮加入時徐庶已經走了,龐統才幹了幾年,還沒有很大成就就死掉了,這兩個人的重要性自然無法跟諸葛亮相比。諸葛亮作為劉備唯一的軍師,輔佐劉備從喪家之犬,飛黃騰達成為三分天下的『先主』,其才能之強,大有『舍我其誰』的氣概。
而劉伯溫呢,他是朱元璋很多個軍師的其中之一,而且在歷史上,劉伯溫的重要性還低於李善長。如果說劉伯溫是張良,那麼李善長就是蕭何,而諸葛亮是把這兩個角色都自己一個人演完的。朱元璋的奪取天下,得益於很多謀士各自的出謀劃策,劉伯溫只是其中之一,而沒有達到諸葛亮『如魚得水』的地步。雖然民間傳說和歷史小說把劉伯溫吹噓得神乎其神,幾乎是諸葛亮再世,但是即使只討論小說,劉伯溫也只是諸葛亮的翻版,並沒有超過。
歷史功績:諸葛亮輔佐劉備的時候,曹操統一天下的大勢已成,大部分人都認為統一指日可待,而諸葛亮和周瑜、魯肅、陸遜等人聯手,把這個指日可待的統一硬生生地掰成了天下三分,這是阻擋歷史車輪前進的事,可謂是『逆天』之強。
而元朝滅亡,明朝崛起,很大程度上是元朝貴族自相殘殺的結果。除了脫脫丞相,沒有一個元朝貴族有心去平定反元起義,反而是養寇自重:借助反元起義,作為自己擁兵自重的借口;這才導致朱元璋的坐大。朱元璋滅元幾無貢獻 打農民軍摘桃子撿漏成功。等到朱元璋興兵北伐的時候,元朝已經沒有能夠和他對抗的力量。所以說:滅大元者,大元也。劉伯溫所起的作用,是『助推』歷史的車輪,而非像諸葛亮那樣是『螳臂當車』,誰出的力更大,也不言自明。
為什麼劉伯溫被稱為大明第一謀士?
在明朝的開國功臣中,劉伯溫是名氣最大的一個,劉伯溫被譽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偉人。在民間野史中,相傳此人是朱元璋手下的第一謀臣,料事如神,文韜武略,不僅幫明太祖打了江山,還幫朱棣建了北京城,還是十三陵、山海關、天津的修建者,而且他還通陰陽,甚至懂得運用超自然力量。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大人物,在明朝建立後只封了個誠意伯(伯11個,之前是侯28位,再是國公6個),位居功臣36位,而且最後的下場卻很不圓滿。相傳,他是被另一位大臣胡惟庸下毒害死的,而這一切竟然還是朱元璋默許的。這就讓人不禁生疑了:劉伯溫功勞這麼大,怎麼卻被如此不公平地對待?他如此足智多謀,怎麼又會任人宰割呢?
事實上,作為儒家和謀士的劉伯溫,的確是有才華,不過並不像民間傳的那麼神乎其神。
其實,翻開正史,這一切都不難解釋。
首先必須澄清的一個事實是,真實的歷史上,劉伯溫遠沒有傳說中的那麼神。
劉伯溫在跟隨朱元璋之前在做什麼?
公元1333年,23歲的劉基考取進士。但根據元庭的制度,年滿25歲才可應考,劉基謊報年紀還是蒙混過關。1336年正式踏上仕途,任瑞州路高安縣縣丞,也就是今天的副縣長的位子。飽讀詩書的劉基,儒家那種“修身齊家治國安天下”的包負不能實現,在任五年後郁郁辭官。往後1349年,1358年共辭官三次,總數在元庭做了25年的地方官。
朱元璋起兵抗元時,路過浙江,聽說劉伯溫挺有才學,便派人去拉他入夥。不過頭一次劉伯溫沒答應,他想第一次就出來未免顯得過於廉價。第二次朱元璋派人去請才肯出山。這也許就是文人的傲氣吧。
人常說: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歷史上真實的劉伯溫真的像民間傳說的那樣神嗎?真的可比肩漢處之張良?
說他有軍事韜略,看看他的兩本書《百戰奇略》《時務十八策》。但是這兩本書在歷史上沒有任何引用不說,就連其具體內容也鮮有人提。可見是沒什麼價值。還有人將朱元璋滅掉陳友諒和張士誠之功加在劉伯溫身上。說是劉伯溫制訂的平定天下之大計。筆者認為這完全是穿鑿附會。1360年劉伯溫就在朱元璋手下做謀士了,滅陳友諒是在1363年,已經做了三年謀士的他,在陳友諒打過來時朱元璋才匆匆迎戰,還差點被困死在船上。這是一個合格的軍事幹的事嗎?
由此可見劉伯溫並不是什麼帝王師,他只是一個官癮很大的儒家知識分子而已。這從他幾次辭官又回來做官就可以看得出,並不是什麼功成名的隱士。
他並沒有什麼超自然力量,史籍中有一個“西湖望雲”的故事,說劉伯溫早在投朱之前就發現南京有所謂“天子氣”,這無疑是無稽之談。真實情況就是劉伯溫在《郁離子》中說的,要“稽考先王之典,商度救時之政,明法度,肄禮樂,以待王者之興”。由於在群雄中,朱元璋能夠禮賢下士,表現出了強烈的統一天下的願望,特別是他並非一味破壞,而有建設的動力,這對劉伯溫這樣知識分子,才具備了強烈的吸引力。
而在功勛方面,劉伯溫的功勞其實並不大。1360年到1363年9月,他做朱元璋的隨軍參謀,其中還有半年多是回家守孝,實際上從軍的時間勉強接近兩年,也只是朱元璋眾多隨軍參謀之一,甚至沒有官銜。至於說劉伯溫制定了平定陳友諒、張士誠的大計,也是牽強的,例如鄱陽湖一戰中,朱元璋曾被敵軍團團包圍在一條指揮船上,如果說劉伯溫真的料事如神,他會令朱元璋遇到這麼大的險境麼?
再說到修建北京城之類的事,其實朱棣定都北京時,劉伯溫已去世多年,所以無從談起。
因為劉的實際功勞並不大,所以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封公者6人,封侯者28人,其中並無劉伯溫,後來他只是被封了個象征性的“誠意伯”。
那麼,為什麼劉伯溫在歷史上會那麼出名呢?其實這是出於朱元璋的一種政治需要。
眾所周知,朱元璋出身卑微,直到稱帝後也一直對此耿耿於懷,為了讓他顯得是順承天意的真龍天子,朱元璋曾經大量編造個人神話,比如,他曾自稱自己受道教天神指點,受贈“絳衣、冠履、寶劍”等神物,理當得天下。
在這些神話故事中,劉伯溫的角色就十分重要了。因為劉伯溫懂得讖緯之學,可以經常編造出一些所謂的“天象”來證明朱元璋是受命於天,因此朱元璋也就樂得在詔書中刻意突出劉伯溫的“神跡”,其實這並不是劉伯溫的功勞,不如說是朱元璋利用劉伯溫而對天下實施的一種障眼法,劉伯溫也因此得以被樹為了朱元璋集團中的代表人物。
而一旦功成名就了,朱元璋就再也不需要劉伯溫這種角色了,他一改往日對劉伯溫“如膠似漆”的態度。在劉伯溫還在朝的時候,朱元璋的文集刻成,賜給了李善長、胡惟庸、宋濂三人,卻偏偏沒有給劉伯溫。甚至於,在一次誰是當今大儒的討論中,朱元璋就曾經輕蔑地說,像宋濂、劉伯溫這樣的人哪配稱“大儒”?
在這種情況下,劉伯溫和明代其他開國功臣一樣,日子相當不好過,洪武四年,劉伯溫便辭官回家,朱元璋也不留,直接批準。據說劉伯溫回老家後,“惟飲酒弈棋,口不言功”,一切低調行事,連地方官都不見,以至於縣令只能換上便服求見,會晤中途,縣令一亮明身份,劉伯溫馬上變色,自稱小民,便立即躲起來了。
至於劉伯溫最後是怎麼死的,民間相傳是因為劉伯溫生病後,與其素有間隙的胡惟庸奉朱元璋之命,帶太醫前來看病,實際上是來下毒。劉伯溫吃了太醫開的藥後,肚子裏就長了一個拳頭大小的腫瘤,自此病入膏肓不治身亡。這個故事是否屬實我們不必去考證,只需要知道,無論如何,劉伯溫作為一名棄子,對朱元璋早已沒有了存在的必要就可以了。
諷刺的是,由於明代開國功臣李善長,藍玉等後來紛紛被朱元璋打成了逆黨(明太祖朱元璋為何過河拆橋大殺開國功臣?),以至於後世實在找不到什麼典型人物可以吹捧,於是朱棣登基後,劉伯溫又逐漸被明朝樹為了“渡江策士無雙,開國文臣第一”,這恐怕是誰也沒有想到的了。
看到這裏,大家也許能夠明白了,真正神的不是劉伯溫,而是朱元璋手裏那吃人的皇權啊!
既然都知道劉伯溫只是一個普通的文人,但是後世明朝為什麼要如此的神話劉伯溫呢?
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因素:
1、在朱元璋的開國元勛中十有八九已經被殺完了,要神話朱元璋這些人肯定是不能用來當綠葉的,所以才把本該在40名的劉伯溫放在“國士無雙”的位置了。
2、朱元璋為了更好地宣傳自己做皇帝的合法性,樂意營造劉伯溫的種種“神跡”,他既有讖緯之學,又是前朝儒生,剛好合適。所以這些故事就在民間傳開了。
3、劉伯溫是朱元璋所以開國元勛中學歷最高的,沒有念過書的朱元璋捧他自己也有面子。
4、劉伯溫不但有文采,懂風水,還有過從軍的經歷,能文能武。這種人最適合用來神話。
歷史上真實的劉伯溫的確有所才華,但是絕對不是那種夜觀天象,呼風喚雨的神奇。不管怎麼,都只不是歷史進程的一個棋子而已,最後還是死在朱元璋的手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