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木魚爆火,賽博玄學真上頭
當虔誠的佛教子弟還在念經打坐,互聯網上的年輕玄學大師們已經開始敲電子木魚刷功德了。
年輕人,怎麼迷上了電子玄學?
電子木魚,實現功德自由?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這屆年輕人各個都變成了玄學家。
玄學戀愛、玄學打工這類看起來非常虛的東西,研究起來頭頭是道。
明明嘴上說自己是堅定不移的唯物主義者,但看手相面相、談風水一個不落。
抖音上關於#電子木魚的話題已經有了近1.5億次的播放,而木魚app也登上了APP store免費榜和趨勢榜的前幾。
b站上,也有不少關於木魚的純享版,播放量是出奇的高。
年輕人沒有選擇經常去寺廟像和尚那樣念經,而是下載了電子木魚軟件,進行線上敲木魚。
網友也開始了花式整活。
有人發明了自動木魚機,堪稱功德作弊器。不少關於佛祖和木魚剪輯拼接的視頻、表情包橫空出世,更有甚者靠寫電子木魚外掛賺大發了。
他們從留言“扣1佛祖原諒你”進化到了“敲電子木魚,見機甲佛祖,積賽博功德,修圖靈真經”,功德+1還不夠,功德一次性+才能滿足。
就是不知道這些賽博信徒做夢的時候會不會夢見電子佛祖……
其實玄學家不是什麼新鮮事物,很早之前就存在了。之前的玄學大致還分有兩類。
一種是樂忠於“轉轉轉”的線上禱告。
電子錦鯉只是入門款,應該不少人都轉發過像楊超越這樣的爆款。
除了錦鯉,還有過年那段時間異常流行的“金錢豹”。
這類玄學家還有一個非常鮮明的特征,就是在評論區還願或者繼續轉發……
無論是微博、微信,還是b站等等大小社交平臺,每天都有無數信男善女來拜訪這“賽博寺廟”,花一點流量和時間,燒起那一根根“轉發”的香煙。
還有一種則是靠“算算算”實現短暫的自我麻痹。
他們關註星座、關註手相和面相,甚至熱衷於掏錢請人算命。
測八字、看星盤、塔羅占蔔都已占領玄學市場前三的寶藏高低。
但小印更加好奇的是,這一代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為什麼都變成了玄學家?
愛上電子玄學,沒有理由?
電子玄學究竟有什麼魔力,能讓無數年輕人願而往之?
最主要的,還是年輕人的一種情緒轉移。
讓電子木魚真正爆火的還是一則“一人因工作暴躁而敲起了木魚”的新聞,很多吃瓜網友也是在這個時候開始認識到電子木魚這個軟件。
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這一代年輕人被寄托上“頂住全方位壓力”的希望,導致他們總在不停地找尋一個情緒宣泄出口。
而這種簡單、容易上手還是一個潮流的娛樂活動,就是最便捷的一個“解壓場所”。
在娛樂的時候,他們往往會找到相同的焦慮,產生一種“原來不止我這樣”的共鳴。
電子木魚和抖音則變成了無數年輕人共同創造的賽博世界,為自己打造一個短暫的“現實烏托邦”。
點的是木魚,念的是世俗。
對於大部分人而言,積不積攢賽博功德、信不信電子佛祖根本不重要,不過是純粹圖個消遣罷了。
當科學無法解決人生問題時,玄學或許就是這些賽博信徒的最優解。
同時,電子玄學滿足了人們輕量化解壓的需求。
打開它,就會發現它的整個頁面非常的整潔,簡單的圖形+規律的音效。
電子木魚的白噪音很容易讓大腦處於一種相對不活躍的狀態,讓人陷入一種安靜的感覺。
而白噪音最大的的特點,就是沒有意義。
這樣就很容易讓人們代入想象,人們不會去解讀聲音背後的含義,放松自己的大腦。
高壓力生活的年輕人,正在制造一個巨大的解壓帝國。
電子木魚,出現的剛剛好。
沒有很多閑余時間,那麼高效率的解壓就是現代年輕人的必需品,可以隨時開始,也可以隨時停止,突發奇想想擺爛幾分鐘玩它也沒問題。
而最近幾年來,解壓也已經滲入到了許多人的生活裏。
史萊姆、刮肥皂、切膠帶球、創作者們發展出各種形態的解壓視頻,大家開始把自己的情緒價值看的越來越重要了,引導他們更關註自己的情緒變化和心理狀態。
那麼多人愛敲電子木魚,除了解壓和釋放,真的能積好功德嗎?
電子玄學搞多了,真有用?
八字、風水、塔羅、星盤……不管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本土”玄學,還是西方的“外來”玄學,許多人都對它“來之不拒”。
而在這幾年嚴格的限制下,不少平臺已經下架了許多關於玄學算命的店鋪和業務,電子玄學以一種更加隱晦的方式出現。
無論是電子木魚還是電子玄學,他們都是一種營銷。
帶給大家的不過是一時新鮮和刺激,不少盛行的電子玄學賽道,都是利益至上。
不少星座預測和“算命”軟件的數據庫裏,存儲著幾百上千的結果數據,智能算法提煉出人們給出來那些籠統寬泛的詞語,在一次又一次的組合後得到一種共性的解讀。
人們想花錢定制個性化預測,但實際上得到的答案和解讀往往是通用的萬能公式。
而且電子玄學的收費標準也非常的離譜,不是看算得準不準,而是看誰粉絲多、知名度高。
電子木魚更多的承擔了一種心理上的安慰。
搞笑視頻帶有對悲傷和苦難的“過度冒犯”。
而抖音上的電子木魚,往往出現在搞笑視頻後,用一種拼接的方式呈現給大家。
明知道嘲笑他人的不幸不好,但還是忍不住想笑,增加負罪感,而電子木魚又剛好消解了很多人看完笑話後心理上的自責與無措。
電子玄學對於年輕人來說,是一種社交貨幣。
年輕人不斷的在社交媒體上發出各種各樣的信息,用於向外界展示自我,人們所有的娛樂、消費甚至生活都蓋上了一層虛擬濾鏡。
能狠狠拿捏每一次的潮流熱點,更上時代,仿佛就能實現社交自由。
電子玄學也具有這樣的特征。
像大火的“金錢豹”:網友發布P圖教程在線教人,上線金錢豹特效,自定義墨鏡、眼睛等面部特征。
不少人期待一夜暴富而玩在一起,不僅要通過玄學看運勢走向,還要拜財神、看風水、屋裏擺上發財樹。還會分享那些算得準的“大師”,連那種運勢報告也是一次都不落下。
年輕人想要尋求生活的慰藉,讓電子木魚、電子玄學有發展的溫床,但無論如何,我們都要回到現實,對電子玄學要保持著“僅供參考”的態度,而不是“玄學至上”。
上一代人算命可能源自迷信,而這一代人卻可能源自命運的無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