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名人
百家姓
1:
趙錢孫李 周吳鄭王
2:
馮陳褚衛 蔣沈韓楊
翻開《百家姓》,第一個見到的姓氏是趙。原來,《百家姓》起源於宋初,趙姓自然成為了《百家姓》的第一個姓氏,因為宋朝的開國君是宋太祖趙匡胤。
趙姓是現今中國第八大姓氏。但根據戶籍管理部門的“全國公民身份信息系統”(NCIIS),趙姓便是第九大姓。根據1977年中國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誌》發表的一篇有關“姓”的論文上指出,趙姓是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
起源
趙姓是中國的一大姓氏之一。根據史書的記載,趙姓的血緣祖先是上古時期的五帝之一的少昊天子氏,傳說,少昊的女兒,女修因吞了玄鳥卵而生了臯陶。臯陶的十四世孫造父生活於周朝,因為善於馴馬和駕車,深深得到周穆王的寵愛,後來因為他在平定徐偃王叛亂中及時駕車帶穆王回京,穆王就賜給他造父趙城(現時山西洪桐)作為封邑,造父的後代子孫以封邑趙城作為趙姓。 其後又因為帝王的賜姓、冒姓、婚姻等改為趙姓。
本貫
自從趙國亡國後,趙姓後人分為兩派:一系是代王趙嘉後人,被秦始皇封往天水郡的天水趙氏,另一系是幽繆王趙遷的後人,被秦始皇流徙至涿郡的涿郡趙氏。
天水趙氏出自代王趙嘉之後。秦始皇滅趙後,讓他的兒子趙公輔任西戎地區的行政長官,他把先進的生產技術帶給西戎人,深受愛戴。他死後,人民為表達對他的敬慕之意,稱之為'趙王'。這以後,他的子女由天水很快散布全國各地,成為當地望族。 酒泉趙氏、扶風趙氏、新安趙氏、南陽趙氏、平原趙姓、中山曲陽趙氏、南陽穰縣趙氏、長平趙氏、汲郡趙氏等望族,都是由天水趙氏所繁衍。
涿郡趙氏是趙王遷的後代。趙亡後,秦始皇把他流放到房陵(今湖北房縣),他在房陵終日郁郁寡歡,數年後病逝於此。伴隨趙王遷來此處的妃嬪、侍從、大臣及趙國宗室都安息於此。西漢時,趙王遷的後裔自房陵遷居涿郡中分立河間郡,蠡吾屬河間,涿郡趙氏又稱河間趙氏。漢宣帝時的名臣、京兆尹趙廣漢就出自涿郡趙氏。這支趙氏自漢以後默默無聞,直到唐代後期才有人出任官職,稍微有些名聲。
涿郡趙氏就是北宋的開國君主趙匡胤的家族本貫。宋朝成立後,太祖趙匡胤將父親趙弘殷所生的五位親兄弟全部封王,趙弘殷長子光濟封曹王、次子匡胤即宋太祖、三子光義封晉王(即宋太宗)、四子光美封魏王、五子光贊封岐王。曹、岐二王早逝無後,趙匡胤親寫禦書將在世三兄弟鼎分三派各立玉牒十四字、以別源流、以示子孫、雖至疏遠、亦知昭穆、不失次序、並囑‘吾族無親疏、世世為緦麻’。這三派子孫根據宋太祖所定各十四字輩、循環不息地命名,至今仍保留此傳統。其字輩分別如下:
太祖派: 德 惟 從 世 令 子 伯 師 希 與 孟 由 宜 慎
太宗派: 元 允 宗 仲 士 不 善 汝 崇 必 良 友 季 同
魏王派: 德 承 克 叔 之 公 彥 夫 時 若 嗣 古 光 登
三派混合如下: 若夫,元德允克、令德宜崇、師古希孟、時順光宗、良友彥士、登汝必公、不惟世子、與善之從、伯仲叔季、承嗣由同。
太祖派因南宋高宗唯一子嗣早夭及北宋初年兄終弟及連累國運不順爭議,繼承了南宋的君主;後人多定居在福建,另有部份人移居朝鮮半島,如橫城趙氏、白川趙氏、林川趙氏。而太宗派與魏王派在宋亡時,隨朝廷南下到潮汕與廣東五邑及珠江三角一帶定居。
歷史名人
現代名人
參看 相關網站中國大陸首一百個姓氏(2007年)
王 李 張 劉 陳 楊 黃 趙 吳 周
徐 孫 馬 朱 胡 郭 何 高 林 羅
鄭 梁 謝 宋 唐 許 韓 馮 鄧 曹
彭 曾 蕭 田 董 袁 潘 於 蔣 蔡
余 杜 葉 程 蘇 魏 呂 丁 任 沈
姚 盧 姜 崔 鐘 譚 陸 汪 範 金
石 廖 賈 夏 韋 傅 方 白 鄒 孟
熊 秦 邱 江 尹 薛 閻 段 雷 侯
龍 史 陶 黎 賀 顧 毛 郝 龔 邵
萬 錢 嚴 覃 武 戴 莫 孔 向 湯
臺灣首一百個姓氏
(2007年6月)
(溫、溫,黃、黃,龐、龎,高、髙等分別統計排序)
陳 林 黃 張 李 王 吳 劉 蔡 楊
許 鄭 謝 郭 洪 邱 曾 廖 賴 徐
周 葉 蘇 莊 呂 江 何 蕭 羅 高
潘 簡 朱 鐘 彭 遊 詹 胡 施 沈
余 盧 趙 梁 顏 柯 翁 魏 孫 戴
方 宋 範 鄧 杜 傅 侯 曹 薛 丁
卓 馬 董 唐 藍 蔣 石 溫 古 紀
姚 黃 連 馮 歐 程 湯 康 田 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