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吃粽子的含義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很多重要的節日習俗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其中端午節吃粽子也有著豐富的寓意。還有許多人喜歡將粽子作為小禮品送給自己的親朋好友,代表美滿的祝福。下面劉易生老師就為您講一下粽子的含義有哪些。
【歷史記載】
歷史上關於粽子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說文新附米部》謂“糉,蘆葉裹米也。從米,葼聲。”《說文夂》:“葼,斂足也。”義為鳥飛時收斂腿爪。《集韻送韻》:“糉,角黍也。或作粽。” 粽子又名“角黍”,最早記載見西晉周處的《風土記》:“仲夏端五,方伯協極。享用角黍,龜鱗順德。註雲:端,始也,謂五月初五也。”
粽子是端午節的節日食品,古稱“角黍”。傳說是為祭投江的屈原而發明的,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味道鮮美,含義悠長,制作方法簡便,成本低廉,這正是為什麼粽子成為大家普遍的食物的原因之一。
【紀念屈原】
端午吃粽子,現在人們普遍公認的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老百姓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可用艾葉包住,將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於是,人們便以“菇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後來就逐漸形成用艾葉、葦葉、荷葉包粽子,並發展成為我國的端午節食品。
粽子是我們感情的媒介,是我們溝通的紐帶。我們送粽子送的不僅僅是一個食物,而是一種情誼,送粽子代表了我們對親人、朋友的關註與祝福。
【寓意求子】
端午節中,人們喜歡互贈九子粽寓意求子。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種,即為九只粽連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狀各異,非常好看。並且九種顏色的絲線紮成,形成五彩繽紛。九子粽大多是作為饋贈親友的禮物,如母親送給出嫁的女兒,婆婆送給新婚的禮物等。因為“粽子”諧音“中子”,民間有吃了“粽子”能得兒子的風俗。“粽子”是“眾子”的諧音,寓意人丁興旺。
【功名得中】
因為“粽”和“中” 音近,取“功名得中”之意,往往寄予事業有成,官運亨通,財運發達的美好願望。在古時寓意學士考中功名。通常古代科舉考試都在秋天,因此在端午節時,要考取功名中第的人吃粽子可以寓意一舉中的。
【光宗耀祖】
因為“粽”和“宗”音近,因此端午節吃粽子寓意取“光宗耀祖”,也代表不忘本,敬重祖宗,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所以家家戶戶的人都在過端午的時候吃上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