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韓信的取死之道(五)
滅趙平燕之後,韓信部隊基本上以休整為主。
漢高祖三年六月,劉邦強收韓信兵馬,命張耳鎮守趙國,同時拜韓信為相國,命韓信從趙征兵以伐齊國。
劉邦命韓信攻齊,其實並沒報太大的希望,畢竟韓信手下是一幫沒什麼戰鬥力的新兵。而此時項羽所封的雍王、翟王、塞王、殷王、魏王、韓王、趙王、代王、河南王已被先後消滅,燕王、常山王和九江王也已歸順,劉邦和項羽已在滎陽形成對峙。
在劉邦眼裏,齊國未必能強攻得下來,卻可以像其他已經歸順的諸侯一樣不戰而下。於是,他派了使臣酈食其去遊說齊王。
所以,當韓信部隊還沒到達平原縣的黃河渡口時,聽說酈食其已經勸降了齊國,就打算停止前進。
然而,韓信生命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人物出現了,重要到韓信死前都還在惦記他。
這個人就是蒯通。
蒯通,本名蒯徹,範陽固城鎮人,因為避漢武帝之諱而在死後被改為通。
蒯通是一個職業謀士,靠耍嘴皮子見長。
蒯通第一次出現在歷史的舞臺上是秦二世元年八月,當時武臣授命於陳涉北上掃蕩趙地。蒯通立刻跑去遊說範陽縣令徐公,為其分析當前形勢,解說利害關系,說服徐公向趙王武臣投降,接著又以三寸不爛之舌說動趙王武臣接受了範陽縣令徐公投降,傳檄千裏,不戰而下三十余城,其嘴巴上的功夫可見一斑。
遊說完徐公後,蒯通一下子消失了五年,當他再一次出現上歷史舞臺上時,就是在韓信帳下。在韓信準備放棄攻齊的時候,蒯通獻計鼓動韓信偷襲齊國,史稱“亂齊之策”。
蒯通有雄辯的大才,他看透了韓信的弱點,說出的話韓信根據抵擋不了。
蒯通鼓動韓信襲擊齊國的理由有二,第一,韓信受劉邦命令攻擊齊國在先,現在雖然劉邦又派使者勸降了齊國,但並沒有向韓信發出取消攻擊齊國的命令。第二,酈食其一個說客,僅憑三寸之舌,轉眼間拿下七十余城,而韓軍作為一個將軍,率領數萬之眾,費了老勁才拿下趙國五十余城。蒯通問韓信,難道你當將軍帶兵這麼久,反到不如一介書生?
蒯通的說辭,第一層意思解決了韓信認為不能再攻齊國的顧忌,第二層意思擺出了韓信不得不攻擊齊國的誘惑,憑韓信的政治智商,完全沒有免疫能力。
可惜,蒯通其實是一個間諜,項羽的間諜。蒯通的計策,對劉邦有百害而無一利,給韓信挖了一個坑,一個要韓信命的坑,而最大的受益者,卻是項羽。司馬遷稱蒯通出的是“亂齊之策”,那是站在了劉邦的立場,對項羽而言,這卻是個一石二鳥的良策。
讓我們來簡單回顧一下劉邦爭奪天下的經過。
劉邦占領三秦後,向東進軍開始奪取天下之路,趁著項羽忙於齊國救火之機,迅速攻下魏、河南、韓、殷、楚五地。這個時候,劉邦碰到了第一個難題:如果繼續向東進軍攻占其他諸侯的地盤,可能會引起天下人的反對,如果其他諸侯聯合,不僅東進難以成功,還可能吃不了兜著走。
著急時候,一個叫董公的人為劉邦出了一個主意,為義帝發喪。
雖然義帝只是個傀儡,但他畢竟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卻死於項羽之手。
當然,盡管義帝對劉邦不錯,劉邦和義帝卻並沒有什麼過硬的交情,不過死人向來比活人要有用,需要的時候為其發個喪,哭幾嗓子,有什麼關系,只要能幫到自己。
於是,在義帝被殺的五個月後,劉邦大張旗鼓為義帝發喪,親自袒露右臂嚎啕大哭,號令全軍哀悼三日,並遍發使者告知諸侯。
至此,劉邦目標明確且名正言順。東進沿途的諸侯,能招降的招降,不能招降的只管名正言順地討伐消滅。
東進戰役基本告一段落後,劉邦發動了彭城戰役,攻下項羽的老窩,但很快,項羽從齊國脫身,殺回彭城,打得劉邦落荒而逃。
劉邦的目標是吞並天下,吞並天下不但要消滅項羽,還要消滅諸侯。短期內看,項羽還是不可消滅的,那個先逐個消滅諸侯吧。
可是諸侯能坐等你去消滅嗎?你放著項羽不打專程去打諸侯,其行為就不再是名正言順了。諸侯會不會向項羽聯手?如何防止諸侯和項羽求救?或者說如何防止救火隊長項羽多管閑事橫插一刀?這是擺在劉邦面前的又一個難題。
這個難題又一次被劉邦解決了,當然,解決的方法有點冒險。
彭城之戰失利後,本可以一路退到鹹陽的劉邦到達滎陽就停住了腳步。劉邦用自己作餌,吸引項羽攻打自己。劉邦敢於攻打彭城,已大大地激起了項羽的仇恨,必欲除之而後快。
劉邦完全可以脫離前線,回到鹹陽享受太平。在與項羽滎陽對峙的兩年半時間裏,劉邦確實也曾三次離開前線,回鹹陽處理國事,但很快又回到滎陽前線,他不能讓紅了眼的項羽失去攻擊的目標。而同時,韓信則在外圍逐個消滅諸侯,被劉邦牢牢地牽制住的項羽,對其他諸侯的困境就無暇顧及了。
所以,韓信的首要任務,就是配合劉邦整體的戰略部署,消滅一切反對諸侯。劉邦拿自己作餌,並不是萬無一失的,而是隨時有生命危險。齊國投降於劉邦,可以和韓信合力南下擊楚,解決自己的困境。
這樣的話楚漢之爭或可早一年解決。而齊國是屬於田家還是韓信,對劉邦來說並不重要。韓信偷襲“友邦”後,不但使劉邦失信於天下,還使劉邦少了一個盟友多了一個敵人,齊國完全倒向項羽。
齊楚聯軍的實力占優勢,又擁有天時地利,面臨這樣的局勢,為保證齊地戰事的勝利,劉邦不得不派出多路軍隊支援韓信,使得本來就吃緊的劉邦更加捉襟見肘。
戰爭,說到底只是政治的延續。蒯通作為一個職業謀士,擅長的就是這個,不可能看不清天下局勢。立場決定行為,蒯通為項羽謀,獻此“亂齊之策”無可厚非。
對於韓信來說,在齊國已歸順劉邦的情況下,作為劉邦手下大將,已完全沒有必要再行殺戮。韓信攻齊國的出發點,完全是想爭奪功勞的一己之私。
當然,還有一點,前面已經為張耳爭取了趙王,接下來該為自己封王努力了,如果不打塊地盤下來,怎麼有機會封王呢?
劉邦對韓信就快忍無可忍了,可是韓信,自我感覺卻越發良好。
漢四年十月,齊王被酈食其忽悠成功,答應了歸順劉邦,就撤了防衛漢軍的部隊,留著酈食其不讓走,高興啊,大擺宴席。韓信抓住齊國不設防的機會,率領大軍長驅直入,突襲了駐紮在歷下的齊軍,一直打到齊國國都臨淄。
要說齊王也是個識大體講大局的人,認得清形勢也識時務,劉邦派來使者,齊王熱愛和平也拿出了姿態,不成想這邊剛撤軍那邊韓信就打過來了,齊王是脾氣好,可不等於沒有脾氣,一怒之下,把酈食其給烹了,轉頭投靠了項羽。
救火隊長項羽果然名副其實,盡管齊王田廣反復無常也是項羽極度討厭的人,畢竟還沒有劉邦那麼可惡,當即出兵二十萬,使龍且為將前往救齊國。
手中有兵心中不慌,憑韓信大才,兵不在多,關鍵是會用,一兵一卒在韓信手中作用都會被無限發揮。
龍且是個楞頭,與齊王軍隊會合後,有人向龍且獻計,聽著挺有道理的,但楞頭龍且只作沒聽見,叫囂著說:“韓信跨下小兒,容易對待得很,何況我奉命來救齊國,如果連一仗都沒打,就讓他投降了,我還有功勞嗎?”
看看,也是個只講個人功勞,不講集體利益的人。
好吧,那就打吧。碰上這樣的領導,也是個人的劫數,不知那位獻計的跑了沒有。
龍且註定是韓信軍事生涯中的一個重要配角。
之前的每一件戰功,都加重了配角的份量,並在這裏襯托出韓信的光輝。
雙方隔著濰水列陣完畢。韓信也不叫陣,率先涉水發起進攻。部隊剛過去一半,前軍就與龍且部隊短兵相接。半個回合一過,韓信吃不消了,指揮部隊後撤。龍且一看大喜:“我早就知道了韓信是個軟骨頭。”揮師追打落水狗。
龍且不知道打仗是要靠智慧的,他更加不知道韓信頭天晚上做足了功課,在濰水上遊截了流。
當龍且大部隊渡到水中時,韓信開堤放水,同時回戈反擊,結果過了河的全部被殲,包括龍且;河中間的全部被淹;還沒過河的一看不妙,一哄而散,包括齊王田廣。韓信趁勝追窮寇,一直追到城陽,把剩下的楚軍全部俘獲,包括齊王田廣。
打勝仗是件讓人高興的事,可是每取得一次勝利,對韓信似乎都不是什麼好事。
齊地安定下來後,韓信又開始極度膨脹了,之前攻下趙國,為張耳謀了個趙王,為的就是今天。自己忍辱負重,所做的這一切,不就是圖個功名裂土封王嗎?現在土地自己也打下來了,當個王應該不為過的。
韓信倒也爽快,把作戰時的決斷用到了這裏,直接自封為齊王,後來估計想明白了需要認證一下,上書劉邦,請求劉邦為了齊國的安定團結,便於管理,封自己為代理齊王。
韓信攻打齊國,已經大大地破壞了劉邦的戰略部署,讓劉邦折了酈食其、失了人心不說,還不得不從岌岌可危的防禦陣線中抽出部分兵力支持齊國。現在劉邦被項羽團團圍困在滎陽,作為一個臣子,韓信最該做的是派兵救援,而不是派使者去討封。
劉邦看了韓信的上書,真是氣不打一處來,當著使者就罵:“老子被困在這裏,日夜盼著你來解圍,你到好,還想自立為王了……”
劉邦本就是個流氓,說話從來不積口德,平時沒事罵諸侯群臣都像罵奴隸一樣,何況這時受了這等憋屈,沒人理會估計能滔滔不絕罵上半天。可是,張良、陳平適時阻止了他。
那個時候的人是跪坐的。據史記記載,張良、陳平兩人偷偷在後面碰了一下劉邦的腳,然後附耳說:“我們現在處於不利的境地,怎麼能禁止韓信稱王呢?不如就勢立他為王,好好對待他,讓他守好齊國,不然就可能出大事了。”
要說秦漢之際,風雲際會,英雄輩出,論打仗論智慧論出身,比劉邦強的人是一抓一大把,可最終是劉邦當上了皇帝。
這並不是僥幸,劉邦實在有很多別人所不具備的優點,別的不說,單是他的隨機應變能力就無人能及。
鴻門宴的前一天晚上,當他聽說項羽第二天就會兵臨城下時,怕得要死。可當他又聽說項伯可以從中斡旋時,立刻就冷靜下來,決定把籌碼押在項伯身上。
但又不急著去見項伯,而是先問張良與項伯誰的年紀大。得知項羽比張良年長後,立即說要以兄長之禮對待,一下子給足了張良和項伯兩人的面子。
在要命的當口,想得如此之細,簡直不可思議。
在這之後不久,劉邦與項羽在廣武澗對峙,陣前被一箭射中胸膛。兩軍對壘,主帥受重創,那是十分影響士氣的事情,一不小心就會全軍潰敗。劉邦連一點思考的時間都沒有,順勢彎下腰捏著腳罵道:“狗奴才射中了我的腳了。”其生死關頭的劉邦,冷靜得令人可怕。
所以,當得到張良和陳平的提示後,劉邦立即就明白了其中的厲害,順口就接著罵:“大丈夫打下一個國家,本來就應該稱王,還搞什麼臨時代理啊?”於是就派張良前往齊國立韓信為齊王。
韓信從自立為齊王,一下變成了劉邦封的真齊王,名份也解決了,一切看上去很美。
可是,埋葬韓信的大坑,也就快挖好了。
實事求是地講,韓信所追求的不過是榮華富貴而已,被封為王差不多就是他最高的人生目標了。當然韓信的想法應該是張耳都能被封趙王,自己應該更加可以。而且韓信其實已經自立為齊王了,再向劉邦討封,不過是要個名份而已。
在韓信看來,劉邦不可能不給的。即使劉邦不給,韓信也不太可能就會鬧獨立,估計想都沒想過,真要是想造反,就根本不會向劉邦討封了。
張良、陳平應該能看清韓信不可能造反的N條理由,可是他們偷偷打斷劉邦話語之後的一翻說辭,卻把矛盾的性質引向了反面,這樣的行為,就不是簡單的落井下石了,而是一下子把韓信推上了懸崖,將韓信之前的種種無意行為總結提升到一定的層次,為韓信悲劇性的結局定下了基調。
樹大招風,古人誠不欺余也。
……………關於作者……………
王憐花花 | 金庸江湖網特約作者、隔壁老王
……………精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