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昂族的節日和風俗習慣
德昂族是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德昂族具有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歷史,你知道德昂族的節日和風俗習慣有哪些嗎?
德昂族簡介
德昂族,於緬甸稱巴朗族。是中國、緬甸、泰國的少數民族。德昂族舊稱“崩龍族”,1985年按照本民族意願改為德昂族(有巖石的意思)。中國武術梅花拳發源於此。
德昂族分布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五縣一鎮及保山、臨滄、思茅地區的各縣,潞西縣三合山和鎮康縣軍弄等地是德昂族的聚居區。德昂族使用德昂語,大多數人通曉傣語、漢語或景頗語。德昂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不少人能用漢文或傣文。
德昂族是中國西南古老的少數民族之一,源於古代的濮人,與哀牢有密切的關系。公元前2世紀就居住在怒江兩岸,是開發保山、德宏一帶較早的民族,在唐宋時期已能自制陶器。歷史上德昂族的先民曾在12-15世紀時建立了金齒國,後來逐漸衰落,元以後成為傣族土司的屬民。至今在潞西縣芒市河邊等地還有古代德昂族的巨大村落遺址。德昂族信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過去男孩兒到10歲便要入寺為僧學習佛經,幾年後便可還俗,也有少數升為佛爺。
德昂族的節日
出窪節/開門節
出窪節,德昂語即幵門節,雲南省德昂族的節日。每年傣歷十二月十五日,即進窪節的最後一天舉行,節期為三天。這季節農忙已過,新谷新棉上市,所以又是慶祝豐收的日子。這天,要舉行隆重的宗教儀式,小夥子們手拿紙花,打著象腳鼓在寨中遊行,老人們則進佛寺燒香。人們要把進窪時送到佛座後面的東西取出來燒掉,表示佛已出窪。十六口舉行佛爺出窪儀式,所有的未婚少女都要進佛寺拜佛,以感激開禁之恩。十七日,要舉行趕擺和盛大的賧佛活動。早飯後,青年男女紛紛集中,由佛爺出來施經布道。隨後,男女老少進行各種娛樂活動,人們歡歌縱舞,互相祝賀。男女青年更是精神振奮,又可以尋找意中人了。各種活動往往持續到深夜。
潑水節
德昂族潑水節,雲南省南部德昂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四月中旬舉行,節期一般為三天。節前,人們制新衣,做米粑,並準備好潑水工具。老年人要到佛寺,搭蓋節日為釋迦牟尼雕像洗塵的小屋。小夥子們在節前都躲到僻靜的地方,精心編制竹籃,在節日前三天送給自己意中的姑娘,如果節日那天姑娘背的是小夥子送的竹籃,就表明得到了姑娘的愛情。節日第一天清晨,人們敲起铓鑼和象腳鼓,穿上漂亮的衣服,上山采花,因此這天又叫采花日。傍晚,人們回到村裏,互贈鮮花,表示友好、吉祥。入夜,青年男女則歡聚一堂,演奏葫蘆笙、對歌、跳舞。
第二天是潑水節的高潮。清晨,全村善男信女都著新裝,姑娘們頭插鮮花,婦女們準備米粑、幡旗、香柱和蠟條等供品,送往佛寺供奉。人們要在佛寺周圍堆沙選塔,然後圍塔而坐,聆聽佛爺念經。浴佛開始,人們把一尊佛像擡到天井中的洗塵小屋中,婦女們將香花泡成的香水灑向佛像,即為佛洗塵。浴佛禮畢,便進行潑水儀式,一老人從竹水筒裏拿出一束鮮花,將水輕輕地灑向周圍的人群,以示潑水開始。於是人們在象腳鼓的伴奏下,將竹水筒高高舉過頭頂,將水滴到老人們的手上,祝願他們健康長壽。老人們伸出雙手,將水捧在手裏,一邊念祝詞,一邊向人們道喜。儀式過後,人們便以象腳鼓為前導排成長隊,翻山越嶺,來到泉邊、河邊進行熱烈的潑水活動。
潑水分文潑和武潑。文潑時,舀起一勺凈水或用花枝沾上水,說著祝福的話,灑在對方的背上,被潑的人要高興地接受祝福,不得跑開。武潑可互相追逐,被潑者也可躲閃。第三天是潑水節的尾聲,青年們相約潑灑一陣之後,便找意中人談情說愛。關於德昂族潑水節有一個傳說:古時候天上有幾個仙女,羨慕人間美景,悄悄飛到人間,在一次洗澡中不慎被人們發現,仙女們含羞披衣飛回天庭,臨別時告訴德昂族先民,在每年清明節後給佛洗身,她們就會降福給人間,從此,德昂族每年舉行潑水節以祈禱幸福。
燒白柴
德昂族燒白柴節是雲南省西雙版納等地德昂族的宗教節日。每年農歷十二月十四日晚舉行。節前,要派十多個人砍來一種無皮,外表呈白色的樹木俗稱白柴,按“井”字型架在村寨附近。節日這一天,各家各戶要殺豬宰雞,美餐一頓。晚上,到佛寺把佛像“請”到村寨外,燒起白柴火,然後,大家圍火而坐,與佛像一起烤火:十二月為寒冬時節,燒白柴以示給佛取暖。故寺院佛爺這天晚上也要到火堆旁為大家施經布道,大家邊烤火,邊隨佛爺念經,以祈生活安寧。
供登滿
供登滿,德昂語即祭地,供登滿是雲南省西雙版納等地德昂族宗教節日。每年播種包谷結束時舉行。屆時全寨湊錢買豬、雞各一只,每戶準備一籮碎石。祭祀時,在地邊栽一根木樁,把碎石倒於樁旁,然後殺牲設祭,求地鬼保佑莊稼免受災害,顆粒飽滿。這一天,全寨人不許動土,也不能舂米,以免觸怒地鬼。
供家堂
供家堂,雲南省西雙版納等地德昂族宗教節日。一般是每年祭兩次,時間不定。當年若修屋蓋房則要大祭一次。祭祀時,用七碗米,七碗飯,每碗上放三枚銅錢。另外準備七堆草煙,七堆茶葉,七小塊鐵,一套衣服,一碗水,十四面紙旗,十四朵鮮花,插在用芭蕉葉卷的筒上。然後請村裏管理祭祀的“達幹”念誦經文,以祈家堂神保佑人畜兩旺,五谷豐登。念畢,“達幹”端水在房內、房外潑撒。供家堂結束後主家要設宴款待“達幹”,並取部分供品敬奉。
谷魂節
谷魂節又稱祭谷魂、祭谷娘,雲南省西雙版納等地德昂族宗教祭祀節日。德昂族認為谷種上附有谷魂,所以種谷的每道工序都須祭谷魂。四、五月間正值耕種季節,男人們將全寨子的旱地犁過,待婦女們整地後,全寨人穿戴整齊、敲鑼打鼓,去各家地裏撒谷種,並在地裏念經,婦女們喊叫谷魂歸來看守旱地,不要讓野物踐踏莊稼。祭畢,在地裏聚餐。客人必須帶一碗米或一點菜蔬給主家,主家則盡力款待。薅草季節要舉行全寨性祭谷魂儀式,屆時,全寨各家各戶攜帶炊具,米、蔬菜,糯米粑粑和芭蕉等供品,前往旱谷地,由和尚或家長誦經。德昂族認為谷魂有十閃個子女,故誦經時要點其名,先念子名,再念女名,意將他們都已請回供於老人床頭的竹籮內。每月逢十三、十五、三十日的早晨,都要盛點米飯和菜供於籃內,插幾面各色小幡旗在上面,以示讓谷魂分享。打谷時,由婦女們提著酒肉,飯菜之類供品到地裏請谷魂起床、洗臉、吃魚肉,喝蜂蜜、吃糖和芭蕉等等,祭完谷魂婦女們又將谷草拋亍谷場,還要拿兩三粒新谷,裝於谷籮中,籮上放一個用竹篾編織成的裝谷魂的小房子。在背谷魂回家途中,不斷呼喊谷魂歸來。若途中遇熟人,不可談話,否則要將谷魂嚇跑。老人們等候在竹樓前,待婦女到家時便喊:“谷魂歸來,這是你的家。”然後,老人接過竹籮置於囤籮之上,每天在早晚用餐時都要進行祭祀。
換黃單
換黃單是雲南省西雙版納等地德昂族宗教節日。每年農歷九、十月間舉行。節前,各佛寺所轄區的人們要準備香燭、紙錢、食品等供品,還要準備好佛像穿的黃單以及佛寺裏懸掛的各種布單。節日當天,攜帶所有物品,到佛寺進香拜佛,寺院的佛爺這天要為人們講經。群眾把準備好的黃單給佛像換上,將舊的黃單取下來,以示信仰的虔誠。
祭幡桿
祭幡桿節雲南省思茅、瀾滄一帶部分德昂族宗教節日。每年傣歷三月十五日舉行。當地每個德昂族村寨中心都栽種著一棵高大的“神樹”,四周再栽幾棵小“神樹”,並以竹籬圍住,謂之“幡桿,。屆時,全村老幼停止生產勞動和禁出遠門,均集中到幡桿前舉行盛大的祭祀神樹活動。祭前每家都要制作一矛狀木桿,以護衛幡桿。放矛桿時,須請人誦經,然後由各家家長跨人籬內,將頭年靠在幡扞周圍的矛桿取出,換上新矛桿,並用白線數根將所有長矛纏繞於幡桿上然後祈禱全村平安無事。祭祀時,將各家送的糯米粑粑集中供祭。祭祀結束,由一位懂得佛經而又德高望重的“安長”把糯米粑粑分給參加儀式的人。在祭幡桿的當天下午,所有寨門要道,要派兩人看守,防止外村人畜進人,即使是親朋來訪,也不得闖入,否則認為會給全村人帶來不幸,違犯者交村老酌情處罰。
祭鬼樹
祭鬼樹節是雲南省保山一帶德昂族民間的宗教節日,每年潑水節(農歷四月)後第三天舉行。這一地區大一些的德昂族村寨,都有四個寨門,謂之“鬼門”,“鬼門”邊有一棵大樹叫“鬼樹”;祭“鬼樹”是在夜間五更時分,由二十到三十個成年男子擡著一塊畫有龍、虎等兇猛野獸的木牌,邊敲傻邊高聲念經,送到“鬼樹”邊,再供些米飯和小菜,然後悄悄溜回家。去時敲鑼念經意在讓鬼聽到後退出鬼門,返時靜悄無聲是怕鬼知道後跟隨回家。
祭天
祭天節是南省西雙版納等地德昂族宗教節日。每年農歷七月擇日舉行,祭天時,各家攜一只雞,一壺酒到自家地裏,殺雞時,雞頭須朝上,讓雞血向天噴灑,然後,將雞向空中拋去,並灑酒一盅,表示將雞酒奉獻給天。相傳在洪荒遠占,世上僅有天王和地母。他們感到很孤單。有年七月,狂風刮來一百片樹葉,天王自言自語地說:“這一百片樹葉,要都能變成人就好了。”果然,一百片樹葉變成了一百個人,其中男女各半,這一百人就是後來德昂族的祖先,所以,德昂
族人每年七月要舉行祭天儀式。
仁登阿蔔
仁登阿蔔,德昂語即祭龍,雲南省德昂族宗教祭祀節日,每年農歷三月,由佛爺選定具體日期舉行。屆時,全寨男女老幼都前註清水池邊,殺豬,宰雞進行祭祀。佛爺在一張白紙上畫好一條龍,然後,點燃香燭,念誦經文,並把畫有龍的紙放到水面,人們隨之叩拜。叩拜完,大夥便聚在一起共同飲酒。這天,允許酒後吵駕、毆打。即使被打得鼻青臉腫,動彈不得,誰也不去勸架,直到雙方打得有氣無力為止。有些人就地睡到天黑方歸。第二天,人們再次相聚,頭天打架者奏相互道歉。和好如初。
洗手腳日
洗手腳日是德昂族民間的傳統節日,每年清明節後第七天舉行。屆肘,晚輩要為長輩舉行洗手洗腳禮。先由晚輩端一盆溫水到長者面前,然後向長輩合掌叩頭,並述說自己一年來哪些地方對長者不夠尊重或違背了長者的教誨,懇請長者原諒。長輩也檢討自己在某些方面表率不夠,希望今後團結和睦,共同治理好家庭。隨後,晚輩為長輩洗手洗腳。若父母已故,兄嫂、姐姐亦為長輩,並說明父母不在,兄嫂、姐姐猶如父母,應接受弟妹的洗手洗腳禮。出嫁和入贅者也要偕同配偶回家為長輩舉行洗手洗腳禮,並要向長者敬獻一小包茶葉和幾塊糯米粑粑。傳說有一個不孝之子,於清明節後第七天,在山上幹活時被烏鴉反哺的情景所感動,決心要好好服侍媽媽,以報養育之恩。這時失明的媽媽摸索著來為他送飯,不慎跌倒,他想跑過去攙扶,媽媽卻誤以為兒子來打她,一頭碰死在大樹上。兒子悲痛欲絕,砍倒那棵大樹,用樹幹雕刻成媽媽的像供在家裏。每到清明節後第七天,他都要淋洗木像,由此形成節日。
憲攝母
憲攝母,德昂語意為祭蛇神。雲南省西雙版納等地德昂族民間祭祀節日,每年農歷臘月二十日舉行。這天,全寨人不幹活,不吃葷,人人要洗澡。德昂族各村寨都在村邊選一棵較大的樹為蛇神,四周砌有圍墻,平時不讓人走近。相傳有人曾砍了蛇神樹上一根樹枝,夜裏,蛇神找來,把他的脖子扭歪了。祭蛇神樹必須是素祭,故參加者必須人人身凈衣潔,各自帶點粉條,豆腐,青菜之類獻給蛇神樹,並將牛籠頭一副,長刀一把,掛於蛇樹上。祭時,寨老打卦,對蛇神樹念經祈禱,人們跪拜,以求蛇神保佑人畜興旺。
做擺
做擺是雲南省西雙版納等地德昂族宗教節日9節日時間不定,一般每年一次,但做擺消耗較大,經濟不充足時也可以三四年做一次。德昂族認為做擺可使五谷豐登、六畜興旺、村寨安寧,做擺前,主辦者要準備大量的米、肉、油、紙張、香燭等物品,還要準備幾尊菩薩像。從做擺前幾天開始到結束,遠近寨子都有很多人來參加。主辦者要熱情接待,提供吃住等。做擺第一天,人們敲鑼打鼓到佛寺迎佛,佛像一到,人們忙舉行狂歡晚會。第二天清晨,舉行拜佛儀式,聽佛爺講經。早飯後,人們繞佛寺遊行,沿途撒米花、放鞭炮、敲鑼打鼓,一直持續到下午。晚飯後,人們照例歡慶一番,但程度不如前晚熱鬧。第三天,客人們紛紛離去,本村人將供品及佛像全都奉獻給佛寺。最後,人們在廣場上豎一高桿,系上旗幡,歡宴一頓,做擺宣告結束。
德昂族的風俗習慣
德昂族的服飾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表明了本民族特有的審美觀及其對美的追求。德昂族婦女服飾的別致在於以“藤篾纏腰”為飾。傳說古時候德昂女子是滿天飛的,男子為了將女子拴住,便用藤篾做圈,套在女子腰上,久之而成俗。德昂族婦女成年後,在裙子的腰部佩戴上五六圈或十余圈,甚至二三十圈藤篾制的“腰箍”。腰箍寬窄粗細不一,多漆成紅、黑、黃、綠等色,有的上邊還雕刻著花紋圖案,有的還包上銀或鋁皮。德昂族婦女的裙子多為彩色橫紋長裙,上可遮胸,下及踝骨,並織有鮮艷的彩色橫線線條,不同支系在色彩、條紋上有顯著的區別。德昂族婦女的頭飾很特殊,婦女不留頭發,剃光頭,繞包頭,包頭兩端如發辮垂在背後。有的德昂婦女婚後留發,戴黑布包頭。
德昂族的裝飾品中尤為引人註目的是五色絨球。在縫制衣服時,要在下半部用紅、黃、綠等色水絨球鑲上一周長方形的空格,中間再繡上花。男女包頭巾兩端也都釘上一些絨球,耳墜、掛包皆以絨球裝飾。更為獨特的是青年小夥子在胸前掛一串五色絨球,姑娘則在衣領之外裝飾絨球。男子頭裹黑布或白布包頭,帶大耳墜,銀項圈,多穿藍黑色大襟上衣,褲短而寬大。現在青年發式與漢族相同,已不戴沈重的首飾。
德昂族男子有紋身的習俗,一般在腳部、臂部或胸部,刺以虎、鹿、鳥、花草等動植物圖案,作為裝飾。
德昂族大部分地區以大米為主食,輔以玉米、養子、豆類。個別地區以玉米、養子為主食。普遍喜歡飲濃茶,茶是待客必不可少的佳品。德昂族有嗜好草煙和嚼檳榔的習慣。
竹樓是各地德昂族共同的住宅形式。在德宏等地是一家一院,主房樓上住人、煮食、貯藏糧食等,樓下關牲口,附房用作堆放柴草和安裝舂米用的腳碓。鎮康地區若幹小家庭同住一幢房子,房內中間有寬敞的走道,兩旁為各小家庭住宅,間壁而居,各有火塘,所以竹樓較大,有的占地近四百平方米。現在部分德昂族的住宅與附近漢族的平房一樣,多家同住的大竹樓也已為各家各戶的小竹樓所代替。
德昂族實行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很少與外族聯姻。男女婚前享有戀愛自由,姑娘選擇對象有一定自主權,但最後要征得父母同意。結婚時,男家要給女方一定聘禮。若夫妻不睦,男方提出離婚,只要出幾斤米、幾元錢,請村寨頭人祭神權後,即可通知女方回娘家。女方提出離婚,要賠償男方聘禮。新中國成立後,這種情況已發生變化。
德昂族行土葬,村寨有公共墓地。但久病或孕婦難產而死的則用火葬。
德昂族篤信小乘佛教和原始宗教。信仰小乘佛教中的潤教派,可飼養豬、雞和殺牲;信仰左底、多列教派者,不飼養豬、雞、嚴禁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