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姓魏的名人有哪些?
在第六次人口普查姓氏中易姓排名92,總人口228萬占0.19%。易立姓開宗歷史悠久,故必經歷過盛衰。人口和人才是體現盛衰的重要標誌。易姓的來源和姓易的名人有哪些呢?
歷史上姓易的名人有哪些?
易 雄:東晉長沙瀏陽(今屬湖南省)人,官任舂陵令,曾從湘州刺史司馬承起兵討王敦,事敗被俘,以不畏死難而揚名天下。
易 重:唐朝人,官至大理評事。時雲其:“放裏仙才若相問,一年攀折兩重枝。”
易 充:分宜人,宋代學者,聰慧超群,年僅十六、七歲時即通《易》、《書》、《詩》,號“三經處士”,著有《中州文集》。
易 祓:長沙(今屬湖南省)人,宋代淳熙年間進士第一,後官至南宋禮部尚書,著述甚豐。
易元吉:長沙(今屬湖南省)人,北宋著名畫家,工於花、石、禽、獐猿,亦精於花鳥瓜果,是徐熙、唐希雅的繼承者。其作品有《猴貓圖》、《聚猿圖》、《花石珍禽圖》等。
易延慶:上高(今屬江西省)人,以蔭為奉禮郎,知臨淮縣,宋太宗時升為大理丞。其人性至孝,以葬母去官,母生平嗜栗,乃植二栗於墓前,樹長而連理,時稱“純孝先生”。
易紹宗:湖廣攸縣(今屬湖北)人,明代洪武年間因軍功授象山縣錢倉防千戶,後在建文三年(1401年)在與倭寇作戰中喪身。
易翼之:騰越(今雲南省騰衝)人,明代著名學者。正德中知長壽縣,因與上司不和而隱歸,著有《四書音義匯編》、《春秋經傳匯編》、《古今詩評》等。
易元貞:明代桂林人,字正之,官崇陽令、平縣令,為官清廉,性清介,尤恤孤弱,禁強禦。暇日延諸生論道談文。死後貧無以葬,人民為他舉辦葬禮,罷市相送。
易貞言:清代湘鄉人,康熙年間諸生,著有《周易講義》等。易宗涒清代著名學者,曾在乾隆年間舉鴻博而名震京師,著作甚豐,有《性理精微》等存世。
易福韜:衡陽人,清例授修職郎明經進士,即補儒學正堂。名福瑩,字用六,號桓山。道光八年子九月二十三日未時生壽七十一,光緒二十四年戊戌六月二十九日申時終,葬衡州府政義鄉四十一都六區鄒家衝。今湖南省衡陽縣杉橋鎮伊山衝。其子易相翎(清自治究研畢業,名濟清,輩名昌生。任義化鄉議員,字天一,號少桓,別號相翎,亦作商霖,清同治三年甲子四月初六日辰時生,民國三十五年丙戌十一月十五日醜時終,葬現伊山村雲錦組馬土皂雙金夾,題“鹿鳴鳳山”於伊山寺。(此寺以《梅花三弄》曲作者桓伊而名)
易宗捃:清代學者,字公申,乾隆間舉鴻博,名動京師。有《性理精微》等。
易佩紳:清代龍陽(今湖南省漢壽)人,官至江蘇布政使。
易子需:廣東省鶴山人,工於詩、詞、書、畫,尤精篆刻,曾與蕭友梅合作新體樂歌。
易順鼎:湖南省龍陽人,近代詩人。清光緒年間中舉,官至廣東欽廉道,後事袁世凱之子袁克文。除善作詩外,也作詞及駢文,作品有《丁戊之間行卷》、《四魂集》等。
易漢文:湖北禮山人,中國工農紅軍早期領導人,在甘肅古浪戰鬥中犧牲,年僅二十九歲。
易中天:(1947年2月8日—),湖南長沙人,中國知名作家、學者、教育家,廈門大學教授,第八屆中國作家富豪榜致敬作家。1981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後在廈門大學中文系任教 。2015年4月聲明已經退休。2005年央視《百家講壇》“開壇論道”的學者,2006年在央視“百家講壇”主講《漢代風雲人物》、《易中天品三國》
易姓來源
來源一
易姓起源於上古時期的有易氏,商朝的第七代先公王亥曾經在有易部落中活動,因為他行淫享樂被殺。其子上甲微殺死了有易之君綿臣。有易北逃回古易水區域,後改名鮮虞。
春秋時被稱為白狄,易水仍為其本部,部分已遷雍州,同赤狄、長狄一樣與諸夏各國進行過對抗。白狄在易水附近所建的肥國、鼓國、仇猶國等國均被晉國滅國,最後只有本部鮮虞得以延續。中國飲食業鼻祖易牙屬於來自雍地的白狄部落,作為間諜到衛國為臣,白狄部落裏應外合滅了衛國;易牙然後打通關節到當時齊國,成為春秋霸主齊桓公的寵臣,影響齊桓公對狄政策;齊桓公死後,易牙扶持齊桓公長子無詭為齊君以建立親狄政權,但宋襄公率軍“伐喪”,狄族聞訊趕來救齊;無詭死後,狄族再次扶持齊四公子惠,失敗。
公元前774年以前白狄鮮虞國已經有相當規模。在公元前506年前改名中山國,初建都於中人(今河北唐縣粟山),立中山城為都。戰國初,晉國曾滅中山,滅而不亡,中山武公公元前414年又復興,遷於顧(今河北省定州市境內)。公元前406年,魏滅中山。公元前380年前後中山桓公復國,遷都於靈壽(今河北省平山縣東北)。公元前369建長城以禦趙國。公元前342年中山國君到魏國為相,結合易氏家譜分析,該中山君為湘、鄂譜易氏先祖愷公。
此後,其國力達到了鼎盛時期,公元前323年,與趙、韓、魏、燕同時稱王,成為僅次於七雄的第八強國。前299年,趙軍攻中山國,中山王逃往友邦齊國,死於齊國。趙王扶植王尚為中山國王。中山王尚錯用二臣,導致前296年趙王遣軍一舉攻滅中山國。從鮮虞國最早見於史籍至中山國被趙國所滅,歷時478年。前296年趙國遷末代中山王尚於膚施(今陜西米脂西北),一年之後年絕祀,據《戰國策》隱約記載,中山王尚先是逃到齊國為臣,然後被秦國扶持
。因此,末代中山王尚與贛譜關於太原易氏始祖尚公記載相符,逃往齊國後再被秦國遷放太原。秦漢時易氏從太原南遷,222年萬年公從江蘇丹陽遷湖南瀏陽,隋朝大業年間瀏陽易雄公後代舉族從瀏陽遷江西。數代後再分遷湘、贛、鄂各地。現在易姓是中山國王族直系後代。狄,皆出於黃帝,故本為“姬”姓,中山國王也是此姓。
來源二
源於姜姓,出自姜太公後裔,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據史籍《姓氏考略》所載,春秋時期,姜太公的後裔中有人被封於易州(今河北易縣),他便以封邑名稱為姓氏,稱易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河北易氏。
來源三
源於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十五子畢公高之後,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該支易氏源出姬姓。周文王姬昌之十五子畢公高,其後代畢萬在晉獻公姬佹諸(公元前676—前651年在位)屬下為大夫。
來源四
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時期齊桓公寵臣雍的封地,屬於以先祖封號為氏。
來源五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彜族、水族、苗族、納西族、侗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易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易氏,世代相傳至今。
“歷史上姓易的名人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