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艾石研究發現,具茨山等地棋盤巖畫為洛書演絡圖
棋盤狀巖畫是伴隨凹穴巖畫並存的一種巖畫形式,產生於史前時期,是早期人類文化藝術的結晶,在我國河南、江蘇、山東、內蒙古等多地均有發現。
關於棋盤巖畫的真實用途,在學界始終是一個迷。2020年前後,原中國美院巖彩研究所研究員、自由藝術家王艾石經過深入河南、內蒙古等多地考察研究,並綜合河圖洛書、易經八卦的研究對照,終於首次發現棋盤巖畫的奧秘,即為易經前身洛書演絡圖。
洛書是遠古文明的產物,是一種關於天地空間變化脈絡圖案。它是以黑點與白點1-9數為基本要素,用一定方式構成若幹不同組合,整體排列成矩陣圖式。洛書1-9數是天地變化數,縱、橫、斜線上的三個數字和皆等於15。
洛書與九宮緊密聯系在一起,有學者將洛書與九宮混為一談。九宮是古人依照洛書將天宮以井字劃分為乾宮、坎宮、艮宮、震宮、中宮、巽宮、離宮、坤宮、兌宮九個宮區,以識別演絡天體運行規律。
與洛書伴生的還有河圖,人們常把洛書與河圖放在一起解讀,稱其為河圖洛書。河圖洛書是古人按照星象排布出時間、方向和季節的辨別演絡系統,起源於天上星宿,蘊含著深奧的宇宙星象之理,被認為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河圖的河,指的是星河。河圖最初的原型是將銀河畫成一條旋轉的白龍,圍繞著中點運轉,而這個中點是北極星。這幅圖在後來演變成了一黑一白兩條龍,與日軌相合逐漸形成太極陰陽圖。洛書,是表述天地變化脈絡之數,表述天地空間變化演繹脈絡的圖案。一般認為河圖為體,洛書為用;河圖主常,洛書主變;河圖重合,洛書重分;方圓相藏,陰陽相抱,相互為用。太極、八卦、周易、六甲、九星、風水、等等都可追源到河圖洛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