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景德鎮 | 創造屬於新一代的“窯變”
“景德鎮”,一個自帶光芒的文化符號,一座獨一無二的城市。千年窯火見證歷史變遷,也點燃一代又一代人的夢想。在這裏,古老與年輕交織、傳承與創新碰撞,手工藝人、歌唱家、設計師……數以萬計的追夢人“漂”到這裏尋覓初心與明天,形成“景漂”與“景歸”這個專屬於景德鎮的特殊群體。“有容乃大,景德不器”今天,這座千年瓷都正以蓬勃的活力和包容的胸懷,為所有來到這裏的人們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他們,在這裏上演著屬於自己的追夢故事。圖為景德鎮陶溪川夜景。新華網發
2003年,年僅16歲的羅驍只身一人來到景德鎮,從拜師學藝,到擺攤經營,再到註冊品牌、創辦公司,在陶瓷行業摸爬滾打18年,終於在這“高手雲集”的千年瓷都變得小有名氣。新華網 王曉震 攝
在羅驍看來,陶瓷代表著世界頂級審美之一,承載了他的價值觀和夢想,是值得托付一生的事業。圖為羅驍在觀察產品成色。新華網發
大家都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羅驍在成長過程中到底有怎樣的氣質和性格最終讓他做出要為陶瓷奮鬥一生的選擇?在與羅驍和羅驊的敘說中,一個對待陶瓷專一、冷靜的年輕匠人向我們走來。圖為羅驍在整修陶坯。新華網發
“我從小就喜歡玩泥巴。”在羅驍的記憶裏,農村老家門口的大銀杏樹幹上經常栓一頭牛,只要一下雨,樹幹周圍的泥土就會被牛踩得松軟,他就會把這些泥土捏成自己想要的模樣。新華網 王曉震 攝
“父親之前是一名初中英語教師,還代著美術方面的課程,經常帶回來一些美術雜誌,第一次看到那麼美的工藝品,便被深深吸引。”羅驍認為,父親是他藝術方面的啟蒙老師,支持他選擇了美術特長發展。圖為羅驍在畫圖。新華網 王曉震 攝
高中畢業後,羅驍有了一定的美術基礎,經人介紹到景德鎮拜師學藝,開始接觸陶瓷。在這個過程中,對於陶瓷,羅驍有了自己的看法。“最初的陶瓷創作和陶瓷市場在我看來是比較傳統,甚至是比較原始。”羅驍說,後來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和國外手藝人加入陶瓷領域裏面來的時候,開始有了一些創意類別的陶瓷,呈現出一片生機。圖為羅驍制作的葫蘆燈。新華網 王曉震 攝
簡約,貼近生活,善用色彩……在多年的創作中,羅驍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二兩、葫蘆燈等創意類生活陶瓷頗受市場好評。圖為羅驍展示網店的產品。新華網 王曉震 攝
讀大學時受哥哥羅驍資助的羅驊對他一直心懷感恩,即使當時有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機會,還是義無反顧答應了哥哥的邀請,來景德鎮協助他一起創業。圖為兄弟二人討論產品發展思路。新華網 王曉震 攝
“記得有一次,哥哥喝醉了酒,他就抱著我,哭著對我說,這麼多年了,終於有一個可以商量事情的人了。”羅驍負責設計,而羅驊則負責起設計以外的事情。圖為羅驊在接待客戶。新華網 王曉震 攝
在朋友看來,兩兄弟一動一靜,搭配互補,擁有無限未來。“我帶著陶瓷本身以外的視角看待市場,然而衝突也由此而生。”羅驊說,角色定位不同和性格差異有時也會導致意見分歧,爭吵在所難免。圖為兄弟二人在商量工作計劃。新華網發
“吵架並不傷感情,我認為是最懂哥哥的人。”羅驊說,哥哥身上有“手作人”特殊的氣質,不能被破壞,需要有人站出來替他擋掉一些事情,讓他專心做好設計。圖為羅驍在檢查陶瓷半成品。新華網 王曉震 攝
越往後面走,碰到的問題也越來越復雜,如何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什麼樣的商業模式更適合景德鎮?兄弟二人一直在探索。圖為羅驍安排訂單進度。新華網 王曉震 攝
在兄弟二人看來,景德鎮是一個包容性很強的城市,它能夠裝下熱情的憧憬,也可以包容冷靜的思考和態度。就像一件瓷器,他們在這裏迎來“窯變”。這座城市孕育的能量也遠不止於此,他們對景德鎮充滿期待,更對自己親手埋下的這顆種子擁有無限想象。新華網發
工作之余,羅驍會在辦公室練習射箭,既是休閑,也能幫助他保持專註和冷靜。新華網 王曉震 攝
圖為兄弟二人公司設計的部分產品。新華網 王曉震 攝
年輕工匠所引領的新潮流已勢不可擋,他們是知識的一代,未來將會是提升整個行業的生力軍。“像羅氏兄弟這樣在景德鎮落地生根的‘景漂’不在少數,他們散落在全市各地,也為景德鎮的發展註入了新的活力。”景漂協會秘書長東方郡介紹說。圖為羅驍在曬制陶坯。新華網 王曉震 攝
監制:陳德文
策劃:邱黎
統籌:戴艷 唐子蘭
顧問:章武 焦孟田 東方郡
拍攝:王曉震 張燕萍
文字:王曉震
片頭、海報:劉媛 李祎馨(實習生)
制作:景德鎮觀巷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新華網江西頻道
景漂協會
聯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