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易經•豐卦(1)》(總)402——豐盈的時候
《豐卦䷶》是《易經》的第五十五卦,豐收的季節總是美好的季節,這是令人期待和向往的季節,在這樣美好的日子裏,人們要抓住這美好時光,積極籌劃,更好的發展。“豐”的含義是“美而滿”“腴而肥”“多而足”。清代鹹豐皇帝的年號就取自於《鹹卦》和《豐卦》。
《說文》中說:“豐,行禮之器也。”這個禮器是一種盛酒用的器皿。古人舉行秋祭時,要用“豐”盛酒,酒要盛得很滿,這就是後人“淺茶滿酒”的來歷。“豐”引申開來就是豐滿、豐盛、碩大、豐富的意思。
《豐卦》的卦象是離下震上,是雷電交加,雨量充沛,萬物繁茂的豐盛景象。豐卦象征盛大豐滿,成就巨大,寓意達到頂峰,如日中天,人們處在這種環境中,一定要要抓住時機,大力發展自己的事業。不過,這個時候已經是日中則斜,盛衰無常,對這一點要提高警惕。由喜見憂,於有利中見不利,於不利中見有利,是《易經》告訴我們的智慧。
《豐卦》的卦辭是:亨,王假之。勿憂,宜日中。大意是說:亨通,君王能夠使天下達到盛大豐滿,不用憂愁,這好比太陽位居中天,光芒萬丈。《豐卦》象征豐盛,碩大。離為電、火,震為雷,雷電俱至為“豐”。豐,有豐大、豐碩、豐盛、豐滿之義,豐盛之時,自然亨通。但致豐之道,必須有德者才能獲得。故有德君王能使天下豐盛,並讓盛德之光普照天下。
《彖》曰:豐,大也。明以動,故豐。王假之,尚大也。勿憂,宜日中,宜照天下也。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彖傳》大意是說:《豐卦》象征豐盈盛大。下卦是離,是明,上卦是震,是動,有光明之德並且施於行動,就能獲得豐盈盛大的成果。“王假之”就是王獲得,是指君王位尊而德美,廣受賢者尊重,所以能獲得致豐之道,而有豐碩成果。“勿憂,宜日中”,則是在警戒有豐亨之運,就有易衰之憂,君王如果想德光永被,就應永遠如日中之時,德光徧照天下,恩澤廣被。
君王以豐盛美德治臨百姓,就像日到中天的陽光廣照天下。但是日過中則西偏,月滿盈則虧蝕,天地日月隨時節變化,盛盈必虧,從這種現象想到人事,則是萬事萬物都有豐極則衰的道理,就是施於鬼神,也是如此。
《象》曰:雷電皆至,豐。君子以折獄致刑。大意是說:《豐卦》的卦象是離(火)下(震)雷上,離又代表閃電,震為雷,為雷電同時到來的意思,象征著盛大豐滿;君子應該像雷電那樣,審案用刑正大光明。
隋朝初年,國家在隋文帝的治理之下,迅速富強起來。開皇元年,隋文帝就頒布了均田令,每一個成年男性都會得到國家分配的八十畝田地來種植莊稼,而每一個婦女則會得到四十畝的田地來種植莊稼。除此之外,國家會給每個成年男性分配二十畝的桑樹田。
除了百姓的土地得到了規定數量,官員所擁有的的土地數量也有了規定,隋文帝將官員所授予的土地數量規定為最低為四十頃,最高為一百頃,這樣就有效地遏制了官員土地兼並現象,讓更多的土地可以分配給農民耕種。隋朝均田制的實施,是隋朝能夠實現歷史之最富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開皇三年的時候,隋文帝就進行了全國性的人口普查,並且還創新地采納了兩種新的人口普查方式,那就是大索貌閱和輸籍定樣。大索貌閱就是各地官員在對人口進行查驗的時候,要將每家每戶人的相貌特征、年齡等等記錄下來,以便下次查驗的時候可以根據這些數據來判定這些人有沒有說謊。
通過此次核查,就發展了大量被漏報、少報的人口,數量之多可以參考歷史上的這段記載:"大功已下,兼令折籍,各為戶頭,以防容隱。於是計賬進四十四萬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萬一千五百口",這足見從前漏報、少報的有多少人。這些人上了國家的戶籍,就得為國家納稅, 如此大的人口基數,稅收增加就是指日可待的事情。輸籍定樣是在大索貌閱之後,針對各戶的等級寫成一個定簿,再根據等級給各戶規定賦役的數量,這樣既不會給百姓造成巨大的賦稅負擔,也不會減少國家的財政收入。
正常來說,減輕百勝的賦稅徭役,短時間內是不會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的。隋文帝知道減輕賦稅徭役只會造成一時的賦稅下降,在長期看來,這是一項非常有潛力的政策。《隋書》記載:"初令軍人以二十一成丁,減十二番每歲為二十日役。"大概意思就是說隋朝將成年的時間又增加了一歲,還減少了服徭役的時間。當時看,這是一項非常劃不來的措施,但從長遠看,讓百姓有了足夠的時間去發展農業生產,生產量上去了,農民收入就多了,農民收入多了,國家的財政收入也就上去了。
隋朝對於後代有一項非常有價值的財政管理制度也是中央官員制度,那就是三省六部制,這不僅僅是在改變隋朝官員的制度,還改變了隋朝的財政制度。隋朝革新了財政管理制度,提高了官員辦事效率,是隋朝能夠獲得財富的重要原因。有了財富,就必須得有財富的運輸和儲備,所以隋朝皇帝也非常有遠見地在完善各地的運輸儲備體系,這也是為什麼隋朝能夠獲得大量財富的原因之一。
隋朝初年,國家治理無疑是非常成功的,不過,隋煬帝繼位以後好大喜功、窮兵黷武,很快就把國家財富揮霍一空,不久把江山也弄丟了,這不得不說是天大的遺憾!隋朝的這段歷史,也是對《易經》理論的又一種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