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赫哲族的文化
在今天黑龍江省北部的佳木斯市、同江市、繞河縣、撫遠縣等地方,居住著一個民族—赫哲族。他們是我國北方唯一的漁獵民族,至今還保留著祖先留下來的傳統。
赫哲族,源於野人女真【東海女真】的赫哲部落。他們就是野人女真的後代!
野人女真,因其集聚地在黑龍江以東的臨海地域,故又稱“東海女真”。野人,顧名思義就是未開化的野蠻人!這是明朝人對於這群人帶有嘲諷性的貶稱。
他們的文明程度相當的差,文化水平極大落後,生產水平也很原始。靠漁獵為生,沒有自己的文字,未接觸過關內文化,生活還是很原始的。
明末,女真統一。盡管被建州女真征服了,但是,他們不接受融合。大部分繼續留在原地不動。只有少數的族人跟著入關了。
清朝後期,沙俄侵占了他們的聚集地。從此,這群人成了跨國民族。經過歷史長河的變遷,原來的野人女真部分跟滿族、蒙古族等其他民族融合了,有些就成了新的少數民族(俄羅斯把其國內的赫哲族誤識別為幾個民族)。
由於歷史原因,赫哲族主要分布在中國黑龍江省北部和俄羅斯遠東地區。人數總共僅有一萬五千人左右。其中,中國的赫哲族只有五千多人,俄羅斯遠東地區有一萬多人。他們人數之所以稀少,絕大部分是死於戰爭和動亂。
新中國成立之初,祖國境內的赫哲族只有三百多人,他們和本民族的文化在那時瀕臨消亡。經過黨和國家的關照,五十多年後,赫哲族的人口達到了五千多人。
時至今日,赫哲族依然保留了不少女真人的古老習俗。有人說赫哲語有些跟蒙古語相似,實際上,赫哲語還停留在明後期。其語言不僅保留了女真人古老的漁獵文化,更是保留了明後期,女真人被蒙古影響的歷史痕跡。
由於長期保留漁獵生活,再加上很少被關內文化衝擊,故赫哲族的語言詞匯顯得非常缺乏,其詞匯絕大多數是有關漁獵生活的詞匯。
赫哲族的文化主要是飲食、歌舞、自然崇拜、魚皮藝術、圖案、民族語言、伊瑪堪說唱。
飲食方面主要是有關漁獵生活的,比如,各種魚肉美食。
赫哲族的歌舞,主要是古老的獵歌、漁歌、和薩滿舞蹈、仿生舞,每當慶祝活動的時候,就唱著描述漁獵場景的歌,跳著獻給神靈的舞蹈。以及模仿各種動物行為的仿生物,比如,天鵝舞。其余類型的民歌均按照一定的禮俗情況下唱。
在自然崇拜方面,其崇拜的理念跟滿族一樣,都是崇天敬神和萬物皆靈。比如,山川大地、河流湖泊都是大自然的魅力所在,怒可山崩地裂和大地滔滔,喜可天上人間和地上春生。
赫哲族沒有產生刺繡和華美的服飾,但是,憑著就地取材和發揮智慧,他們創造了魚皮藝術。一張張的魚皮,不僅做成了衣服,更創造出了一種藝術審美,那些花紋的精雕細琢,都展現出了自己獨特魅力。
在圖案方面,赫哲族主要是雕琢了森林裏存在的萬物,比如,老虎、烏鴉、天鵝、飛鳥、野豬。這些動物們都以不一樣的姿態展現出藝術的價值所在。對於赫哲族來說,那些圖案是有形象和生命的。
說唱是每個民族都有的。滿族有滿族說部,而赫哲族有伊瑪堪說唱,這是赫哲族的說唱藝術,相當於說書。表演的時候,沒有樂器伴奏,全憑一人以講故事的形式說下去。說唱的形式分讀散類型的詩歌和唱詞。比如,表演者講故事的時候像在讀散文,中途會有各種自言自語的呼喊,以及唱起歌來,就像漢族戲劇表演一樣,說著說著,先自言自語各種呼喊,然後,就突然唱歌了。說唱的內容主要是赫哲的漁獵生活和歷史文化、神話傳說。赫哲族對於自己的文化,除了口耳相傳之外,也靠伊瑪堪說唱流傳下來的。
如今,赫哲族也面臨跟滿族一樣的命運,即年輕人越來越失去對本民族文化的興趣。不管怎樣,有年輕人喜歡文化是最好不過的。其他的,不必強求,只能順其自然了。畢竟,這也是一種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