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諺“立夏東風到,麥子水裏澇”,真的假的?立夏下雨好不好?
今天是25日,再有一周的時間2021年4月即將成為過去式!屈指算來,4月20日交節的谷雨節氣,到目前也已經走過了5天多的行程。再過10個夜晚之後的5月5日14時47分零1秒,當太陽黃經達到45°,北鬥七星的鬥柄指向“維”位的時候,2021年夏季的首個節氣,也是二十四節氣的第七個節氣——立夏就要不期而至了。
立夏中的“立”字是“開始”的意思,而“夏”字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則被解釋為,“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意思就是說,走過了春天之後的植物,到了立夏時節不少都已經陸續開始長大了。夏季多風雨,不過從五行上講,立夏因火旺而木絕。農諺上有說法認為,“立夏東風到,麥子水裏澇”。那麼立夏下雨好不好?“立夏東風到,麥子水裏澇”的說法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呢?
實際上,說立夏多風雨,也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對於幅員遼闊的國內各地來講,不同的地方在相同的立夏期間,對雨水“多”與“少”的感受絕對是不一樣的。節氣進入立夏,生活在江南地區的人們所要經歷的降雨日或降雨時的降雨量都會明顯地增多。但對前期就已經表現為缺雨的華北、西北等地的民眾而言,立夏後氣溫肯定會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會不多。加上那些地方時不時地就會有風來湊熱鬧,地表水和土壤及植物葉片當中的水分均會蒸發強烈,大氣幹燥、土壤幹旱、農作物蒸騰作用都會與降雨形成可望而不可即的矛盾。相對缺少的降雨,往往會嚴重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
農諺之所以會說“立夏東風到,麥子水裏澇”,是與小麥生長對水分的極高要求和我國夏季的氣候特點有著天然般的聯系的。小麥生長多數時間要求土壤持水量在70%以上。而季風氣候又是我國氣候上的重要特征,倘若用氣象學方面的知識對此加以解釋,那就可以說是,國內夏季要形成降雨需要滿足幾個方面的條件。一是空氣中一定要有充足的過飽和水汽存在,二是一定要有可以促使過飽和水汽進一步凝結的冰晶核,三是空氣中過飽和的水汽在遇冷凝結成水滴後,要有助力其進一步逐漸變大的氣象因素加以作用,使之在變大到本身的重力大於空氣的浮力後,成功降落到地面上形成降水。
從地理位置上看,我國地處太平洋的西岸方向,只有當東風或東南風刮起時,才可能把海洋上空因蒸騰而形成的富含水汽的暖空氣吹向距離海洋相對較遠的國內內陸地區,並使之獲得與自北方或西北方吹拂而來的冷空氣相互交鋒的機會,形成冷暖空氣的對流,制造降雨機會。當立夏來臨後,東風一起,會吹拂著飽含水汽的暖空氣上升或者會把暖濕空氣從低緯度裹挾著吹送到高緯度地區,並在風和冷空氣的作用下使暖空氣的溫度有所降低,令空氣中的水蒸氣出現過飽和現象,並且在後續的天氣過程中形成凝結,制造出降水。“水裏澇”,只是一種雨量上的概念式形容性說法,代表和所要表示的是雨勢和雨量較大,而並不是在表現和言述澇災。
至於說立夏時下雨好還是不好,身處不同地方,面對不同境遇的人們,在感受上註定也會是不一樣的。雨多的江南,人們可能會因為雨水過多,感覺心煩,埋怨制造陰雨的天公沒有作美,無端加重了當地的澇災和汛情。而在相對缺雨的地方民眾眼裏,立夏時節的降雨同樣會被當成及時雨、解渴雨、助力雨。在這方面,“立夏起東風,田禾收割豐”,“立夏麥咧嘴,不能缺了水”,“立夏天氣涼,麥子收的強”無疑就是最好的形容和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