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姓“褚”不姓“諸”!
從我讀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有人把我的姓“褚”讀成或寫成“諸”,或許是諸葛亮名氣太大,我褚家人太沒有名氣的緣故吧;或許褚字太不常用而引起很多人不認識吧。不過諸葛亮也不姓“諸”,而是姓“諸葛”。
我的“褚”字偏旁明明是衣字旁,但總有人把言字旁硬塞給我。
前些天回家,找到我40多年前,參加“金鄉區初中理化競賽”和“平陽縣物理和化學競賽”的獎狀,又看到上面的名字都寫成“諸堅”,心裏很不是滋味。回想那時,我得獎時其實也發現了,但由於年少而不敢提出,也沒有太多計較。有位執教幾十年,教學水平很高的語文老教師,叫我“諸堅”。當時年紀小,也不好意思向老師指出。再則,過去對姓名用字不準確也無所謂,不像現在外出住賓館、上飛機、乘火車等都需要對名字,名字錯誤寸步難行。所以,諸堅就諸堅唄!符號而已。
到了成年參加工作後,常常由於姓名對不上遇到許多麻煩。
於是,遇到再叫“諸堅”的,我就趕快義正言辭地糾正:“我叫褚堅!chu的褚,讀第三聲”。
有一次,在街上遇到那位老叫我“諸堅”的語文老師,我壯壯膽很不好意思地說:“老師,我姓褚,不姓諸。我的姓應該讀chu,讀第三聲”。這時老師臉漲的通紅,非常尷尬地說:“我教了一輩子語文,竟然在你這裏翻船!”我說:“老師,不是您的問題,而是我的姓太少了,文章裏很少用的生僻字。但在宋代版的《百家姓》排在前列,最出名的要屬“初唐四大家”的書法家褚遂良。褚字除了我們老褚家專用外,現代漢語基本沒有使用。不是您一個人錯,而是常常有人出錯,普遍的。”
的確這樣,不但一般人會叫錯,就連專門從事文字工作的一些專家也常常出錯。曾經,常常為自己的姓而感到煩惱。
不過,數量少的姓也有令人感動的時候。
記得2008年參加一個短期的培訓班,鄰座一位同學一口讀準我的姓,使我激動不已。當時,縈繞我大腦的想法是:這位同學水平真高,不讀諸,能一次讀準我的姓!後來,經過交談,才知道他外婆也姓褚。這時雖然沒有了前面的敬佩感,但我們小姓人家相遇的概率特別少,也特別親切。原來,他外婆是臺州人,名圭秀,是位國民黨時期的中央婦女部秘書長,是個才女,還有許多詩詞流傳至今。大家記住哦!老褚家還是有很多名人滴!
其實,我們褚家祖上的名人也不少,不妨容我說說。褚字為生僻字,但通過宣傳祖上名人來提高大家對“褚”字的認識度,這是我樂意做的事。這樣我也免去糾正別人的誤讀的尷尬。
當下學習傳統書法的風氣非常盛,其實學習書法有非常多的人是學習我的祖上褚遂良的字體。他的字唐太宗可是佩服的不得了,深得虞世南的真傳。他性格剛正不阿,也是唐太宗托孤的四大重臣之一。留至今日的墨寶有《聖教序》《陰符經》等自成一體即褚體。還有一位叫褚少孫,是為經學大家。他最大的貢獻是對司馬遷《史記》的補充。司馬遷寫史記時,被關在牢裏,根本無法查證資料,所以史記寫的有點斷斷續續,不完整。就是褚少孫把司馬遷的史記整理補充,使前後連貫,也使我們今天能看得懂。故有幅名聯高度概括:“經學博士補史記,書法名家序雁塔。”補史記指的是褚少孫先輩,序雁塔當然是褚遂良先祖咯!
褚姓名人很多很多!現在還有年逾90而誌不移的褚時健褚老先生……
根據錢文忠教授在中央電視臺的“百家講壇”介紹,褚氏至今還未發現有外姓滲入,冒姓或賜姓一說。目前的資料顯示,褚氏是國內唯一的血統單純的姓,所以中國姓褚都是一家人,有著血緣純正的基因關系。
說起來也是,有一年我裝修房子,衛生間發生滲漏,把樓下剛剛花幾十萬裝修好的房子弄的不成樣子。樓下當然非常生氣,氣勢洶洶地興師問罪來了。我也感覺非常抱歉,明確表示一切損失由我承擔。結果,我們一交換名片,一切都不需要賠償了,馬上轉怒為笑。理由就這一條,我們都姓褚。在茫茫人海中我們極少有機會相遇,褚家人相遇就是天賜緣分,也就不計較什麼損失了。假如是人數很多的姓氏結果可能會完全不同了。
為此,我大聲疾呼:我行不改名,坐不改姓!我姓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