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天幹地支?
天幹地支的名稱
天幹地支,簡稱幹支,是中國古代用來記錄年、月、日的符號。
天幹有10位,依次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有12位,依次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幹地支的組合
用幹支配合起來記錄年、月、日是中國特有的現象。
10天幹與12地支的最小公倍數是60,將它們依次從頭到尾循環排列組合起來,配成60組,稱為“甲子”或“六十花甲子”,周而復始,記錄時間。
幹支按照一個天幹和一個地支相配,排列起來,天幹在前,地支在後,天幹由“甲”起,地支由“子”起,其排列60個組合,形成幹支表。
天幹地支的應用
紀年
年的原始意義為莊稼收獲一次,以地球繞太陽運轉一圈為一年,古人測出365.25日為一太陽年。平年365天,閏年366天,每4年有一個閏年。
中國古代紀年方法常見的有4種,幹支紀年法就占了一類;幹支紀年法,萌芽於西漢,始行於王莽,通行於東漢後期,並沿用至中國成立後才改用公元紀年。
如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的口號就是“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這裏的甲子就是公元184年。
南北朝時期,將12種動物與12地支相配,與同年生的人聯系在一起,形成了十二生肖。
紀月
古代計算月亮繞地球與太陽一個“合朔”周期的時間為29.53059日,叫做一個月。
古代紀月也用幹支,由於陰歷通常為十二個月,而地支恰好為十二個,因而紀月的地支是固定的。
現在我國陰歷正月的地支為寅、二月為卯、三月為辰、四月為巳、五月為午、六月為未、七月為申、八月為酉、九月為戌、十月為亥、十一月為子、十二月為醜。
各月固定的紀月地支,再配上天幹就構成了幹支紀月法。幹支紀月法,是以5年為一周,周而復始,對於閏月的月份,沒有獨立的紀月幹支。
紀日\時
日,是古代人類最早認識的時間單位。古代以一晝夜為1日。
中國在商代就用幹支紀日,從春秋開始起到現在,幹支記日從來沒有錯亂、簡斷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