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 |“宇宙魔方”河圖與洛書:無字天書的不老傳說 中華文明史上的千古之謎
文\本刊特約撰稿 金滿樓
被譽為“宇宙魔方”的河圖洛書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兩幅神秘圖像,歷來被認為是《易經》、陰陽五行乃至中華文明之源。後來在太極和八卦中的數學基本概念,都可以追源至此。然而,河圖洛書的來歷及其隱藏的奧秘,至今仍是眾說紛紜的難解之謎。
龍馬負圖
關於河圖洛書的傳說,各種史籍記載不一,見解各異。其中,最主流的說法來自《易經·系辭上》的記載:“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這裏說的“聖人”,指的是“三皇”之一伏羲氏。相傳伏羲氏教民“結繩為網以漁”,百姓安居樂業,由此祥瑞疊興,天授神物。
洛書類似九宮圖,其中蘊含明顯的數理結構。
據說,當時有一龍背馬身的神獸,天生雙翼,身披龍鱗,淩波踏水,如履平地,遊弋於圖河(今洛陽市孟津縣)之中,這就是傳說中的“龍馬”。伏羲氏見後,依照龍馬背上的圖點畫出圖樣,這就是所謂的“龍馬負圖”。據記載,這匹龍馬的背旋有次序,形數有異別,一、六在後,二、七在前,三、八在左,四、九在右,五、十居中,這就是後來的河圖。
此外,也有傳說認為,黃帝體察民情,受民愛戴,同時也感動了天神。某日,天神告訴黃帝,洛水中有龍圖龜書,如能得到,將能更好地治理天下。黃帝便帶領眾頭領巡遊於洛水之上,後在洛水岸邊得到了河圖洛書,是謂“洛書魚獻”。
除了伏羲氏和黃帝的傳說,也有說是堯、舜、禹時期得到河圖洛書的。如在“靈龜獻圖”的傳說中,堯帶領眾酋長東遊洛水,偶將玉璧沈入水中,洛水上光芒四起,有靈龜出而復隱。驚異之余,堯在洛水邊修壇祭祀,之後水上漂來一個大龜殼,廣袤九尺,綠色赤文,殼上文理清晰,堯將其抄下,由此得到龍馬圖。和堯傳說類似的,也有說是舜習堯禮,沈璧於洛水而黃龍現,是謂“黃龍負書”。而大禹則因為治水來到洛河,見神龜負文,有數自一至九,大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疇,而龜背上的“龜書”很可能就是中國古代最早的甲骨文。
除以上說法外,還有商湯至洛水而得洛書、文王受洛書河圖、成王觀河洛而得龍圖龜書等其他傳說。另外,後世也有認為河圖洛書來源於道家煉丹養生術,這裏的“河”不是洛水而是天河,是古人對銀河系星象的觀測所得。當然,也有人認為河圖洛書直接就源自《周易》,所謂各種傳說,只是為了托名和增加神秘色彩而已。
河圖洛書數理結構和數序原理示意圖。
圖中數理
古往今來,人們對河圖、洛書的解讀可謂異說紛呈,有說這是天文星象圖的,也有說這是古代氣候方位圖的,更有說這是史前文明的遺物,乃至於星外來客饋贈地球人的禮物的,不一而足。
從圖形上看,河圖洛書蘊含了明顯的數理結構和數序原理。所謂河圖,實際上是從1到10的排列,其中奇數為白,偶數為黑,分別代表了天數、地數。其中,5、10居中,2、4、6、8以右旋環繞分布,1、3、7、9以左旋環繞分布。天數累加為25,地數累加為30,兩數之和為55。至於洛書,實際類似於九宮圖,即由1至9排列而成,由5居中,其中橫、豎、斜三個數相加之和都是15。
除以上簡單概述外,河圖洛書中隱含著更多的數理關系。如在河圖中,除中間5、10之外,四周縱向或橫向的四個數字,其偶數之和等於奇數之和,即7+1=2+6,8+4=3+9;而四側及居中兩數之差相等,即上(7-2)、下(6-1)、左(8-3)、右(9-4)、中(10-5),其差均為5。
在洛書中,除了縱向、橫向和對角線上的三數之和都為15外,四邊每側的兩數之差均為5,即上9-4=5、下6-1=5、左8-3=5、右7-2=5。此外,除了居中的5之外,洛書九宮格其他數字可以有規律的左旋或右旋,或上下、前後調換,而縱向、橫向和對角線上的三數之和始終是15,由此構成更加復雜的數學魔方,這些都是可以繼續探索的。
從某種程度上說,發現並使用數字是人類智慧發展階段的重要裏程碑,並為進一步的智慧開發奠定了基礎。河圖洛書是中國古代創造的一項數學成果,它體現了遠古先人對1至10這些基本數字的掌握和加減法運算法則的熟練運用,後世計算機的二進制和珠算的五進制、十進制等,都可以在河圖洛書中找到靈感。
此外,在河圖洛書的數理基礎上又衍生出易學的四面八方,進而產生陰陽五行及八卦太極之說。如古人對“金、木、水、火、土”五行的說法,還有“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的方位描述等,也都是直接來自河圖洛書。
河洛之爭
河圖洛書的說法,最早見於《尚書·顧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又見於《論語·子罕》:“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管子·小臣》中也說:“昔人之受命者,龍龜假,河出圖,洛出書,地出乘黃,今三祥未見有者。”此後,劉歆、孔安國、揚雄、班固等人的著作中都有提及。
然而,古之河洛究竟何指,後世理解不一。如西漢劉歆以河圖為八卦、以《尚書·洪範》為洛書;也有以《河圖》九篇、《洛書》六篇,以九六附會河洛之數的。在此時期,河圖洛書大多是文字記載。直到北宋初期,道學家陳摶將失佚千年的河圖洛書繪出,後者才得以廣為流傳。
陳摶生於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卒於宋太宗端拱二年(989)。他活了118歲,歷經唐朝末期、五代十國和北宋三個時間段,一生經歷十分神奇。據說,陳摶生來並不聰慧,直到5歲才開口說話。後來,因為考進士落榜,陳摶隱居於武當山修行二十余年,據說其睡功了得,可以“百余日不起”。之後,陳摶又遊歷峨眉山、華山等地,其間研究易學,著述頗多。
陳摶雕塑。
在漢唐九宮說和五行生成數的基礎上,陳摶創作一個名為《龍圖易》的圖式。據《宋文鑒》中所載的《龍圖序》一文,其中講到“龍圖三變”:一變為天地未合之數,二變為天地已合之數,三變為龍馬負圖之形,最後形成了河圖、洛書二個圖式。
不過,陳摶並沒有在《龍圖易》中直接提到河圖、洛書的名稱。之後,北宋易學家劉牧在精研陳摶所傳《龍圖易》後,他著書《易數鉤隱圖》並將這兩幅圖命名為河圖、洛書。由此,河圖洛書才為世人所知。
當時,究竟是“圖十書九”,還是“圖九書十”也有過爭論,如南宋蔡元定認為劉牧將河圖與洛書顛倒了,他將九宮圖改稱洛書,五行生成圖改稱河圖。同時期的大儒朱熹認可了蔡元定之說,並在《周易本義》卷首刊載其圖,大加推崇。由於朱熹在儒學中的宗師地位,河圖洛書的影響也就遍及天下。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淵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常把河圖洛書與伏羲、八卦及《周易》聯系在一起。由此可見,河圖洛書對中華文明的發展是功不可沒的。2014年12月,河圖洛書傳說由洛陽市申報,並正式入選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