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樂器演奏為何陰盛陽衰?| 爭鳴
文 |楊瑞慶
為了弘揚民族音樂、推出新人新作,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於今年3月啟動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器樂電視大賽”。為營造相對平等的比賽環境,組委會按成年職業組、少年職業組、非職業組分別進行選拔。由於筆者愛好樂器演奏,經常觀摩電視中精彩紛呈的比賽場面。只見每位選手都能十分投入地演奏樂曲,技巧嫻熟,表演完整,即使少年組、業余組的選手,也很難找出演奏瑕疵,全靠在場30多位國內頂級評委“內行看門道”地做出權威判斷,才分出高低。這些有目共睹的收獲,基本反映出當今專業藝術院校的教育業績和業余培訓機構的輔導成果。
作為一場為廣大器樂愛好者提供的豐富多彩的視聽盛宴,比賽過程引人入勝,收視效果滿足期待,但也留下了舞臺上“陰盛陽衰”的遺憾。只要留意獨奏中表演拉弦類樂器、彈撥類樂器、吹管類樂器的選手,就會發現其中十有七八為女性,有的場次甚至是清一色女性。
造成這種局面的一個主要原因可能是,女孩子踏進學習樂器之門的那一天起,就以早熟、聽話、細心、執著的優勢,超過了一同起步的男孩子的學習進度和學習質量。改革開放後,生活有了改善,一些經濟條件比較富裕的家庭為了豐富孩子的課余生活、提高孩子的綜合素質、開發孩子的聰明智慧,往往在幼兒時期就送子女去學習各種樂器了。起初應該是男女並進的,隨著學習不斷艱難起來,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去練習,投入更多的毅力去攻關,這時候男孩子貪玩好動的天性逐漸顯現出來,他們開始畏難、退縮,而女孩子常能堅持下來,在家長的督促下、老師的教誨下,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成熟,逐漸成才。到了初中畢業可以向各種音院附中攀登時,很多男孩掉隊甚至半途而廢。陰盛陽衰的備選隊伍已成,那麼音樂院校只能在較多的女性報考者中擇優錄取了。
還有一個原因是,當代音樂院校錄用樂器人才時,可能還存在著追求外形美觀的附加條件。因為在舞臺上演奏樂器,不但需要給人聽覺享受,而且還需要給人視覺享受。這種要求,歷史上早已有之。清《康熙昆山誌稿》中載:“陶峴……有女樂一部,善奏清商之曲。”陶峴是晉陶淵明第九代嫡孫,在唐開元期間移居昆山,由於組建了女子樂隊,而使音樂更加迷人,最終,陶峴成為“江南絲竹”的鼻祖。元末昆山名士顧阿瑛發家致富後,在綽墩山附近建造了風光秀麗的“玉山佳處”,還廣攬人才組建了女子家班,擁有小瓊瑛、小瓊花、丁香秀、南枝秀等當時的曲壇名伶。每當聚會,絲竹和鳴,家班伴唱,一時間,玉山雅集中歌舞升平,贏來了“聲伎之聲,甲於天下”的美譽,為昆山腔的最後勝出做出了重大貢獻。2001年,北京成立過“女子十二樂坊”,由12名美女組成,演奏時婀娜多姿,更使樂曲深入人心,因此樂隊存在了好長一段時間。
這次比賽中的女樂手個個體型修長、面容嬌美,表演時的一招一式常比男樂手入情。不可否認,女樂手的表現力更勝一籌。但是,男樂手後備不足的危機已客觀存在,如果任其發展下去,今後的民族樂隊可能會被女子占領,這不能不說是有些畸形的態勢。筆者在這裏沒有絲毫貶低女性的用意,而是為男性的大面積缺席而感到憂慮。為使中國民族樂壇長盛不衰,在今後的日子裏,應加強對男樂手的選拔和培養,爭取男女之間能達到合乎科學的比例。
為了留住民樂隊伍中的男性樂手,在初學階段,家長和教師應更有耐心、更有方法地對待他們,多鼓勵、多表揚,讓他們多一點自信心,多一點原動力。如果能讓他們熬過情緒不易穩定的青春期,以後就有可能突飛猛進了。等到音樂院校選拔時,就有比較充分的挑選余地。當然,水平面前應該人人平等,既不能苛求女性而拔高標準,也不能遷就男性而降低標準,只有讓男性樂手的奏技真正超越女性了,才能名正言順地達到男女平衡。這是未來樂壇所盼望的局面,需要大家一起來改變。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