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就這樣不緊不慢地來了
每年的4月5日就是清明節,何為清明節?今天就給你們普及一下哦!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也相傳效仿,於這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固定的風俗習慣。也是節日點,傳統節日,是春季重大的春祭節日,緬懷祖先,緬懷先烈簡述清明節的由來,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以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整個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夏與暮春之交。這一天,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的樂趣的歡樂節日。鬥指乙(或太陽黃金達15°)為清明節氣,交接時間在公歷4月5日前後,這一時節,生氣旺盛、陰氣衰退,萬物“吐故納新”,大地春和景明之像,正是好時光。清明祭祖節期間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祭祖節期內。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們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湯讓重耳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後來發現真相時流下了眼淚。十九年後,重耳做了晉文公,介子推卻背靠柳樹死在了山火中,留下一封血書“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率領眾臣登山祭奠,發現當時的柳樹死而復生,便賜柳樹為“清明柳”簡述清明節的由來,並曉諭天下,於是又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跟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
今天就分享到這,你們有更好的故事可以發在評論區我們一起學習傳統節日的文化和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