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星命術的考究,黃道十二宮,星命神數
上述之《宿曜經》記載黃道12宮,各宮有一主管行星
這項內容是中國七政四余命理學相當重要的項目,因命宮主星及其他宮主星是論斷的要素。黃道12宮主星也同樣在佛經東傳之前,未在中國本土發現過。
3.中國七政四余命理學命宮的訂法為印度占星學命宮定法的最簡單型式,前者不考慮出生地點,僅以太陽所在黃道12宮起生時順數至卯所在之黃道12宮即是命宮。由於印度占星學采整個星座宮位制,在一般情形,若系日出卯時,所得命宮結果不致差異太大。
4.命宮定出後,即按逆時針方式列出後天12宮,這個步驟中、印皆同,除了第12宮中國定名為相貌宮,而印度定名不幸宮,名稱和意義略有差異外,其他11宮完全相同,同樣地在印度占星學未東傳前,也未在中國本土發現。
5.中國采用羅喉及計都完全是印度占星學的同名稱同性質之隱曜。
6.中國七政四余命理學的重要賦文《西天聿斯經》幾乎95%是印度占星學內容及論斷方法,其中5%摻雜中國的28宿和神熬。
7.中國七政四余命理學各派強調的身宮概念,完全移植自印度占星學以月亮所在位置稱為月亮身宮盤“Chandra Chart”的概念,盡管琴堂派以逢酉安身論身宮,然果老派或耶律派的身宮取法和“Chandra Chart”一模一樣。
8.東海大學哲學系鄺芷人教授在《陰陽五行及其體系》第10章陰陽五行與中國祿命法,提出果老可能是Horo的音譯,Horo是天宮圖Horoscope的簡稱,亦即果老星宗或七政四余命理學源於印度或西方系統甚明。(以上引自:《印度占星學與中國七政四余的關聯》作者未知)
印度占星與中國陰陽五行理論相結合,於唐朝產生了七政四余星命學,中國七政四余命理學發展的過程曾有三個重要派別,其主張差異如下表:(表3)
《張果星宗》一書,相傳為唐玄宗所禮遇的道士、後來名列八仙之一的張果所撰,但是在此所收者應屬明萬歷中葉陸位的輯本,但這並不代表此書純然是一部明代的托古偽作。藪內清根據杜牧的《墓誌銘》中有關星盤的記載,指出《星宗》的星盤與近代星家所用不同,卻和唐代已知部份的宮位排列法一致,認為此書頗有來歷,可能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唐代的占星法內容。另外,有一位現代研究《星宗》的人士根據書中星圖所表現的“歲差”,推得這些圖當在唐德宗以後,北宋初之前測繪。
《耶律真經》乃遼宗室耶律純於984年出使高麗時,向該國精通占星術的高僧國師乞學而得。學者張哲嘉曾經比較各種星家、密教典籍以及宣化所出土遼代墓葬星圖的宮位名稱,發現這本相傳遼代星書是唯一與出土文物相合者。
《琴堂指金歌》書末的跋語雲此書“作於唐而秘於宋”,和《琴堂步天警句》一脈相承。(以上引自:張哲嘉《中國星命學中案例的運用》)
中國七政四余命理學的起盤步驟:
1.確定求算命主的生辰八字,即誕生時的年月日時資料以幹支列出四柱八字。
2.根據出生年幹查60甲子生年神煞表。
3.按年幹列出化曜,排七政四余相對應的祿、暗、福、耗、蔭、貴、刑、印、囚、權。
4.按年幹排十二長生。
5.根據年幹支列出常用的特殊神煞與七政四余相關諸星,如科名...之類。
6.定命宮:以日躔宮位起生時順數至卯。
7.從命宮逆時針排後天12宮。
8.定命度:以日躔度數查命宮同絡度數,即為命度,位於28星宿的何宿何度。
9.定身宮:月亮(太陰)所在的黃道12宮。
10.註意歲差調整後的量天新尺,各星宿入宿度在回歸黃道的經度。
11.將回歸黃道星歷表中的七政四余一一計算填入所使用的量天新尺之適當位置。
12.定行限:從生日逆數至前一中氣幾月幾時,按每三日一歲算,折為幾歲幾加上10歲從相貌宮上限,其他各宮管轄不同大限年數一一列出。
由於七政四余命理學理論體系十分龐大,不僅需要有熟練的陰陽五行辯證邏輯,更需要復雜的天文學星象知識。這無疑不是常人所能掌握的,期待有簡化的理論體系,於是李虛中四柱法應運而生。
那麼,七政四余是如何向四柱八字演化的呢?我們看上面列出的七政四余起盤步驟,李虛中繼承了七政四余的四柱幹支法,60甲子神煞,十二長生,命宮,行限(即大運,中氣改為節氣),正是隱去十幹化曜,使用通變星十神,如下圖表:(表4)
《四庫全書 星學大成》
簡化制表如下:(表5)
李虛中又去掉了專業性極強的命度,身宮,量天尺,黃道星歷,終於使星命學大大簡化,從此完成了命理學的飛躍。約300年後,徐子平對李虛中命理學再次簡化為子平術,一直傳承至今。
(李守力按:明清興起的紫微鬥數的四化星祿權科忌即是從此十幹化曜演變而來,化祿即是七政四余的天祿,化科即是七政四余的天貴,化權即是七政四余的天權,化忌即是七政四余的天刑。將紫微鬥數的四化星和張果星宗十化星做個比較,雷同之處很高,尤其甲年完全相同,庚年也是天同化忌。紫微鬥數繼承了七政四余兄弟財帛十二宮之類並加以調整。紫微鬥數用虛星(虛擬星宿,非真實星宿),於是把七政四余全省略了,四柱幹支也省略。與四柱八字使用太陽歷起盤不同,紫微鬥數使用太陰歷起盤,太陰為月,主性情,所以紫微鬥數測人性情最驗。而太陽為日,主能量,所以四柱八字測人命運起伏最驗。由於陰歷有閏月,紫微鬥數的定數預測體系必然遭到嚴重的邏輯挑戰,這也是紫微鬥數不能成為命理學主流的重要原因。)
所以只要溯本追源,找到命理學源頭,研究五行寄生十二宮,方為正途。讓我們回到星命第一書《果老星宗》。其他星命術與《果老星宗》在陰陽五行問題上皆是一脈相承。
在《果老星宗》一書中有五行長生例:
五行長生例,以生年納音所取:生敗冠官旺衰病死墓絕胎養。
生即長生,敗即沐浴,冠即冠帶,官即臨官,帝即帝旺。制表如下:(表6)
此五行長生例,其他星命術皆沿用之。至此我們找到了“水土同行”理論脫穎而出,與“火土同行”理論平分秋色旗鼓相當的歷史淵源。
此後“水土同行”與“火土同行”之爭一直縈繞在學者心頭千余年,至今也沒有科學的結論。
明朝萬民英(1521——1603)編著的《三命通會》無疑是最具綜合性的四柱命理學匯集。該書匯集了“水土同行”與“火土同行”的各種論點:
《三命通會》卷二:論天幹陰陽生死
論曰:
五行長生之理與萬物亦同。且如日之初出時,光明可觀,至午離宮,光明愈甚,月之初出,巧若蛾眉,至望光明圓潔;若人之生,自少至壯,自老至死,常理也。人之初生也,嬰孩啼笑而已,至壯賢愚方辨,萬物皆一同。
觀點1:(戊土生於寅,反對戊土生於申)
戊土生於寅,【寅】中有【火】,【戊土】生焉,三陽之時,土膏以動,萬物發生,是【戊】生於【寅】也。【土】旺於四季,【火土】有如母子相生,所以【戊】隨【丙】、臨官歸祿於【巳】,【己】隨【丁】、臨官歸祿於【午】。【戊土】生於【寅】、【己土】生於【酉】明矣。若以【戊】生【申】、【己】生【卯】,何不以【壬戊】歸祿於【亥】、【癸己】歸祿於【子】?後人妄作擬土歌,有『戊己當絕在巳懷』之句,以【戊】生【申】、【酉】沐浴、【戌】冠帶,陰陽間隔,謬戾甚矣。
觀點2:(土長生於寅,又長生於申)
或曰:五行長生有母、而後有子,歸母成孕之說也,獨【土】一行,分體用厚德載物,居中不用者,【土】之體也,敟於四維、各旺四季,【土】之用也。體生於【巳】,乘父母之祿,用生於【申】,維父母之位。【水土】生【申】,陰陽家之說;【土】生於【巳】,醫家之說。考五星書,【申】為陰陽宮,故【水土】俱生【申】,【坤】位【水土】,原不相離,而「土隨水源」之說,亦為有理。四行有一生,獨【土】長生於【寅】、又生於【申】,一物而有兩生,以坤艮土之方位,坤屬西南,土至此而得朋,故曰利亨。
觀點3:(土長生於寅,又長生於申)
《壺中子》曰:『坤之厚重,積土成功。』土生於此者、然也。
復言【戊土】生【寅】、寄祿於【巳】者,隨母得家之義也。是以土無正位,生物多方,又何疑矣。
觀點4:(分辰戌醜未,從屬於本五行,與《五行大義》辰戌醜未同)
蔡氏曰:『東方【寅卯】木、【辰土】生於【亥】,南方【巳午】火、【未土】生於【寅】,西方【申酉】金、【戌土】生於【巳】,北方【亥子】水、【醜土】生於【申】。』
到清朝康熙乾隆盛世,兩代帝王出於對陰陽五行象數學標準化規範化的高度,命人編撰了《禦定星歷考原》和《欽定協紀辯方書》,提要說:“神煞之說自漢代已盛行矣。夫鬼神本乎二氣,二氣化為五行,以相生相克為用。得其相生之氣則其神吉,得其相克之氣則其神兇,此亦自然之理。所謂某神某神,不過假以記其方位,別其性情而已,不必以詞害意也。歷代方技之家,所傳不一,輾轉附益,其說愈繁,要以不悖於陰陽五行之理者近是。是書簡汰諸家,刪其鄙倍,而括其綱要。於順天之道,宜民之用,大聖人之於百姓,事事欲其趨利而遠害,無微之不至矣。”
內容來源:明燈易學網,(明燈國學)古易學實踐人 徽號:(易學明燈 全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