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漢族,其他少數民族會不會過中秋節?都有哪些習俗?
中秋與春節、清明、端午一起並列為我國四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秋已過半。
中秋源於先秦時期秋祀和拜月習俗,直至魏晉南北朝後,中秋成為一個氣氛濃重、情感色彩強烈的大節日。
在民間,中秋節又被稱為“團圓節”,飲食活動主要以家庭和親友為單位,達到聯絡感情,增加交流的目的。
因為南北方文化差異,所以各地在八月十五這一天有著不同的節俗文化,但都無外乎賞月、吃月餅等。
那大家想過沒有,除漢族之外,其他少數民族的同胞會不會過中秋節?他們在中秋節這一天,會舉行哪些具有民族特色的風俗呢?
雲南,作為祖國西南邊陲,境內一共生活著25個少數民族。
作為雲南獨有的民族——傣族,主要聚居於西雙版納地區,以豐富的民族音樂、舞蹈著稱。傣族同胞會在八月十五中秋夜,舉行盛大的“拜月”風俗。
“拜月”,顧名思義就是在八月十五的中秋節這一天,男女老幼穿上傣族風俗的特色服裝,對著圓月載歌載舞。這一習俗源自先秦時期祭拜土地神的活動,表達了傣族同胞對於大自然的崇拜。
除拜月之外,每逢中秋節這天,傣族同胞會制作豐盛的食物。小夥子們在政策允許的範圍內上山下河抓一些野味,老媽媽則留在家裏制作糯米圓餅,大姑娘和小媳婦則烹飪應節的食物。
大家各司其職,全家老小圍坐在餐桌旁品嘗食物,談笑風生,好不熱鬧。
介紹完了傣族,再來看看苗族同胞有沒有獨特的中秋習俗?
苗族人主要聚居於貴州南部和湖南省西部,在雲南境內有近90萬苗族同胞,占全國苗族人口的15%左右。
苗族服飾各地不相同,男子多用彩布包頭,身穿短衣褲,女同胞穿戴比較講究,尤其是裙裝花飾較多。苗族女性擅長紡織、刺繡,且歷來以能歌善舞聞名遐邇。
在苗族的古老傳說中,月亮上住著的不是嫦娥女神,而是一位忠誠憨厚、勤勞勇敢的年輕小夥。
千百年前,有一位年輕美麗的苗族姑娘,拒絕了99個向她求婚的男性青年,卻深深地愛上了月亮。
最終,這位姑娘與月亮幸福地結合在一起,父老鄉親為感念他們之間的愛情,世世代代都要在八月十五的晚上沐浴月輝,跳起苗家歌舞,這一風俗被稱之為“跳月”。
苗族青年男女則會在中秋節的“跳月”舞蹈節中,尋找心上人。
除苗族外,雲南還聚集著相當一部分的藏族同胞。藏族同胞的衣食住行、禮俗節日帶有鮮明的高原特點,他們過中秋節時會舉行一種獨特的民族習俗——“尋月”。
中秋節當晚,藏族青年男女會沿著河流,跟著倒映在水中的圓月一起談笑風生,然後回家團圓。“尋月”是最近幾年流行的一種藏族習俗,其本意還是想為藏族青年男女提供一個溝通交流的機會。
那談到藏族,就不得不提到蒙古族。蒙古族同胞無論男女老幼皆性格豪邁、擅長騎射,他們過中秋有一項特別的“追月”習俗。
顧名思義,中秋節當天,擅長騎射的蒙古同胞會跨上駿馬,在皎潔的圓月下飛馳於草原上。他們追趕著月亮,直至太陽升起方才回家休息,充滿豪邁之情。
除上述少數民族有著獨特的中秋習俗之外,諸如侗族、仡佬族、土族都有屬於各自民族特色的中秋習俗。
土族同胞認為,人類與月亮的關系密不可分,月亮與太陽都是天的一部分。
到了中秋月圓夜,土族人會在自家院子裏準備一盆清水,當圓月倒映在盆中時,人們會往盆裏丟小石子,誰造成的波瀾越多,誰就能獲得好兆頭。
仡佬族將中秋節與春節看得同樣重要,每逢農歷八月十五,仡佬族的男女老幼都會穿上新衣,大家一起聚在平地上,祈求五谷豐登,樂隊奏起八仙曲。
祭祀完畢,全族一起聚餐,一連數日大擺宴席,特別熱鬧。
來自湖南的侗族會在中秋節這一天,流行“偷月亮菜”的風俗。
侗族古老相傳,在八月十五的晚上,月宮仙女會降臨凡間,將隨身攜帶的甘露撒到地上。因此,侗族人相信在八月十五的晚上,瓜果蔬菜得到天上甘露的滋潤會更好吃、更有營養。
姑娘們打著傘,去心愛小夥子栽種的田地采摘蔬果,遭“偷”的小夥不僅不生氣,還會特別高興。因為只有姑娘喜歡這個小夥才會到他家,二人今後就可以常常聯系,甚至能促成一段美好的姻緣。
已經結婚的侗族青年男女會專門到別人家的田地裏去采摘毛豆,象征著他們剛剛生下的小孩會健康茁壯。
不過,侗族這種“偷月亮菜”的習俗只能“隨吃隨摘”,不能把菜帶回家,更不能隨意丟棄。這種獨特的風俗特別有意思,更增添了許多神奇色彩。
除此之外,還有吹蘆笙、唱大歌、吃合攏宴、跳哆耶舞、集體拜月等傳統民族文化活動。
簡單介紹完了大陸境內這幾個少數民族獨特的中秋風俗,在我國臺灣省的高山族同樣有著獨特的中秋習俗。
高山族同胞每到八月十五會齊聚在日月潭邊,男男女女玩起一種“托球舞”的遊戲。
“托球舞”相傳於古代一個美麗的神話傳說,大致意思是,有對青年夫婦為收復惡龍,化為兩座大山,即為日月潭。
每逢中秋,高山族的同胞都會想念這對青年夫婦,自發來到日月潭邊舉行盛大的“托球舞”,用於紀念這對夫婦的獻身精神,祈求來年的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總而言之,目前中國有20多個少數民族習慣過中秋節,演變出屬於各自民族獨特的中秋習俗。
雖然節俗各異,但大家都會在中秋節這一天想著家人團圓、親人平安。無論漢族還是其他少數民族舉行的中秋習俗,其實都有兩條主要線索,一是聚餐,二是祭拜先祖。
這兩點之所以成為中國傳統節日禮俗,原因就是源於重孝道、重血緣紐帶宗族、家族文化精神的傳承。沒有人會想著在傳統節日這一天故意給自己找晦氣,“團圓文化”已然成為各民族的普遍共識。
參考文獻:
[1]《浪漫美妙的少數民族中秋習俗》,月輝,農業知識 2002年18期
[2]《少數民族中秋趣俗作者江舟》,陜西教育 2003年09期
[3]《河西走廊多民族中秋祭月文化調查研究》,作者徐佰川,西北民族大學 碩士論文 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