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的取死之道(三)
【昏招】
昏招,是圍棋和中國象棋用語,指棋手由於疏忽,下了一手關鍵的敗著。
俗話說,一著不慎,滿盤皆輸,韓信的昏招就不是一兩下了,而是三五七八下,簡直是一下接著一下,出了如此多的昏招,還有好果子吃,那就是活見鬼了。
韓信平步青雲可謂少年得誌,可是卻引來了全軍震驚。
當一個人被拜為大將軍,引來了不是滿堂喝彩,而是眾人震驚的時候,這無疑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充分說明了韓信缺乏廣泛的群眾基礎,很多自以為是大將軍人選的人就會忌妒、憤怒,就會開始為韓信準備小鞋,就會準備給韓信背後捅刀。
當然,下黑手的事情不宜過急,要等待機會,把握時機,這都是後話,現在先回到拜將的事情上來。
拜完將,韓信經歷的第一件事,就是被劉邦約見,談了一席話。
劉邦把韓信讓到上座,開門見山地問:“蕭丞相數次向我推薦將軍,對於當前的局勢,不知將軍有何高見,請賜教。”
韓信沒有立即回答劉邦的問題,倒是反過來一連反問劉邦兩個問題。
“現在和你爭奪天下的,不就是項羽嗎?”
“是的。”
“大王您自己覺得,您的勇猛、仁德,和軍隊的強弱,比得過項羽嗎?”
不知道劉邦是什麼感受,自己巨膽提拔了一位大將軍,是希望幫自己打勝仗,奪天下,不是找一個沒事調侃奚落自己的人,現在韓信一開口就逼著自己承認不足,這不是自取其辱嗎?
不過連大將軍的職位都被逼著給他了,還有什麼不能忍的呢,只要你韓信真的能幫助到我就行。於是劉邦默然良久,承認了不如項羽。
韓信一聽,極為誇張地向劉邦拜了兩拜,說:“我也覺得您不如項羽。”
韓信的這種行為是極其欠扁的,不過最多只是給劉邦留下一個討厭的印象,不至於導致多大的後果。而且,這大概是那時流行的、想表示自己智慧的人常用的一種說話方式,類似的話張良說過,陳平也說過。
韓信下了一著無用的昏招之後,向劉邦洋洋灑灑地拋出了一番言論。這段言論出自韓信的傳,司馬遷不惜筆墨地用了五百七十三個字,比較羅嗦,其主要意思有三。
其一,項羽是一個可以戰勝的紙老虎,因為項羽雖然勇猛卻不能任用賢人,只是匹夫之勇而已;項羽待人很仁愛卻舍不得裂土分王,只是婦人之仁;項羽雖然成了霸主,可是分封天下不公,軍隊所到之處都殺戮太重,只是憑軍隊暫時控制著諸侯,其實早已失去民心。
其二,大王您要和項羽反其道而行,要大膽任用人才(譬如韓信),只要打下城邑,就把他封給有功之人(這點很要命,要韓信的命),要充分利用手下士兵想回家的迫切心情反攻回去,這樣天下就沒有打不敗的敵人。
其三,現在關中的三個諸侯王是很不得民心的,大王您當初和秦民的約法三章很得民心,現在只要發個通告,三秦地區不用打,就能回到您的手中。
後人對韓信這段議論的評價相當高,甚至可以與諸葛亮的隆中對相媲美,是不是這樣呢,讓我們來逐一分析一下韓信的這段話。
首先,韓信用反問的形式,指出項羽當前的敵人是項羽。分析:劉邦可不可能傻到連自己的敵人是項羽也不知道?
結論:這是一句費話。
其次,韓信指出項羽是一只紙老虎,是完全可以戰勝的。
分析:當時,認為項羽是不可戰勝的神的觀點有一定的市場,韓信看到了項羽貌似強大背後其實弱小的本質,完全正確,但見解並不獨到,劉邦去漢中時主動跟隨者就有好幾萬,至少這好幾萬的人不會認為項羽不可戰勝。
結論:貢獻度一般。
第三,韓信建議劉邦要大膽使用人才。分析:劉邦會認為韓信言之有理,不過劉邦一直就是這麼做的,任命毫無戰績的韓信,何止是大膽。
結論:貢獻度一點點。
第四、韓信建議劉邦要把攻下的城邑封給有功之人。分析:能激勵鬥誌,但有韓信的私心,而且劉邦不會認同。
結論:當時貢獻度一般,後續貢獻度為負。
第五、韓信認為可以利用戰士的思鄉情緒,因勢東進。分析:這個觀點不是韓信的首創,版權歸另一個韓信,史稱韓王信。
秦漢之交的歷史舞臺上,有兩個韓信,一個是淮陰侯韓信,也就是本文的主角,另一個則是韓王信。韓信充其量只是使劉邦更加堅定這個觀點的正確。
結論:貢獻度不大。
第六、攻打三秦,並陳述了攻打三秦的可操作性。分析:很不巧,這又不是韓信的首創,版權歸蕭何。韓信仍不過只是使劉邦更加堅定這個觀點的正確。
結論:貢獻度不大。
總體來說,韓信正確地分析了當前的形勢,幾個觀點比較有價值,能反映出韓信的見識和韜略,但幾個主要觀點都不是韓信獨有的,也說明至少在這些方面,韓信並沒有體現他的過人之處。
所以,史記說劉邦聽了韓信的議論後大喜,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這大概是司馬遷的想像,因為所謂相見恨晚,只是劉邦的心理活動,並不是劉邦說出來的話,而心理活動,司馬遷如何得知?
而且,韓信的這些觀點,劉邦並不是首次聽到,而這之後,也沒有任何事實可以證明劉邦對韓信是相見恨晚的。
【拜將】
要說劉邦拜將這件事,是存在疑點的。
在韓信之前的春秋戰國時期,一介平民被破格提拔一步登天的不在少數,比如管仲是一個門客,被齊恒公一舉提拔為宰相。
比如玩音樂的鄒忌子對齊威王神侃了一通音樂,三個月後就掛上了相印。在韓信之後,諸葛亮憑著隆中對,成了劉備的二把手。
但是,請註意,他們無一例外的擔任的都是宰相之類的文官,很少有一個草民,只因為被一把手看上了,就立刻被封為將軍帶兵打仗的。
為什麼?
其實說穿了很簡單。宰相的官位雖然還在將軍之上,但卻不是一個立刻就會刺刀見紅的角色。
君王可能僅僅是和某個人對上了眼,就提拔為宰相,放在身邊聽聽馬屁話,受用一下,出了個好點子,順便興一下邦,即使出了些餿主意,要敗家也不是一年半載的事。
將軍就不一樣了,上陣打仗,立馬就要見分曉的。馬蹄上一顆釘子,就能毀了一個帝國,何況是指揮戰爭的將軍?
打仗不是請客吃飯,也不是背幾本兵書,趙括論兵,那是連他老子都說不過他的。可是呢,一上戰場立馬40萬大軍全沒了。
而劉邦僅憑蕭何的幾次推薦,就如此草率地拜毫無戰功的韓信為將,這是想說明蕭何慧眼如炬,還是想說明劉邦蠢笨如牛呢?
其實這還不是重點,別人不這麼做不代表劉邦也不這麼做。重點是隨後的事情。
按《史記》的記載,在所謂的拜將之後,劉邦部隊接連打了三個重大戰役,分別是平定三秦的戰役、東進戰役和攻打項羽都城的彭城戰役。
如果一切能按計劃實現,項羽就會被劉邦消滅,天下就能初定,而在如此重要的三大戰役中,並沒有韓信的影子,作為一個新上任的統帥全軍的大將軍,居然沒有參加這計劃奪取天下的三大戰役。
平定三秦戰役,這是劉邦被封為漢王後的第一戰,它表明了劉邦不甘蝸居巴蜀,欲與項羽爭奪天下的決心和能力。在這個戰役中有個“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典故,一般人都認為這個典故的主角是韓信。
事實上,去漢中時,邊走邊把棧道燒掉是張良的主意,修棧道的事沒有記載,平定三秦的主意先後有蕭何和韓信兩人提及。
根據司馬遷互見法的行文特點,這個韓信應該指的是韓王信,而不是本文主角淮陰侯韓信。而此戰役的主要參與者,則是曹參、周勃、酈商和灌嬰等。
東進戰役。攻下魏、河南、韓、殷、楚五地,為奪取天下進一步積累了資本。在整個東進戰役中,韓王信是參與並立有軍功的。
當初韓信決策東進,劉邦依計平定三秦後,任命韓信為太尉,東進戰役中招降韓王昌不成,就命韓太尉帶兵攻打,攻下後封韓信為韓王。
彭城戰役。彭城戰役分兩個階段,先是劉邦挾率聯軍五十六萬兵馬攻占項羽的楚都彭城,占有了項羽的珍寶和美女,每日大擺酒宴,吃喝玩樂。
接著項羽領三萬精兵,從齊國殺回彭城,把劉邦打得丟盔棄甲,如潮水般敗至滎陽。
三大戰役,從頭到尾未見韓信的影子,原因很簡單,直到此時,韓信依舊只是個治粟都尉而已。
【功績】
機會總是垂青於那些時刻準備著的人。
韓信是一個喜歡思考的人,他在淮陰遊蕩的時候,他不合群常常獨處的時候,肯定是時時在思考著天下的局勢,琢磨著心中熟讀的兵書。
在給項羽站崗、在劉邦手下當治粟都尉的時候,韓信一直在準備著,一直堅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不然,他不可能在生死關頭盡憑幾句言語讓灌嬰救其於刀下,也不可能僅憑幾句言語打動蕭何。
彭城戰役的最終失敗,給了時刻準備著的韓信一個真正嶄露頭腳的機會。
彭城戰役失利後,劉邦率軍向西撤退,項羽大軍從彭城乘勝追擊。此時,治粟都尉韓信正在滎陽負責為大軍供應糧草。
當大軍潰敗時,韓信收拾殘兵在京、索間築起防線,擋住項羽。自此,項羽軍與劉邦軍在此形成對峙,再沒能向西跨進一步。
雖然我們對劉邦拜將的事存有疑問,但這並不是有意貶低韓信。韓信的軍事才能是得到公認的,韓信在京索之戰中開始初露崢嶸。
京索之戰雖然不大,但對韓信的意義非凡,這是韓信以一個治粟都尉的身份,在一場遭遇戰中,倉促間擊敗了追擊而來的強大楚軍。
而且,這還是漢軍在與項羽本人的正面對決中,取得的第一次勝利,它向漢軍證明了項羽並不是不可戰勝的。
京索之戰對韓信的非凡意義還在於,它同時也證明了灌嬰和蕭何先後向劉邦推薦韓信的正確性,並讓劉邦對韓信刮目相看。
韓信憑著自己的能力,打開了自己通過成功的大門。
——END——
……江湖讀史:讀史早知今日事……
……………關於本文……………
本文為金庸江湖網特別約稿,全文三千五百字。為了便於閱讀,經作者授權,此次發布時標題、段落、標點均有些許微調。
……………關於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