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根據父母姓氏取寶寶名字
分解姓氏起名法
所謂分解姓氏起名法,是把姓氏所用的漢字分解開來成為名字的一種方法。我國的漢字包括獨體字和合體字兩大類,其中合體字又占漢字總數的絕大部分。因此,許多字都是能被分解開來成為兩個或多個漢字的。
具體到姓氏而言,如王、丁、於、馬、山等用於獨體字,趙、江、章、徐、何等屬於合體字。獨體字一般由於筆畫簡單,不可以再分開成為別的宇;而合體字因包括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部分,大都是可以一分再分的;如“吳”姓可分成“口”、“天”兩部分,起名可作“吳口天”“許”字可分為“言”、“午”,起名可作“許午言”“張”字可分為“弓”、“長”,起名可作“張長弓”“董”字可分為“草”、“千”、“裏”,起名可作“董千裏”;“胡”姓可分為“古”、“月”,起名可作“胡古月”等。再如王一土、王一士、王一三、王一川、王幹一、王一幹;何可人,何人可,李子木,李木子,章立早、章早立、麻廣林、麻林廣、龐廣龍、龐龍廣、賀加貝、賀貝加、夏百友、夏友百、嶽丘山、嶽山丘、許言午、黃田共、黃共田、佟冬人、欒亦木、信人言、雷田雨、晏日安、巫從工、岑今山、明日月、計十言、翦前羽、常巾尚、厲萬廠、伊人尹、呂雙口等。
也有繼承一方姓氏,將另一方姓拆成兩個字作名。
比如另一方姓許、徐、李、陳、張、章、柏、雷、胡、柯、譚、簡,則可拆成或拆出下列字作名:言午、從余、子木、爾東、弓長、立早、白木、雨田、可木、言覃、古月、竹間。
正因為我國的合體姓氏有這樣的奇妙功能,所以自古至今,歷代都有不少人把自己的姓氏拆開來當作名字。如:
當代作家老舍,原名舒舍予,名字就是由姓氏分解來的。電影編劇董千裏、漫畫家雷雨田、作家張長弓、報人許午言、學者霍雨佳等。
化姓成名起名法
隨著女性地位的提高,媽媽的姓氏越來越作為小孩起名的參考,現在非常流行的一種起名方式就是將媽媽的姓作為寶寶的名,或者將媽媽的姓再加上一個字作為寶寶的名。如父親姓宋,而母親姓梅,女兒便可為“宋梅”。 另外是在兩姓中間或末尾加入一個或兩個字,使名字更加有趣而光彩煥發,如花寒舒,一個花姓,一個舒姓,如果單是簡單加在一塊名曰“花舒”,只是一種很平常而淺顯的現象,但加入“寒”字後便增加了無窮的空間,讓人回味,使人在優雅意境中暢想。若是要選擇父母雙方的姓氏來作為寶寶的名字,要看看父母雙方的姓氏結合在一起是否協調,是否具備優美的意義。如果不協調,可以變音、轉意,或者在名字中添加一個字來配合。比如:父母的姓氏為楊、張二字。楊張,搭配起來不協調。那麼我們就可以根據以上方式轉字義,改為楊章,也可以在中間添加一個字或者末尾添加一個字。這樣方式的起名是有很多選擇余地的,楊文章、楊章文等。
姓氏偏旁起名法
姓氏偏旁起名法是指把姓氏中的某一部分拆出來獨立使用的起名方法。在采用這一方法時,有些人直接取姓氏的某個偏旁部首作為名字,取出了諸如商朝宰相伊尹、宋代太學生領袖陳東、當代音樂家聶耳、歌手胡月等有代表性的名字,此外還有人起名為趙肖、錢金、鄭關、韓韋、秦禾、盛成等。比如還有:
陳東,“陳”是一個合體字,由“口”和“東”組成,是“陳”的聲旁。
阮元,清代的經學家,以姓中聲旁“元”作名。
聶耳,現代著名音樂家,“聶”字由三個耳字組成,而名取其一耳。
盛成,現代作家,“盛”的聲旁“成”是名。
張弓,現代作家,以“張”的形旁“弓”為名。
再如:胡月、賈西、吳天、李木、莫大、楊木、雷雨等等,都是屬於這種起名法。
與這種情況相反的是,有些人把姓當作一個整體而不拆開,將姓氏添加筆畫起名。取出了林森、金鑫、呂品、石磊等名字。比如還有:
魏巍,著名作家,以“魏”作“巍”的聲旁。
王匡,古人,以“王”為“匡”的聲旁。
於籲,於右任的筆名,以“於”為“籲”的聲旁。
林彬,以“林”作“彬”的聲旁。
高嵩, “嵩”是一個會意字,從山從高,“高”“嵩”的形旁之一。
辛莘,“莘”從草“辛”聲,“辛”又正好是姓。
武斌,“斌”從文從武,“武”又正好是姓。正好成了。
再如:王琦、王琪、周潔、景影等等,都屬於這一類起名法。
姓名字形相仿起名法
即選擇與姓字形體相近、相仿的字為名。漢字中很多字的形體是相近的,如乙、己、已、巳和戊、戍、戌等字,稍不註意就容易混淆,但巧妙地運用在名字中,會來得很有趣味。例如:
陳陣,兩字的差別在於“東”字的兩點和“車”字的一橫,兩字寫快筆時,幾乎無法分辨。
佘余,形體相差甚微,在於“佘”字一筆不出頭。
孔乙己,利用天幹地支相配人名,而乙已形體相近。
卡卞,“卞”字是下字頭上加一點字是下字頭上加一豎一橫。
沈沈,沈沈在古代本為一字,最後才分化出來,但差別甚小。
梁粱,差別在於一字下面從木,一字下面從米,但嵌在下面,稍不註意就會被忽略。
再如:萬方、米木、井開、申中、尤龍、、宋守、杜社、崔巖、婁類等,都屬於這種起名法。
姓名字形結構相同起名法
即選擇與姓字結構完全相同的字起名,如品字結構,全包圍結構,上中下結構,左右結構等等。
例如:聶晶、聶磊、聶卉等都是晶字結構。
包旬、包甸等,姓和名都是半包圍結構。
國園、國團等,姓和名的字形都是全包圍結構的。
姓與名同偏旁起名法
取名字時即姓與名均包含某一相同的偏旁,除這一相同偏旁外,還有別的組合部分。例如:
崔嵬,電影演員,姓與名都有“山”這一形旁。
汪清,明代蒲圻人,姓與名都包含“水”這一形旁。
邢形。現代人,姓與名都包含“開”這一聲旁。
魯鯨,利用“魚”這一相同偏旁起名,“魚”在“魯”中是聲旁,而在“鯨”中是形旁。
流沙河,當代詩人,姓名的三個字中都有三點水。
還有小說家沙汀,兒童文學作家洪汛濤,作家艾蕪等都是讓姓與名的偏旁相同,巧妙的構成了很新穎的名字。這名字還可以舉出很多,如楊樹林、沈浮、汪洋、汪海、寧宏宇、張弦等等。
姓名相通相反起名法
姓名相通相反起名法,就是尋找與姓相同、相通、相反的字詞作人名。這類名字取出來有耐人尋味之處,如:朱彤,朱即彤,彤即朱,都是紅色。類似這樣的名字還有:
梁棟,梁與棟意義相同,反過來讀為棟梁,又喻有用之才。
龐雄,後漢巴郡人,有勇謀。龐與雄都有大的意思。
雷震,巨雷之聲,震天動地,雷與震意義相通。
方圓,方與圓意義相對。
夏冬,夏與冬一暖一寒,兩季相對。
廖洪,唐代筠州人。廖有小義,洪有大義,曲正直,曲與正直意義正好相反。
魯迅,魯,反應遲鈍,迅,快,意義相反。
徐遲,現代著名作家。徐,緩慢,遲也有緩慢義,慢上加慢。此名初看似乎比較消極,但其中暗寓“欲速則不達”之意,翻出新意。
姓字筆畫增減起名法
姓字筆畫增減起名法,充分利用漢字的特點,巧妙地改變姓字字形,靈活多變,饒有趣味,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文字遊戲。
清人李松石所著《鏡花緣》第86回所描述的,可能是這種起名方法的最佳例子。
紫藝道:“都已飲了,說笑話罷,設或是個老的,罰你一杯。”玉兒道:就從我的姓名上說罷。有一家姓王,兄弟八個,求人替起名字,並求替起綽號,所起名字,還要形象不離本姓。一日’有人替他起道:
第一個喚王主,綽號叫做硬出頭的王大。(王字加一點成主字,所以叫做硬出頭。)
第二個喚王玉,綽號叫做偷酒壺的王二。(王字旁加一點成玉宇,所以叫做偷酒壺。)
第三個喚王三,綽號叫做沒良心的王三。(王字中間抽去一豎成三字,所以叫做沒良心
第四個喚王豐,綽號叫做扛鐵槍的王四。(王字中間一豎,上下出頭成豐字,所以叫扛鐵槍。)
第五個喚王五,綽號叫做硬拐彎的王五。(王字旁加拐成五字,所以叫硬拐彎。)
第六個喚王壬,綽號叫做歪腦袋的王六。(王字上改一撇成壬字,所以叫做藤袋。)
第七個喚王毛,綽號叫做彎尾巴的王七。(王字加一豎彎鉤成毛字,。所以叫做彎尾巴。)
第八個喚王全,綽號叫做不成人的王八。(王字加一八字似人,同時又因王八不是人,所以叫做不成人的王八。)
一個王字化成了“主”、“玉”、“三”、“豐”、“五”、“壬”、“毛”、“全”八個名,這八個字在字形上均不離本姓“王”真是無不為之叫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