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打造地方特色文化

2024-10-03民俗文化114

答復部門

省文化和旅遊廳

答復時間

2021-12-13

答復內容

楊祝成:

您關於《努力打造地方特色文化》的來信收悉,現就信件內容答復如下:

一、關於推動非遺進教材進課堂的問題。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是連結民族情感、維系國家統一的重要基礎。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於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我廳高度重視非遺進校園工作,2014年即聯合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印發了《關於進一步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工作的通知》(湘教通〔2014〕264號),確定了長沙市明德天心中學等33所中小學、湖南理工學院等5所高校為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遺產傳承學校和實踐基地。同時,切實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貫穿國民教育始終,積極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體系和教材體系,指導各地文旅主管部門與教育部門合作,累計編纂非遺教材(讀本)300余套(冊),涉及祁劇、花鼓戲等非遺代表性項目近400個,將本地的非遺知識融入“鄉土教材”、“校本教材”,配套開展知家鄉、愛故土、懂非遺、傳文化的綜合性興趣培養,如長沙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編撰了《長沙歷史文化普及知識》(小學版)作為小學選修教材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外,我廳還通過開展非遺展示展演活動等方式推動非遺進校園工作,近年累計組織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13000余場次,涉及京劇、花鼓戲、長沙彈詞、常德絲弦等非遺代表性項目486個,覆蓋各類學校近800所,惠及大中小學生超500萬人次。今後,我廳將繼續推動非遺進教材進課堂,常態化開展非遺展示展演活動,切實將非遺傳承從娃娃抓起。

二、關於挖掘整理各地農村小戲等文化資源的問題。

在我國的非遺保護實踐中,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分為十大類別,分別為: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和民俗。您所提的農村小戲、民間故事、地方手藝、風俗禮儀等與傳統戲劇、民間文學、傳統技藝、民俗等類別關系密切。

湖南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大省。近年來,我廳高度重視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挖掘、整理和保護工作。在第一次全國非遺資源普查中,全省共走訪傳承人28424人次,調查項目數29162個,收集實物68610件,拍攝照片張,文字記錄44705.55萬字,基本摸清了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家底。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四級非遺名錄保護體系。截止目前,先後認定國家級代表性項目137項(其中民間文學9項,傳統戲劇32項,傳統技藝19項,民俗17項)、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21人,省級代表性項目306項(其中民間文學36項,傳統戲劇41項,傳統技藝59項,民俗49項)、省級代表性傳承人304人,市縣級代表性項目4191項,我省的“昆劇”、“汨羅江畔端午習俗”、“湖南皮影戲”、”二十四節氣”(苗族趕秋、安仁趕分社)4個項目,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國務院最新公布的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中,湖南共有19個項目入選,數量位居全國第三。

今後,我廳將繼續加大對非遺資源的挖掘整理力度,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保護傳承力度,支持各級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傳承活動,推動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優秀民俗文化,為建設文化強省貢獻非遺力量。

感謝您對我省文旅事業的關心和支持。

湖南省文化和旅遊廳

2021年12月13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