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易學?
易學屬於在天人相應的學術思想指導下研究萬事萬物運行規律及其相互關系的學問。易學源於《易經》之學,簡稱易學。是古人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它起始於筮占但高於筮占。《易經》中記錄了很多上古的古代歷史事件,因此易經本於實踐。《易經》是中國文化最古老、最系統、最厚重的典籍,是中國乃至世界人文文化的基礎。易學分為道家易學與儒家易學,易學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分成易理易學、象數易學、數理易學、納音易學幾大類。易學的主要奠基人為伏羲、舜帝、周文王、老子與孔子。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問易》提出了包括舜帝在內的“五聖同揆說”。五聖所“揆”為陰陽、三才觀。“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科學家、專家組組長李學勤先生於2005年8月在青島召開的“易學與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明確宣布:是孔子“開創了易學”。《易傳》實際是易學專著,隻不過因為孔子的聖人身份,其與《周易》一起成經了而已。《易傳》是《易經》的有機組成部分。其他人的研易成果被統稱為易學。要真正理解易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按照中國文化本身的結構、途徑和方法來看易學帶給它的作用。從這個觀點來看,其結果應該是更進一步地認識到易學在整個中國文化裏面的地位,也更進一步地體會到易學怎麼樣在中國整個的學術裏面起著核心的領導的和一切密切相關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