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氏起源地--古譚國
相傳堯時中原洪水泛濫,堯派鯀治水,鯀采用堵的方法,結果失敗了。遞舜即位後任用鯀的兒子禹治水。據說鯀的妻子夢食薏苡,醒來後有了身孕,生下了禹。禹治水成功後,舜賜姒姓於禹。周初大封諸侯時,姒姓的一支被封於譚國(今山東省章丘市西),爵位為子。譚國國勢一直不盛,不久就淪為齊國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齊桓公稱霸諸侯,於周莊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並了譚國。譚國國君之子逃亡到莒國(今山東莒縣)。而留在故國的子孫就以國為氏,稱譚氏,史稱譚氏正宗,是為山東譚氏。
譚姓在當今中國姓氏中排名第六十五。周朝時,當時有譚國(今山東章丘縣西),相傳是伯益(伯益是嬴氏的始祖)的後代的封地,後來此地為齊國的土地,但譚國居民或貴族的後代有以國名為姓氏,稱為譚氏。黃帝的子孫顓頊為嬴姓,因此譚氏的祖先可追溯到黃帝。
據章丘龍山文化博物館資料公布,以下是由他們整理關於與譚姓有關的歷史,文章有節選
古譚國,西周至春秋時期的諸侯國,少昊氏後裔。西周穆王時期,分封了譚國,位置在今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龍山街道城子崖遺址及附近區域。《春秋.莊公十一年》:“譚在濟南平陵縣西南。”今城子崖在平陵西南兩公裏處。《齊乘》:“東平陵在濟南東七十五裏。春秋譚國,齊桓滅之。古城在西南,龍山鎮相對”。子爵爵位。
譚國自周穆王十五年(公元前961年)封懿公於譚始,至齊桓公二年(公元前684年)“齊師滅譚”止,存國近300年。三百年的時間裏,譚國的先民們為我們創造輝燦爛的歷史文化,雖然其中大多數都湮滅在了歷史長河中,但通過追尋,今天光我們仍能窺得一二。
一、譚姓
每一個姓氏,都是老祖先留給我們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文化認同的重要紐帶,譚姓亦是如此。
譚國是“尊王抑霸”的擁護者,齊國公子小白出亡時,欲到譚國,譚國國君不予接待。後來小白回國即位(是為齊桓公),譚國亦未有派人祝賀。結果譚國在前684年被齊國所滅,譚國國君譚子流亡到同盟國莒國,譚子以國為姓以爵為名,為譚氏,史稱譚氏正宗,是為山東譚氏。
二、譚邦之法化
器
譚滅後又復國,復國後基本上附庸於齊國。這一點從“譚邦之法化”就能看得出來。“譚邦之法化”屬齊刀幣的一種,迄今僅見殘刀頭一段,長46毫米、寬23毫米。1930年在山東章丘平陵城遺址西南區出土。此刀殘件為天津方若先生購得。現存於天津歷史博物館。
這個時期譚國的貨幣不稱為“譚之法化”或“譚邑之法化”,說明此時之譚國處於既非獨立國家又非齊國之邊邑的特殊地位。
三、“牧正父已”等青銅器
牧正父已青銅觶(zhi 去聲,酒器)
目前出土的青銅器和譚國有關的有《父已鹵》、《父已爵》、《覃父已》、《亞中覃父乙》、《共覃父已》、《共覃父乙》、《父丁爵》、《父艾丁》等青銅器。近年,在四川成都西北都江郾流域的彭州竹瓦街,出土了一大批窖藏青銅器,其中“覃父癸”、“牧正父已”這兩行銘文,與當時的譚國青銅器銘文完全一致,時間當在譚國中期,這可能是通過西周轉口而至。這些情況證明當時各國之間就已有了較多的經濟、文化交流與合作。
古譚國為我們留下了重要的文化遺產,也為我們留下了一段厚重的歷史,追尋歷史、感悟歷史,“他們”就是最好的見證。
(文章采自龍山文化博物館 ,文章有節選和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