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姓氏探源之—毛姓
一、毛姓氏起源
毛[毛,讀音作máo(ㄇㄠˊ)]
第一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周武王母弟毛叔鄭的封地毛國,屬於以國名為姓。
毛氏,本姓姬,是黃帝後裔,周武王母弟毛叔鄭之後。
毛叔鄭於西周初年受封於毛國,本居鉅鹿(今河北地區)。一說毛國在今陜西岐山、扶風一帶。後避難於河南滎陽。從以上資料可知毛氏源於周王族,後代以國為姓。
第二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周文王姬昌之子伯聃(一作明)的封地毛邑,屬於以居邑名為氏。
周文王姬昌的兒子伯聃(一作明),受封於毛邑(今河南宜陽一帶),爵位為伯,故世稱伯聃(伯明),以封邑取名毛伯聃,在周王室任司空之職,負責土木工程建築事務,為周成王六卿之一。他的後世子孫以其封地命姓,遂成毛氏。通誌·氏族略載:毛氏“周文王之子毛伯明之所封,世為周卿士,食采於毛,子孫因以為氏”。
第三個淵源:源於改姓,屬於帝王賜姓為氏。
帝王賜姓主要是因功賜姓。明史中記載:毛忠初名哈喇,西陲人,明正統三年(公元1438年)與都督蔣貴征討尕兒只伯,大獲全勝,升都指揮僉事,堅守邊疆十年。明朝皇帝為表彰他,賜予毛氏。
另據史籍《史記》記載:毛勝,初名福壽,元朝右丞相伯蔔花的孫子,因討還湖廣、巴蜀等處有功,賜姓毛。姓氏考略註:“明有伏羌侯毛忠,為賜姓。”
第四個淵源:源於各民族變姓,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毛氏在少數民族中的氐族、羌族、回族、蒙古族、滿族、瑤族、土家族、維吾爾族、侗族、壯族、苗族、水族、彜族、仡佬族、哈尼族均有分布。在金朝時期女真人中就有毛氏,其中以氐族、蒙古族、回族等族毛氏名人為多。
⑴.氐族:
氐族是我國的古老民族,殷周到南北朝時期主要分布在今陜西、甘肅、四川等省,從事畜牧和農業,在兩晉時期曾建立有前秦、後涼、成漢、仇池等國。氐族酋長姓毛者較多,如前秦的太傅毛貴,平東將軍、兗州刺史毛盛,梁州刺史毛當,河州刺史和都督河、秦二州諸軍事的撫軍將軍毛興,毛興之女毛氏是前秦王苻登之妻,稱為毛氏皇後;前秦高陵氐酋毛嵩、毛受。西魏毛遐,又名毛鴻運,北地郡三原人,世為酋帥,官至驃騎將軍、儀同三司,其弟毛鴻賓,官岐州刺史,孝明帝時因毛遐與毛鴻賓兄弟戰功卓著,特改北地為北雍州,以毛鴻賓為刺史;另毛鴻顯系毛遐乳母之子,勁悍多力,隨毛遐,毛鴻賓戰鬥,多衝鋒陷陣,官位散騎常侍,封縣侯,後為廣州刺史。
⑵.蒙古族:
以明朝毛勝和毛裏孩最為聞名,毛勝系元朝丞相伯蔔花之孫,英勇善戰,以強悍著稱,官至左都督、副總兵,封南寧伯;毛裏孩是蒙古族韃靼部落酋長,與另一首領孛來雄視中原,並屢犯塞下。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攻擾固原、寧夏,入據河套地區。不久內部出現分裂,孛來殺其主馬古可兒吉思,毛裏孩又殺孛來,更立他可汗。後又殺所以可汗,遣使入貢,且屢擾延綏。
⑶.回族:
回族毛氏始見於明朝,據史籍《明史》記載:毛忠,字允誠,初名哈喇,西陲人。曾祖哈喇歹在明洪武初歸附,起行伍為千戶,戰死;其祖父拜都從征哈密,亦戰死;其父寶以驍勇充任總旗,至永昌百戶。毛忠善騎射,常從明成祖北征,明宣德中出征邊外,官至指揮同知。明正統十年(公元1445年)以守邊有功得到皇上賜姓毛,第二年晉升為指揮使,明正統十三年賜名忠,後為甘肅左都督,封伏羌侯伯,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戰死於固原。毛氏回族主要分布在新疆與甘肅一帶。
得姓始祖:毛叔鄭。
毛叔鄭是周文王第八子,周武王之弟。周武王克商滅紂後,大肆分封諸侯。為鞏固統治,亦封了不少同姓諸侯,其中將其八弟叔鄭封於毛國,賜為公爵,叔鄭曾在周任大夫,賢明有德,時稱毛公。毛公子孫在周朝世襲卿士,毛國滅亡後,其後子孫以國為氏,稱毛氏。並尊毛叔鄭為毛氏的得姓始祖。
二、毛氏-聚集地: 遷徙分布
毛氏早期主要是在北方發展繁衍。
在春秋時期,毛氏家族由於發生內亂,就有徙居江南者。
唐末五代以後,毛氏除居於河南、河北、北京、山東、山西、甘肅者外,主要是稱盛於江南。
毛氏是由周文王家族分封而來,其分封之地均在長江北部的黃河流域等地,也就是說毛氏早期居住活動之地主要在我國的北方。從史書的記載和毛氏人物的籍地也可證明這一點。
在史籍《姓氏尋源》中毛氏條下有:“周采邑毛即河南籍水毛泉也。”據史籍《路史》記載:“毛,伯爵;河南籍水傍有毛泉,近上邦。”這說明毛伯所封之地在河南籍水的毛泉。
西周時周文王之子鄭從最早的封地今陜西華縣轉封到今河南宜陽(即毛泉)的毛國後,便以國為姓,產生了毛氏。因鄧封地為毛,故稱毛鄭,又因其隨武王伐紂有功,被封為伯爵,故亦稱毛伯、毛伯鄭。毛伯(鄭)不僅是毛國的首領,還在周王朝中擔任司空之職,總管土木建築工程等事務,他的伯爵爵位可以由其子孫世襲繼承。毛伯是位很有軍事才能的大臣,他不僅跟隨周武王伐紂建功立業,在周武王逝世、周成王繼位後,還多次帶毛氏部落的兵進行征戰。
史籍《元和姓纂》記載:毛氏“周文王第九子毛伯受封毛國,因以為氏。支孫為周卿士,毛伯過、毛伯得並毛公之後也。趙有毛遂,漢有毛公治詩,趙人也,河間王博士毛萇亦治詩,為詁訓。”
毛伯(鄭)受封毛國後,他的子孫繼承了他的爵位,並成為周王朝的卿士,在朝廷中擔任官職。公元前626年周襄王曾派遣毛伯衛出使魯國。公元前618年周襄王逝世,周頃王繼位,因周王朝所轄國土大大縮小,經濟困難,無錢安葬襄王,而又要講究大周王室的排場,只好又派毛伯衛到與他關系密切的魯國乞求安葬襄王的費用,這是周王朝建立以來第一次乞求諸侯出資安葬的事例,可見周朝已到了財政枯竭、窮困潦倒的地步。
公元前606年定王姬瑜即位,這時楚莊王已稱霸天下,不斷北侵,打敗了晉、齊、宋、鄭、陳、蔡等國,到達洛陽南郊的洛水,向周定王示威,定王不僅不敢責備楚莊王,還只好派王孫滿去慰勞楚軍。楚莊王便詢問周朝鎮國之寶的“九鼎”的大小輕重,意在逼周放棄權位。幸得王孫滿的巧言答辯,使楚王未敢輕舉妄動取代周朝,而是撤兵歸國,使周朝得以延喘。周定王十四年(公元前593年)夏天,周宮殿內的宣榭被人燒掉,窮困潦倒的周王室無力修復。秋季,因去年王孫蘇與召戴公、毛伯衛爭奪執政權,王孫蘇指使王子捷殺了召、毛二人,而另立召戴公之子召襄公,王室發生混亂。召、毛的黨羽欲討伐王孫蘇,王孫蘇被迫逃到晉國。
公元前524年毛氏家族內部發生變亂,周卿士毛得殺毛伯過而代為毛伯,稱毛伯得。毛伯得是支持周王子朝的,王子朝在公元前519~516年執政四年,他被支持敬王的晉軍和召伯盈等打敗並驅逐出王宮,王子朝只好於公元前516年10月攜了毛伯得、尹氏固等大臣帶上周朝的典籍投奔楚國都城郢(今湖北江陵北部)。這樣,由於毛伯得介入周王位之爭,袒佐王子朝,以失敗而逃楚,致使毛國被宣布滅亡,其地被並人東周版圖,但其後世子孫仍以毛為姓,只有少部分進入長江南部,大部分仍留在北方。
在東周和春秋時期,毛氏還是屬於貴族,世襲毛伯仍在東周朝廷中擔任要職,毛國也在新遷的東周國都洛邑不遠,即在王畿之內,成為東周的衛星附庸國。史載公元前626年周襄王派毛伯衛出使魯國;公元前618年周頃王又派毛伯衛出使魯國,為求安葬周頃王之父周襄王的資金。待到公元前594年,王孫蘇與召戴公、毛伯衛爭奪執政權,王孫捷殺了召戴公和毛伯衛。公元前526年毛得殺毛伯過而代為伯爵;公元前516年召伯盈驅逐王子朝,王子朝及毛伯得等人帶著周朝典籍投奔楚國。由於毛伯得介入周王位之爭,因袒佐王子朝而以失敗奔楚,這樣毛國的土地被東周收歸其所有,毛國宣告滅亡,毛國從立國到滅亡約為六百多年。滅國後,毛伯的家族重要人員有的跟隨毛伯得奔楚,有的到了趙國(如毛遂即趙國毛氏後裔)等地,而普通毛國平民無路費,只好留在當地或附近從事生產勞動,但其子孫仍以毛為姓。
據左傳記載:“召伯盈逐王子朝。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宮囂奉周之典籍以奔楚。”毛伯得當時亦帶了自己的親屬及家將文官遷徙到楚國,以他為首的這部分毛氏家族成員就在漢水流域生息繁衍,其中有一支遷往廬江(今安徽廬江)定居,東漢時以孝行著稱的毛義就是這支的後裔和代表人物;另外有一支遷徙到了巴蜀(今四川),漢朝的巴西郡(在今四川閬中)丞毛植就是這支毛氏的後裔和代表人物。
毛國滅亡,有點權力地位和經濟實力的毛氏遷播四方。有一支遷往河內(今河南黃河北部地區,治所在懷縣,即今河南武陟西南),隨後在陽武(今河南原陽)定居,這支毛氏就是出了毛遂、毛萇、毛寶以及當代偉大領袖毛澤東的一支最為興旺的毛氏。這支毛氏在此繁衍生活了800年,經歷了戰國、秦(此後稱滎陽郡)、漢、三國、西晉幾個朝代,人丁興旺,名人輩出,從而使滎陽成為毛氏的望郡。西晉末東晉初,由於執政的司馬氏皇族集團的殘酷腐朽統治,使社會生產和人民生命財產遭受嚴重破壞,先後發生了“八王之亂”、“永嘉之亂”,當時處於黃河流域的北方又屢遭自然災害,人民生活難以為繼,而處於長江流域的江南則較為安定。以毛寶為首的毛氏將官隨晉王室南遷過江,並為穩定建立在江南的東晉王朝出了大力,建有奇功,毛寶因功封州陵開國侯、征虜將軍,其子毛穆之繼承父業,後為揚威將軍,督理寧州諸軍事,因功封建安侯,食邑新安(今浙江衢州)。這支毛氏主系就由滎陽陽武遷徙到了新安,即食邑之地今浙江衢州定居。這支毛氏在此繁衍生息到北宋初年,有位叫毛休的人,他由朝廷任命為吉州(今江西吉水)太守,於是在他上任後不久即將其父親毛讓(曾官至南唐大理評事、工部尚書)及親屬遷入吉州龍城定居。
元末明初,吉州毛氏有位叫毛太華的人,因避亂遷徙到雲南的瀾滄衛(今雲南麗江永勝),並在當地娶少數民族的一位女子為妻,生育了清一、清二、清三、清四等幾位子女。明洪武十三年,毛太華帶長子清一、四子清四到湖南湘鄉縣緋紫橋定居,十多年後毛太華逝世,清一、清四遷到湘潭韶山定居,毛澤東是清一的後裔。從韶山毛氏始祖毛太華到毛澤東是二十代。
毛氏的另一支遷徙到了吳國都城吳(今江蘇蘇州),因為吳國也是周族的宗親(始封吳者為周文王的大哥太伯),有共同的血親關系,而且估計毛國和吳國的首領有較好的關系,所以吳國才接納。從毛氏人吳即被命為吳大夫,後又封公,也可看出這點。可惜好景不長,在公元前473年吳王夫差因中了越王勾踐獻西施的美人計,不聽忠言而亡國,毛氏於是歸隱山林,後代不甚發達。
毛氏還有遷徙到山東的,代表性人物有西漢山東泰山人毛莫如(字少路),他在哀帝劉欣執政時擔任光祿大夫,是有名的儒者和清官,後來擔任常山太守,有政績。明朝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進士毛思義,為山東陽信人,官永平知府、副都禦史、應天府巡撫。明末的毛霖,為山東掖縣人,他寫有一部名為平叛記的書,記述其親眼所見崇禎年間叛將李九成攻萊州之事,頗具史料價值;清朝同為山東掖縣人的毛式玉,是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進士,官翰林院檢討,他以喜歡收集書畫碑刻文字,多藏善本著名。清朝中晚期的毛鴻賓,為山東歷城人,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進士,官至兩廣總督。有流向山西去的,如唐朝山西絳州人(今山西新絳)毛若虛,官至禦史中丞,以威震朝列,公卿恐懼而載人史冊;金朝文學家毛麾,是山西平陽人(今山西臨汾),金大定十六年(公元1176年)特賜進士出身,居中都(今北京),授校書郎,又任太常博士,終於同知沁州軍事。清初澤州人(今山西晉城)毛一豸,系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進士,任戶部郎中、興安參議等職,為官清廉,曾督餉固原,被清康熙帝譽之為“清官第一”。
秦漢以後,毛氏在西河、滎陽形成兩大郡望,後來分布全國各地的毛氏都是由二望發展而來的。約在漢唐時期,一支毛氏人從中原地.區遷居江西吉州龍城(今江西吉水),其後便在這裏發展繁衍。唐貞觀進士毛儔在授宏文館校書郎後不久任嶽州太守,成為湖南平江毛氏的開山祖。
唐朝末年,政治極為腐敗,官吏貪汙成風,土地的高度集中,使大量的農民破產失去土地,加之繁重的苛捐雜稅,農民無力負擔,這就為農民大起義創造了條件。公元859年裘甫領導的浙東農民起義,公元863年龐勛領導的徐泗地區農民起義,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是公元875年黃巢領導的中原農民起義,席卷了全國。中原地區長期處於動亂狀態,迫使這一帶的地主、百姓分別遷往比較安定的江南和巴蜀等地,其間著名毛氏文人毛文錫由河北高陽遷到成都府。
隋唐五代時期,中原戰亂不息,使得毛氏大規模南遷,從此以後南方毛氏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到了宋朝,毛氏名人大量湧現,其中以江山、西安、富州、昆山等地為最多。居住在浙江衢州的毛氏家族,多推西晉的豫州刺史毛寶為其始祖,毛寶家族南遷後,經過數代繁衍與發展,有一支遷到信安(唐末改為西安),由於種種原因,其後裔分徙外地的頗多。梁武帝時毛元復自衢州遷居江山清漾。經過數代的發展,江山分楊柳派、疑湖派、廣川派、沙村派、塘源派、店口派。據家譜載,宋初毛讓自三衢遷居吉水(今江西吉水),宋鹹淳年毛道自吉水徙居湘鄉。北宋末毛晃自江山石門遷居衢州,復遷遂昌。南宋淳佑年間毛煥樂自江山詹塘遷龍底,元朝毛寶第三十二世孫毛衡之遷玉山雙溪,明初毛寶第三十九世孫毛福生自廣陵遷居上饒。
自北宋至今的一千多年間,毛氏的著名人物絕大多數都出在南方。其分布地為:今浙江衢縣、黃巖、杭州、余姚、江山、溫州、諸暨、遂安、松陽、寧波、蕭山、吳興、遂昌,江蘇武進、昆山、常熟、宜興、吳縣、嘉定、陽湖、太倉,上海,安徽合肥、定遠,江西南昌、新昌、豐城、吉水、鄱陽,湖南長沙、平江、湘潭,福建長泰、建安,湖北公安、麻城、浠水,廣西富川,雲南昆明,四川成都、洪雅、夾江、仁壽等地,幾乎遍布江南。
到元朝至正年間(公元1341~1370年),其中的一些人在毛太華的率領下遷居雲南瀾滄衛(今雲南瀾滄)。明朝建立後,毛太華又率長子毛清一、第四子毛清四北上做官,居住在湖南湘鄉北門外緋子橋(今湘鄉火車站附近)。十余年後,毛清一、毛清四遷湘潭三十九都(今湖南韶山),並最終在此定居下來。不久,又有一支毛氏人在毛命傳的帶領下遷到這裏。
毛氏家族總的趨勢是中原地區向南方轉移,而從南方向中原回流的很少。據河南省濮陽市衛生局毛鴻飛先生提供:南宋初年開封陳留毛氏先人為毛度,字叔度,派名誠十,生於宋崇寧丙戌年(公元1106年),宋高宗紹興五年(公元1135年)進士,累遷侍禦史兼左司諫,授通議大夫。他彈劾大奸臣秦檜被貶謫浙江余姚縣丞,並始居於余姚,成為余姚毛氏的一世始祖。近至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南下幹部毛氏成員都是由中原往南遷的。約在十七世紀前後卻有一位毛均平先生從江南來到中原落戶繁衍後代,形成一支回遷中原的毛氏家族。他們就是居住在河南省通許縣殊砂鄉鬥廂村的毛氏,此地位於古城陳留南九公裏。
從清朝雍正年間開始,毛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謀生。
毛氏人遷臺灣省規模較大的是清朝雍正末年(公元1734~1735年),當時有毛、郭、蔡、李、龍、陳六姓合墾今臺灣苗栗縣苑裏鎮等地區,隨後又有漳州龍溪毛氏人遷臺南縣。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龍溪縣田裏鄉人毛士劍以孝友祀臺灣府學文廟,其後裔迄今仍盛傳於臺南縣六甲鄉。新中國成立前夕,蔣介石在大陸的國民黨政權崩潰,於是帶走了一批毛氏文武官員和名流學者進入臺灣,這些毛氏後裔又有一些遷居於海外各國。
香港的毛氏大多是從大陸遷徙過去的,如著名學者、社會名流毛以亨,他是浙江江山人,早年參加過辛亥革命,後到法國留學,獲巴黎大學博士學位,回國後任過上海法科大學、北京大學的教授,還擔任過駐前蘇聯特羅邑領事館的領事,回國後在內政部任職,抗戰時期曾寓居香港,後回大陸,1947年任民社中央候補執行委員,1948年任過全國監察委員,1949年冬季遷居香港,任香港大學教授,1968年在香港九龍逝世,終年七十三歲,著有多部著作。大律師毛雲龍是廣東東莞人,香港大學畢業,後創辦毛雲龍律師行。他是香港名人,稱為“太平紳士”,任過英皇書院同學會會長、元朗博愛醫院壬寅年總理、保良局癸卯年總理、東華三院甲辰年總理。香港著名企業家毛凱之,原籍上海,曾獲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碩士學位,擔任香港義豐行常務董事長,大來財務公司董事長,大公船務公司經理,還任過保良局的兩屆總理。新華社香港分社副社長毛鈞年,是香港文化名人。他曾獲香港大學文學士學位,1985年任新華社香港分社副秘書長,兩年後任副社長,主管文化教育,為香港回歸祖國作出過貢獻。生於馬來西亞的香港名人和企業家毛浩輯,祖上是早年遷徙海外的華僑,他辦有幾家企業,擔任英籍香港合記行東主,合記煙花公司董事會主席,陽光中國制品公司總經理。他喜愛體育,曾在五十年代末在廣州體院學習過,任過香港體育會的主席,香港業余田徑總會的首席副會長。
在香港土生土長的著名記者毛孟靜,是香港毛氏較年輕的一代,她的祖籍為浙江寧波,不過從出生起大部分時光是在香港,為多家中外傳媒機構采訪,以敏銳的觀察力與尖銳的詞鋒聞名。她所采寫的訪談集成書,頗有影響,另外她還寫小說,出版有毛孟靜小小說選危城記等作品。
美國毛氏也是由中國大陸和臺灣、香港等地遷移而至的,有的是當年赴美當勞工的華人,其後代發奮圖強成為企業家、資本家和科學家等,有的是舊中國社會名流定居於美國,其後代在美生活,有的是留學後而留下從事科研工作,還有一些是臺灣軍政要人的後代。例如在袁世凱執政時期任“人才內閣”總理熊希齡的夫人毛彥文女士,本為美國密西根大學畢業,獲教育學碩士學位,回國後任過上海復旦大學教授,1935年與熊希齡結婚後從事慈善救濟事業和抗日救亡工作。熊希齡逝世後,她當過參議員、“國大”代表,為社會名流。1949年赴美國,後來在華盛頓大學任教,直到1962年退休才回臺灣養老。著名美籍華人科學家毛昭憲也是1949年移居美國,任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整形外科研究室主任,他因對軟骨和關節醫學研究有突出貢獻而被選為美國國家工程師學院院士,改革開放後他受聘為上海、成都科技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榮譽教授,奔波於美國和中國講學。毛河光生於上海,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在美國羅徹斯大學地質系攻讀博士學位,後因成績優秀,留在美國從事研究工作,成為華盛頓卡耐基研究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由於他開創了超高壓實驗新方法,研究以激光和同步輻射技術探測物質在超高壓條件蔔的變化,在物理、化學、材料、力學、地球和行星科學方面頗有貢獻,獲得美國國家多項獎勵,美國國家科學院選他為院士。中國科學院對他的貢獻十分重視,希望能為發展中國科技攜手合作,他毅然答應,1996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毛氏在海外,尤其是東南亞地區有不少後裔,據新加坡、馬來西亞華人抗日史料記載,1942年被日寇拘殺的就有華僑毛其賢(三十三歲)、毛開松(二十三歲)等人,在日本主要集居於琉球群島,據何光嶽先生考證,有一支毛氏從河南宜陽毛泉遷徙至臨海郡(今浙江臨海市)後漂海至琉球,其中又有一支繼續東迂至玻裏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還有一支則南遷而成為毛利人,分布於新西蘭各地。現代也有毛氏在日本定居,如寫有較著名的《日本蟲子》一書的毛丹青,北京大學畢業,1985年分配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工作,1987年到日本,開加入日本國籍,他的日語和中文都很好。
如今,毛氏分布甚廣,尤以浙江多此姓氏,約占全國漢族毛氏人口的31%,廣西、四川、湖南亦多此姓,上述四省毛氏約占全國漢族毛氏人口的62%。
毛氏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七十六位的大姓,人口約四百三十二萬余,占全國人口的0.27%。
郡望堂號:
1.郡望:
西河郡:漢朝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內蒙古東勝)。東漢朝移治離石(今山西離石)。
滎陽郡:秦朝置郡,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原陽市。西漢時期轄地在今河南省滎陽市東北部一帶。三國時期魏國正始三年(公元242年)分河南郡置郡,改治所至河南省滎陽縣,當時轄地今河南省黃河南部、滎陽縣至朱仙鎮一帶,包括今開封市、鄭州市在內的八縣。
河陽縣:漢朝置縣,治所在今河南省孟縣西。
北地郡:戰國時秦國置郡。治所在義渠(今甘肅寧縣),西漢移治馬嶺(今甘肅慶陽),東漢移治富平(今寧夏吳忠)。
2.堂號:
西河堂:以望立堂。
滎陽堂:以望立堂。
舌師堂:戰國時平原君有食客毛遂。秦國進攻趙國時,平原君向楚國求援,毛遂跟著平原君出使楚國。平原君和楚王談判,直到中午也未能達成出兵援趙的協議。毛遂就拔劍脅迫楚王,曉以利害,遂訂了楚國出兵援助趙國的條約。回到趙國,平原君誇獎毛遂說:“毛先生三寸舌抵百萬之師!”毛氏因以舌師為堂號。
啟思堂:永思堂:思成堂:睦族堂:學仕堂:敦本堂:長發堂:傳詩堂:註詩堂:四詩堂:
敬愛堂:合敬堂:大雅堂:順備堂:爵德堂:宗經堂:文振堂:忠慶堂:誌事堂:九鼎堂:
三、毛氏 歷史名人:
最早的毛姓名人當推家喻戶曉的謀士--毛遂。毛遂為戰國時趙國人,平原君門下食客,歷來不受器重。趙孝成王九年(公元前257年),秦圍邯鄲,平原君到楚求救,他自薦同往。平原君和楚王談判,不得要領。關鍵時刻,毛遂按劍而上,直說厲害,說服楚王同意趙楚合縱。平原君趙勝由此嘆曰:“勝不敢復相士。勝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數,自以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於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勝不敢復相士。”毛遂從此脫穎而出,被平原君待為上賓。
毛玉:雲南右衛軍家子,弘治十八年(1505年)進士,任南京吏科給事中,多有政績,死於獄中,贈光祿少卿。其先祖當為元末從吉州避往雲南省,有可能是毛太華之後,因毛太華遷湘時,只有兩個兒子隨往。
毛伯溫:安汝厲,江西吉水人,正德三年(1508年)進士,任禦史、大理寺丞、工部尚書、太子太保等職。《毛氏族譜》說“二十一世,傳至伯溫公,官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可見他與韶山毛姓有淵源關系。這裏的“二十一世”,是從江西吉水毛氏始遷祖、宋工部尚書毛讓算起的,從毛讓到毛伯溫(北宋到明中後期),其間約500年。
毛愷:浙江江山(屬衢州)人,嘉靖十四年(1535年)中進士,禦史,太子太保。
毛先舒(1620~1688),清初文學家。字稚黃,又名,字馳黃,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明諸生,明亡之後不求仕進。曾從事音韻學研究,也能詩文,與毛奇齡、毛際可齊名,時稱“浙中三毛,文中三豪”。有《潠書》、《思古堂集》、《詩辨坻》、《韻學通指》、《南曲正韻》等。
毛奇齡(1623~1713),清經學家,文學家。字大可,號初晴,又以郡望稱西河,浙江蕭山人。撰有《競山樂錄》等,著作編為《西河合集》。
毛宗崗:清初小說評點家,字序始,長洲(今江蘇吳縣)人,曾評刻《三國演義》
毛少先:(公元1908~1983年),原名毛少軒,江西安福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
毛會義:(公元1914~1975年),江西興國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
毛和發:(公元1919~1999年),河南固始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
毛人鳳:(公元1898~1957年),字齊五,浙江江山人,著名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
毛秉文:(公元1891~1970年),字慈衡,湖南湘鄉人,同盟會員,著名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第十一軍團軍團長。
毛邦初:(生卒年待考),浙江奉化人,著名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臺灣省空軍副總司令。
毛夢漪:(生卒年待考),江蘇宜興人,著名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臺灣省陸軍副總司令。
迄近代,遷居到湖南的毛姓經歷數百年的發展,靈秀郁積而磅礴,終於在時勢的推湧下乘時而起,出現了一代偉人毛澤東。、
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
毛澤東:(公元1893~1976年),字潤之,湖南湘潭韶山衝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