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從秋分到豐收節,繼承古人順應自然節律的智慧
“燕將明日去,秋向此時分。”燕子南飛的季節,天氣漸涼。9月23日,我們迎來了二十四節氣中的秋分。
“秋分”的“分”有兩層含義,其一是平分了整個秋季,此時秋天的九十天正好過去一半,大江南北秋高氣爽,充滿豐收的喜悅;其二是平分了晝夜寒暑,在這一天,白晝和夜晚等長,天氣舒適,不冷不熱。正如《春秋繁露》所描述的:“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在秋分日這天,太陽從北半球移動到赤道,黃經夾角為180°,黃道和地軸形垂直,因此這一天全球任何地方都是晝夜平分,白天黑夜都是均等的12小時。無論是南極還是北極,都不會發生極晝或極夜現象。此後太陽直射點漸漸往南半球偏移,我國所在的北半球白晝越來越短、夜晚越來越長,氣候也越來越冷。
因為秋分“平分晝夜”的天文學意義,秋分是最早被先民確立的節氣之一;同時,因為秋分位於秋季正中,與秋收關系密切,一直深受民間和官方重視。歷史上,秋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
視覺中國 圖
與天體崇拜關系最密切的節氣
“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中與天體崇拜關系最密切的節氣。古人往往選在秋分節氣祭祀月亮和老人星。”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所民俗與非遺研究室主任畢旭玲說。
她介紹,古人秋分祭月的原因與秋分過後夜漸長,陰氣日盛相關。古人認為月亮主陰,因此天子選在此日代表國家祭祀月亮,儀式在晚上舉行,被稱為“夕月”。天子秋分祭月儀式從先秦一直持續到明清時期,北京月壇公園就是明清兩代皇帝祭月的專門場所。
但二十四節氣是一種太陽歷,它不能反映月亮的圓缺變化,所以秋分節氣不一定能得遇月圓之夜,民間祭月儀式因此改在農歷八月望日舉行,最終形成了八月十五祭月的習俗,成為中秋節的重要內容。
秋分還曾是古人觀賞老人星的重要節氣。“老人星學名船底座α星,是全天第二亮恒星,俗稱壽星。”畢旭玲說,先民對老人星的崇拜和觀賞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時期,“早在先秦以前,先民就將老人星作為吉星崇拜,不少地方都建有老人星廟。後來,受讖緯觀念的影響,老人星被認為能預言盛世,能掌控國運,《史記•天官書》說:老人星如果出現,天下就太平無事,人民就安居樂業。如果看不到老人星,天下就會戰亂四起。再後來,老人星崇拜的內涵又從掌控國運轉變為掌控人的壽命。變化大約發生在漢代,漢明帝曾親自主持過一次老人星的祭祀,儀式結束後安排了一次招待古稀老人宴會,同時敬奉天上的老人星和人間的長壽老人。”
視覺中國 圖
節日習俗多與豐收祭祀相關
“秋分是‘四時八節’之一,自古以來就受重視。在我國自先秦就有‘春分朝日,秋分夕月’的古老祭祀與禮敬自然的傳統。”華東師範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應用研究中心研究員方雲告訴澎湃新聞記者。
四時八節,指的是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一年中的八個重要節氣,其中春分、秋分因為與農事生產的密切關系,自古被視為最重要的時間節點。
古老的春祈秋報的傳統,說的是春社祈求豐年,秋社酬謝報賽,二者都是農耕社會所推崇的年度盛大慶典。“秋分時節。除了官方祭祀,民間更是沈浸於收獲的喜悅之中。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宋代東京八月秋社日,人們要吃社糕、飲社酒,敬社神,婦女回娘家,還有歌舞娛樂等各類慶祝活動。” 方雲說。
這是一個氣溫宜人且充滿豐收喜悅的節氣。蟹肥菊黃,丹桂飄香。秋分之後,太陽直射點南移到南半球,北半球晝短夜長,氣溫下降越來越快。秋收、秋耕、秋種的“三秋”大忙格外緊張,但這個節氣的忙碌充滿豐收季節歡樂的氣息。
農耕社會重視與耕作相關的氣候變化,我國很多少數民族也有過立秋的習俗。“立秋也是夏秋轉接之際,即將迎來豐收,因此民間大多數民族都比較重視。貴州的苗族、侗族、壯族、布依族等民族都有過立秋的習俗。”貴州師範學院旅遊文化學院副教授姚莉介紹。
例如壯族要過“立秋節”,這天會舉行祭祀、對歌、聚會等民俗活動。苗族稱立秋為“趕秋節”、“交秋節”等,在“立秋日”要慶祝豐收,載歌載舞,祭祀祖先。布依族地區也有“趕秋橋”或“趕秋坡”的習俗,聚集在坡、橋之處對歌、娛樂等,紫雲、長順等布依族地區還要舉行三天。北部侗族地區在立秋這天要做“秋粑”、做“秋粉”,晚上要祭祀祖先,祈禱風調雨順。
日本秋分類似“清明節”
在與中國一衣帶水的日本,秋分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如今,日本的秋分與春分作為國家的節日還都會放假一天。
華東師範大學民俗學博士覃霄對日本民俗頗有研究,“從前,春分和秋分時會舉行皇家祖先祭祀活動。在民間,受到佛教的影響,因秋分也是‘秋彼岸’中間的一天,他們認為這一天晝夜平分,距離彼岸最短,所以也會在秋分前後祭祀祖先,表達緬懷之情。日本民間認為紅豆的顏色能驅邪除魔,所以在這一天還會食用紅豆糕。”
“彼岸”是日本獨有的傳統文化要素,它原本是佛教用語,意為“從滿是煩惱的世界解脫而出的參悟了一切的世界”,即所謂的西方極樂世界,簡單來說,就是“逝去的祖先們的靈所在的世界”。“秋彼岸”共7天,秋分是第4天。為了去供養先祖的靈,日本人會在這一天去掃墓。
日本對秋季“豐收”為主題的祭祀亦很重視。每年的9月-11月間,日本各地會舉行秋祭,以表達豐收時節的慶祝和感謝。“愛媛地區的秋祭活動男、女分別舉行,據說傳統的秋祭只能男性參加,後來才增加了女性的秋祭活動。即使如此,男性參加的秋祭也更為正式一些,女性祭祀更傾向於娛樂活動。”
“在秋祭前一天,參與活動的人會沐浴更衣,在秋祭當天一早到神社將神靈請到轎子中,然後在特定的區域巡回穿行。當年建新居的人也會在神靈路過時請到家中給予祝福,儀式過後,主人會給所有圍觀的人分發福糕,據說帶回家食用以後,能增添福氣。男性舉行的秋祭活動,還有‘撞轎子’比賽,各個區域代表站在轎子上,擡轎子的人向對方撞去,誰先把對方撞下來誰就是贏家。這樣的比拼往往吸引大量遊客、市民的參加觀賞,成為秋祭的高潮。”
覃霄曾專程去體驗秋祭活動,還曾在當地人邀請下參加松山的女性秋祭活動,和當地人一起擡轎子,“他們很願意請外國人一起參加,了解他們的文化。”
在秋祭活動中,神轎是最重要的儀式用具,如今有些地區將之改為高大的山車,車上載著神靈和敲鑼打鼓合唱的人們,場面更為宏大熱烈。華東師範大學教授田兆元也曾觀賞秋日祭,他敏銳地註意到其中有受中國文化影響的痕跡,“每個町都會有自己的神靈,在千葉市佐倉的一個町,山車上的神靈是關羽。”
視覺中國 圖
我國新設“農民豐收節”
在我國,近幾年秋分這一天又多了一個節日“中國農民豐收節”。自2018年起,我國將每年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這是第一個在國家層面專門為農民設立的節日。
在農民豐收節這一天,各地農民迎豐收、曬豐收、慶豐收,歡慶自己的節日。江西上饒婺源篁嶺村也以其獨特的“曬秋”方式歡慶豐收節,成為中國農民豐收節的一大盛事。
“當代建構的豐收節,是對傳統文化的再發明。”方雲認為,秋報秋嘗的豐年慶祝傳統構成了中國重要的農業文化遺產,也是當代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的文化底蘊與歷史依據。
國家將每年的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既是對傳統“二十四節氣”這種古人智慧結晶的致敬與傳承,同時也體現了當代中國人知曉自然更替,順應自然規律和適應可持續的生態發展觀。
“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將極大調動起億萬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提升億萬農民的榮譽感、幸福感、獲得感。舉辦‘中國農民豐收節’可以展示農村改革發展的巨大成就,同時也展現了中國自古以來以農為本的傳統。”方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