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術:中國文明最初的啟蒙之光
哲學發生以前的巫術世界
作者|範西園
(1)
仿佛,是在漫長而又混沌的黑夜過後,一點陽光閃現,黎明到來,哲學在這時出現了,人類突破了原本的自己,迎來了新的時代。
這就是所謂的“哲學突破”,人類社會在距今大約兩三千年前的一個時期,曾經出現過這樣一次革命性的突破。通過這次革命,人們漸次擺脫了與自然纏繞不清的狀態,終於逐步有了明確的觀念,意識到了自我在宇宙間的位置、意義。
簡單說,就是人終於腦瓜子開竅了,像是一輛三蹦子破車,叮地一下換成了保時捷。從此之後,人有了對自己的反思,對宇宙、人生的體認和思維都跳上了一個新的層次,從而為進一步認識自己、認識世界奠定了基本的支點。
在古希臘,哲學突破出現在蘇格拉底等哲人們那裏,從而成為了西方哲學的淵藪。
在古希伯來,哲學突破出現在猶太教的先知們那裏,從而有了《聖經》中的《舊約》。
在古印度,哲學突破出現在佛陀和其他苦行者的頓悟中,從而有了燦爛的佛教。
而在古代中國,哲學突破一樣也出現了。至於出現在何時,有人認為是在孔子及以後的諸子百家的爭鳴中,也有人認為出現得更早。有學者(如余英時等人)認為,古代中國的哲學突破,開端於古代哲人與巫術世界的告別。
在哲學發生以前,中國古代曾有過一個充滿了巫術的時代,那個時代的人們,曾用一種我們如今很少使用的方式,去理解我們自己以及我們所處的世界。人們以巫為信仰,以巫術為政治、軍事以及日常生活的指南。這個時代持續了一兩千年,甚至更長,並且深刻地影響了中華文化與哲學的形成。
中國哲學,就從它還在搖籃中的巫術時代開始。
(2)
中文有一個好處,那就是漢字的形狀往往可以為我們傳遞一些信息,讓我們隔著數千年,可以猜出它在最初的意思。
巫,從字形上看,就是兩個正在舞動、祝禱的人。這麼理解應該接近巫最初的意思:巫就是一邊跳舞一邊祝禱,尋求與無形之神的溝通方式,從而把大神降下來的通靈者。
包括《山海經》《左傳》《呂氏春秋》等文獻在內,都十分一致地記載說:在上古時代,傳說在那山的那邊、海的那邊的大荒之中,有一座“靈山”,住著十位擁有超能力的巫者,稱為“十巫”,他們分別是:巫鹹、巫即、巫朌、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這些巫者通過靈山的天梯登天入地,是介於人和神之間的存在。而關於“巫鹹”這個人,更是在其他許多典籍中都有各種各樣的故事,從幫黃帝、炎帝占蔔,到在殷商時期從天而降,再到春秋戰國時期能知曉人的生死存亡,江湖上的傳說一直不絕如縷。
這樣神一般存在的人,在當時的時代中,就是最高權力、最高智慧和最高力量的代表,是統治世界的一群人。殷商以前的那些王者,往往同時兼具了巫者的身份。
比如傳說中建立夏朝的夏啟,據說就是一個乘著飛龍的人,他跳著九代之舞,乘著兩條大龍,手操翳環,上天入地。
當然了,這只是《山海經》中的傳說,據考證的實際情況,夏啟可能就是一個手操翳環,身佩玉璜的巫者,可以與神交通。
而巫者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地位,自然與他們所掌握的巫術(或者說魔法)分不開了。古人篤信著巫術,因此也有了復雜而繁多的各類巫術。
最常見的,就是“通靈術”了,俗稱“跳大神”。在特殊的舞動中,巫者進入一種迷狂的狀態,隨之全身顫動、手足痙攣、血管漲大、口中嗚咽,這說明神靈附在了巫者身上,其他人就可以與“附身”在巫者身上的神靈說話,從而實現人與神之間的交流。或者巫者通過登上高山、點一把火之類的方式,請到上神降臨,從而與神進行溝通。
還有預測系巫術,也就是流傳至今的“蔔筮之術”。蔔筮是用來預測吉兇的。蔔指的是用甲骨(多為龜甲)測吉兇,而筮則指用蓍草問吉兇,即根據蓍草的形狀、多少等來確定吉兇,據說後來因為流程太繁復,到戰國末期改用銅錢、竹簽之類的物事代替。中原地區最早用獸骨占蔔,後來因為龜有長壽的特性,改為用龜甲占蔔。古越人(壯族先祖)曾用雞蔔(包括雞骨,雞血,雞卵等),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中多用玉蔔。中原地區早期時先用蓍草求問吉兇,後來又改為銅錢、竹簽等物。
同樣重要的,還有祈禱系巫術,巫者通過跳舞、祝禱等方式,禳災除病,祈禱風調雨順。比如遇到大旱時節,巫者就要一起跳“雩舞”,除去不祥之氣。在以農業為主的古代中國,風調雨順尤為重要,所以要是巫者光靠跳舞都無法打動上天的話,那可能就需要巫者“舍小我,為大家”了。
一直到了後來的春秋時期,這一習俗也仍然保留著,到了天氣實在幹旱,作物需要雨水的時候,國君們總要不免與大臣商量一下:這麼長時間不下雨了,要不咱燒個巫師,祭個天?
(3)
這些形形色色的巫術,可能從我們現在的角度看來,都有點“不科學”,帶著荒誕不經的味道。甚至上世紀很多學者把它們當做原始社會蒙昧無知的表現。但我們沒有必要帶著現代人的知識去批判古人,而是應該真正理解古人看待萬事萬物的方式。
而巫術之所以在那個時代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原因就在於那時人們眼中,自身與世界之間的關系。
古人在逐步摸索中尋找、探求著自己在周圍世界中的位置與關系。我們現在的一般想法,也許是把自己的意識與外在的對象之間截然分開,分出一些“唯物主義”、“唯心主義”之類的概念。但古人根本不會這麼想,他們可能會訝異於現代人的想法:你怎麼可以將物質與意識截然分開呢?你為什麼把它們當成是兩個東西?
古人將自己與自己所在的世界當作一個整體,或者說,自己就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所以,與其他人可以相互溝通,自然也可以與萬事萬物溝通。什麼東西都有一個神靈,山澤草木有神靈,天地風雲有神靈,雷電水火有神靈,還有人死之後也會變成鬼神,相互當然都可以交流。
那風雨雷電、日月星辰,背後是不是有著一個看不見的神靈,在控制著它們的運轉呢?這是個很好的想法,意味著古人的思考又進了一步。它們發現萬物有靈,萬事萬物的背後都有相應的神靈,從而形成了一個復雜多樣的神靈世界。
而與這個神靈世界交流的媒介,就是巫術。
通過巫術中的降神、蔔筮、祈禱,人們便能與鬼神相互溝通,同時也從鬼神那裏尋求啟示與指導。也正是通過巫術,那個時代的人們實現了“天人合一”,也就是自我與周圍世界的統一。
從這個角度來說,後來的中國古人,將這個時代(稱為“三代”、“堯舜”時期)視為理想社會,也並非沒有道理。
(4)
也從這個時代開始,中國哲學中許多特質也逐步顯現、生發了出來。
中國古人的巫術,和世界其他地區的原始巫術相比,有一個鮮明的特點:中國古人的巫術並沒有太多“自然系魔法”,或者說是“自然巫術”。
什麼是自然巫術?其實就是類似於《哈利波特》之類的好萊塢電影中的這類魔法,拿些個道具,念幾句咒語,就可以借用自然中的一些神秘力量,作用於施法的對象身上。
或者像現代人觀察到太平洋上的蘇門答臘島的原始部落裏,如果有婦女生不出孩子,就會制作一個木偶嬰兒,整天抱在膝上。他們相信,一直這麼做就可以使懷孕的願望變為現實。再或者是很多印第安人族群那樣,做一個很像仇人的小木人偶,用針紮入頭或者胸部,來詛咒自己的仇敵——這些在古代中國的主流巫術中並不常見,即使是紮小人這種“巫蠱之術”,也並不被主流的華夏人所接受。
這類自然巫術的特點,是用一種人為的力量來控制自然之力或者神靈之力,以達到人自己的目的。而中國古人,則更多地是將神靈當作一個崇拜、溝通者,他們用巫術的力量,往往是為了取悅於神靈,而非控制、壓服神靈。
也就在這種特點的巫術儀式中,生發了古人的神聖情感。兩個極其具有中國哲學色彩的概念也由此展現出了雛形,那就是“忠”、“誠”。
“忠”,就是一種崇敬、崇高的情感。它產生於對神靈的崇拜中,後來引申為待人的忠厚,以及對待國君的忠心。
“誠”,就是一種無所私藏的態度。它也是源自於人與神靈的溝通時,完全無所自私的情感態度。後來引申為誠信、誠實等美德。
而在人踐行著“誠”之道的過程中,有了從容中道的“中庸”思想——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5)
巫術世界中的很多東西,後來都成為了重要的哲學思想,在此後的中國哲學中大放異彩。
比如,巫者進行的巫術儀式,後來演化成了人們的喪、祭、冠、婚、朝、聘等禮儀,隨之成為了古代中國“禮樂”文化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
巫者求神啟示所作的蔔筮之術,後來演化成了“易經”,承載著中國古人的世界觀、宇宙觀。
而最重要的,就是古人所崇拜的神靈。古人所謂“萬物有靈”的思想理念,在逐步的抽象中實現了超越,從中產生了古人對至高之神“天”的信仰。而“天”這一概念,後來也成為了中國哲學中始終脫離不了的重要名詞。
東皇太一祭祀壁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