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紙張問世於什麼時候?早期的紙都以什麼為原料?

2021-10-13民俗文化81

紙是何時問世的,已很難確知了。根據考古出土的文獻,我們可以知道紙發明於西漢時期。1933年,在新疆羅布淖爾漢代烽燧亭故址中出土了一片麻紙,同時出土的木簡有漢宣帝黃龍元年(公元前49年)的年號;1957年,在西安市東郊的灞橋出土了公元前二世紀的古紙,紙呈泛黃色,已裂成碎片,最大的長寬約10厘米,最小的也有3×u65300X厘米。下面趣歷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經鑒定,它是以大麻和少量苧麻的纖維為原料的,其制作技術比較原始,質地粗糙,還不便於書寫。1977年,考古工作者在甘肅居延肩水金關西漢烽塞遺址的發掘中,也發現了麻紙二塊。其中之一,出土時團成一團,經修復展開,長寬為12×u65297X9厘米,色澤白凈,薄而勻,一面平整,一面稍起毛,質地細密堅韌,含微量細麻線頭,顯微觀察和化學鑒定都表明,它只含大麻纖維,同一處出土的竹簡最晚年代是漢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

這些情況表明至遲於公元前一世紀中葉,在遙遠的邊塞已有了質量較高的紙,這種紙在內地的出現應更早一些,即它是在灞橋紙後約數十年內出現的。從這些事實說明造紙術自發明以後,其技術的進步是很快的。1978年,在陜西扶風又發掘得西漢宣帝時期的紙。

1901年,先後在新疆和甘肅敦煌發現兩張東漢紙;1942年,在內蒙古額濟納河旁的東漢烽燧遺址中,考古工作者又掘得東漢時期約公元二世紀初年的紙張,即所謂額濟納紙,上有六、七行殘字,這可說是現存最早的字紙實物;1959年,在新疆民豐縣也發現了一張東漢紙;1974年,在甘肅武威縣一座東漢墓中,更發掘了一批東漢紙,這些紙比起西漢紙有著明顯的進步,十數張紙的上面都有書寫的字跡,有的是書信、詩抄,也有的是日常文書。

可見這時的紙已經比較普遍地被人們用作書寫的材料了。東漢時期,不僅中原地區使用紙,而且傳播到了新疆、甘肅、內蒙古等地區。另外,也不僅限於上層統治者使用,而是連民間也比較廣泛地使用起來了。可以說,東漢時期是造紙技術已經比較成熟的時期了。

從出土的實物中我們可以知道,早期的紙都是以大麻為原料制成的。其制造工藝大致為:漚麻,即把麻浸泡水中,使它脫膠;接著把麻加工成麻縷;然後把麻縷搗爛,又稱打漿,使麻纖維分散開;最後進行撈紙,也就是使麻纖維均勻地散布在浸入水中的篾席上,再撈出幹燥,就成紙張。

這個工藝過程與漂絮法極其相似,表明造紙工藝正是脫胎於漂絮法。當然,早期的紙還是很粗糙的,麻纖維搗得不夠爛,纖維在成紙時也分布得很不均勻,因此還不便於書寫,大都只是用來包裝物品。但這畢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張,正是由於它的出現,才引起了書寫材料的革命。在這場書寫材料的革命中,蔡倫以其重大的貢獻而留名青史。

相关文章

托管學堂課程:中國結都具有哪些寓意?

2022年2月20日晚,北京冬奧會閉幕式上,一個巨大的紅色“中國結”冉冉上升,在空中出現。這個“中國結”是由數字 AR技術生成的,以超高的精細度形成仿真的視覺效果,如同一個巨大的實體裝置掛在鳥巢上空。 中國結是中國傳統符號,也具有是心心相連、永結同心的寓意,和我們整體觀念非常吻合,反映“世界大同...

北方手工紙的現狀和發展歷史

點擊上方“科學人文在線”可關註 中國造紙術經過千百年的發展,已傳至世界各地,對人類文化的傳播與文明的傳承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在傳播的過程中,各地形成了豐富多樣的工藝體系,如以中國、日本、韓國為代表的東亞手工造紙體系;以泰國、緬甸、印度、尼泊爾為代表的東南亞手工造紙體系;以意大利、法國、德國為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