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訪問德國被騙,巨款買回一堆“垃圾”,結果卻成中國神器
1937年9月3日,日本海空軍進犯廈門。廈門海防胡裏山炮臺在指揮官何榮冠的指揮下,率先開炮迎擊,一發命中,重創日軍驅逐艦若竹號,其他兩艘軍艦見若竹號受重創,連忙夾帶若竹號向外海逃跑。
胡裏山炮臺乃是1888年李鴻章搞洋務運動時,從德國引進的克虜伯大炮,當時一共買了328門,只有兩門安置在胡裏山,其他大部分安置在旅順、大連、威海、煙臺等環渤海地區。
不言而喻,清政府購買這些克虜伯大炮的首要目的,是拱衛京畿。
克虜伯大炮擁有280毫米的口徑,炮管長11.2米、重44噸,最大射程近20公裏,炮彈3公裏內可穿透65.8mm的鋼板。在當時,擁有質量過硬的克虜伯大炮就相當於擁有“真理”,李鴻章采購克虜伯大炮,不失為明智之舉。
從半個世紀之後,胡裏山炮臺一彈將日軍驅逐艦若竹號打成重傷也可看出,克虜伯大炮的威力的確不俗。
“克虜伯”這個漢譯名字(原名kruup),也出自李鴻章。
在中國,克,意味著克敵制勝;虜,則指代蠻夷番邦;伯,是一種貴族頭銜。克虜伯三字,無疑寄托了李鴻章的厚望。
不過,克虜伯大炮的短板也非常明顯——巨大、笨重、操作復雜。
因此,這個笨重的大家夥自安置海防開始,一直都是在戰略上威脅敵人,真正發揮實戰效用的機會不多。
從購買克虜伯大炮到重創若竹號,更是過去了近半個世紀!
被克虜伯大炮重創的若竹號,又是怎樣的角色呢?
1921年,若竹號在日本川崎造船廠動工,次年竣工下水。它的標準排水量900噸,航速35.5節。其主要特點就是輕便、快捷,機動性強。因這一特點,若竹號在日海軍主要擔任警備任務。
與克虜伯大炮誕生時的同時代軍艦相比,若竹號在速度上有絕對的優勢——甲午戰爭中,清日雙方時速最快的軍艦吉野號,也只有22.5節。以若竹號的速度,說它“來無影去無蹤”,一點也不為過。
普通的岸防炮想要打中這樣的快速移動目標,真真有點兒難。
縱向來看,若竹號與胡裏山克虜伯大炮相比,超出了不止一個時代。從實戰表現來看,即便過去了半個世紀,克虜伯大炮的威力依舊。
須知,這些克虜伯大炮乃是清政府斥巨資購買,每門大炮的至少2萬兩白銀,而當時清政府購買的北洋水師主力艦定遠艦、鎮遠艦加起來也才340萬兩。
清政府為了鞏固京畿,僅從克虜伯公司購買大炮,就用了600萬兩白銀。加上為這些大炮構築炮臺、培訓炮兵、解決吃喝度用等開銷,則清政府的花費將十倍不止,而當時清政府一年的財政收入也才7500萬兩白銀。
清政府花了這麼多錢,克虜伯在晚清動蕩的時局中,表現如何呢?
1894年,清日甲午戰爭中,李鴻章一手創建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清政府傾力打造的炮臺防禦體系幾乎沒怎麼發揮作用,守炮臺的士兵便不戰而逃。
六年後,悲劇再度上演。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固若金湯的環渤海炮臺陣地的代表大沽口炮臺,僅僅堅持了6個小時,失陷。駐守炮臺的近千名清軍官兵陣亡,敵軍僅陣亡255人——守城戰爭打成這個樣子,真真是對不起清政府花的那麼多銀子。
讓八國聯軍感到不可思議的是,當他們登上大沽口炮臺,驚奇地發現,這裏竟然有96門克虜伯大炮、84門德式速射機關炮、3萬支毛瑟槍和來福槍、以及無數的彈藥;而侵華的八國聯軍僅有83門各式火炮。
如果守城清軍能夠合理利用這些槍支彈藥,八國聯軍很難登陸。
結果呢,清軍擁有這麼多先進的大炮,依舊沒能拱衛京畿,甚至還把京畿丟了!大沽口等一系列海防炮臺,也在戰後被拆除。
縱觀清末的對外戰爭,說清政府“花做多的錢,挨最痛的打”,真真不為過。
克虜伯大炮的威力如此之強,在渤海灣安置了上百門這樣的“真理”武器,清軍在甲午戰爭中為何還會落得慘敗?
或許有一點可以揭示其失敗的原因:李鴻章出訪歐洲,受到克虜伯公司的熱情款待,克虜伯承諾李鴻章,如果清政府從他們這裏購買軍火,將給他3厘的回扣。僅僅購買克虜伯大炮這一項,李鴻章就拿了43萬馬克回扣。
窺一斑而見全貌,清軍之慘敗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了。
只可惜,克虜伯大炮無罪,卻要替大清國的衰亡背黑鍋。有一種說法就是,買這麼多大炮也沒發揮什麼作用,還不如用來買軍艦,這樣就有可能贏下甲午海戰!
同樣的克虜伯大炮,在換了一群官兵操控之後,即便它落後了一個時代,依舊將日軍若竹號打得狼狽逃竄。
不得不說,仗是用武器打,決定最終勝負的,還是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