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姓氏起源來源
讀音:Zhòng
仲姓的來源主要有兩個。一是以祖輩名字為姓氏。上古高辛氏為黃帝的後裔。高辛氏有八子,其中有仲堪、仲熊,兩兄弟的後人以祖上的名“仲”字為姓,遂成仲氏。又說春秋時宋莊公的兒子字子仲,他的子孫遂以仲為姓,成為仲姓的一支。二是周朝有樊侯,傳說是仲姓始祖,仲山甫即其後。
仲姓發源於河南,望居中山(今河南登豐西南)、樂安(今山東廣饒)。從南宋起,仲氏大家族就一直定居於江蘇吳江一帶。
仲姓歷史人物有仲由,字子路,春秋時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爽直率真,有勇力才藝,知錯善改,敢於批評孔子。孔子了解其為人,對他評價很高,認為他可備大臣之數,“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並說他使自己“惡言不聞於耳”。做事果斷,信守諾言,後為衛大夫孔悝家宰,在內訌中忠君互助,兵敗被殺。仲長統,東漢哲學家。勤學好問,敢於直言,官至尚書郎。他提出“人事為本,天道為末”的論點,反對“天命”說,著有《昌言》一書。仲並,宋朝文學家,從小勤奮好學,記憶力驚人,過目不忘。紹興二年中進士第。與秦檜不合,閑居20年。他工於詩文創作,又長於駢文,好以散行為排偶,著有《浮山集》16卷。
仲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二百三十八位。
【源】 ①氏於字者,伯、仲、叔、季是也,見《風俗通》(1,17)。又,高辛氏才子仲熊、仲堪之後,以字為氏(6,12,17,60)。②夏時車正(官名,車官之長)奚仲之後,湯臣左相仲虺為其後也(12,17,62)。鄧名世認為有附會之疑(7)。③周宣王卿士仲山甫之子孫,以字為氏(60,62)。④系自子姓,春秋時宋莊公子之城,字仲子,生公孫師,師生江,為宋司馬,遂以王父字為氏,仲幾,仲佗為其子和孫(7,12,17,60)。⑤春秋時魯國公子慶父曰共仲,之後有仲孫氏、仲氏(17,21)。一說,魯國東門氏被遂,立襄公仲之子嬰齊為仲氏,然其後無聞(7)。⑥滿(344)、苗(117)等民族均有此姓。【望】 中山、樂安(17,21,60,418)。【布】 分布較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0.02%。尤以江蘇、遼寧2省多此姓。2省仲姓約占全國漢族仲姓人數53%。【人】 仲由,春秋時孔子弟子,卞人(21)。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義,山東之魚臺、平度、昌樂、平邑、東平,內蒙古之烏海,山西之太原,安徽之涇縣,江西之宜豐,廣東之吳川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傈僳族有此姓。《鄭通誌·氏族略》 亦收載。其源不一: ①鄭樵註雲: “高辛氏才子仲熊、仲堪之後。”② 《姓氏考略》 註雲: “仲山甫之子孫以字為氏。” 或當系出姬姓。③其又註: “出子姓。宋仲幾之後。” ④ 《中國古今姓氏辭典》 註引《名賢氏族言行類稿》 雲: “仲虺為湯左相,子孫氏焉。”仲虺乃夏車正奚仲之子,故此當以名為氏,系出奚姓。⑤其又雲 “魯桓公子慶父,子孫號仲孫,亦為仲氏。”
春秋時魯有仲由 (《中國姓氏大全》 以其為 “晉”人),孔子弟子; 東漢有仲光; 唐代有仲子陵; 宋代有仲寧; 明代有仲統; 清代有仲永檀,濟寧人,幹隆時監察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