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名小吃的歷史由來和故事
1、
過橋米線:已有一百多年歷史。源於滇南蒙自,傳說蒙自縣城的南湖舊的風景美,常有文墨客攻書讀詩於此。有位楊秀才,經常去湖心亭內攻讀,其妻每日備飯菜送往該處。秀才讀書刻苦,往往學而忘食,以至常食冷飯涼菜,身體日見不支。其妻焦慮心疼,思忖之余把家中母雞殺了,用砂鍋燉熟,給他送去。許時待她再去收碗筷時,看見送去的食物原封未動,丈夫仍如癡如呆在一旁看書。只好將飯菜取回重熱,當她拿砂鍋時卻發現還燙
乎乎的,揭開蓋子,原來湯表面覆蓋著一層雞油、加之陶土器皿傳熱不侍,把熱量封存在湯內。以後其妻就用此法保溫,另將一些米、蔬菜、肉片放在熱雞湯中燙熟,趁熱給丈夫食用。
後來不少都仿效她的這種創新烹制,烹調出來的米線確實鮮美可口,由於從楊秀才家到湖心亭要經過一座小橋,大家就把這種吃法稱之“過橋米線”。
過橋米線由三部分組成:一是湯,二是切成薄片的各類嫩肉,三是米線和時鮮蔬菜,制湯考究,選用武定壯母雞、本地老母鴨和豬筒子骨煨制,制湯的要領是選料講究,原料與水來格按比便投放,中途不準加水,要用旺火燒開,撇去浮沫、改用小火煨制。鮮湯制好,經用精鹽、味精、胡椒粉調味後,裝碗時在湯內註入熱雞油,油浮在湯的表面起保溫作用。肉片根據不同價格檔次分高中和大眾款式。一般檔次有白肉片、火腿片、豬脊肉片、腰片等,五種原料分別裝盤各為一件,高檔有水發海叁、肚頭、烏魚片、水發魷魚、豬脊肉片、鮮雞脯肉片、火腿片等。過橋米線檔次的高低主要根據肉片的種類、是否加有海味以及份量的多少、裝盤的形式而定。除肉類原料外,還有時鮮蔬菜如豌豆尖、韭菜苔、草芽、蔥花、芫荽末,水發豆腐皮等。
吃法:將各種生、熟肉片依次放入油湯碗內,用筷子輕輕攪動避免粘連在一起,待鮮肉片已發白成熟即可撈出蘸佐料下酒食用。此時油湯碗內立即放入各種蔬菜、豆腐皮、米線。撒上蔥花、芫荽即可食用,亦可肉片燙熟後即將蔬菜、米線放入燙熟共同食用。由於過橋米線湯一般都在80攝氏度以上,湯上桌後,切記不要急於去品嘗,不然會燙傷嘴唇、舌尖。這是一道飯菜合一、自烹自調而食的有強烈地方特色的小吃,進餐者可按照自己的口味的各種動物性原料經過燙制成熟,並將半成熟狀態的蔬菜、米線等入湯升溫使其完全成熟。“自調”就是在餐桌上將精鹽、味精、胡椒粉、辣椒油、蔥花、芫荽末調入湯內,達到進餐者理想的口味要求。由於各種肉片是利用鮮湯燙熟,異常鮮美滋嫩可口,老少南北皆宜。湯水寬厚,油重,米線滑潤,久吃不厭。
2、
汽鍋雞
汽鍋雞是雲南的名菜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就在滇南民間流傳。建水出產一種別致的土陶蒸鍋,叫汽鍋,是專門用來蒸食物的。汽鍋雞的做法是鈄仔雞洗凈後在砍成小塊,和姜、鹽、蔥、草果一道放入汽鍋內蓋好,汽鍋置於一放滿水的湯鍋之上,用砂布將隙縫堵上,以免漏汽,再放到火上煮。湯鍋的水開後,蒸汽就通過汽鍋中間的汽嘴將雞逐漸蒸熟(一般需3 ~4小時)。由於湯汁是蒸汽凝成,雞肉的鮮味在蒸的過程中喪失較少,所以基本上保持了雞的原汁原味。吃起食客的贊譽。如果在汽鍋中分別加入雲南出產的珍貴藥材三七、蟲草、天麻、就叫三七汽鍋雞,蟲草汽鍋雞,天麻汽鍋雞。這不僅增加了營養價值,能滋補強身,而且對體弱、頭昏、管力等癥還有一定作用,對冠心病、神經衰弱等具有療效。
3.老北京特色小吃糖耳朵
糖耳朵又稱蜜麻花是北京小吃中常見名品,又稱糖耳朵,因為它成形後形狀似人的耳朵得名。前人有詩說:"耳朵竟堪作食耶?常偕伴侶蜜麻花,勞聲借問誰家好,遙指前邊某二巴》。"並註說:"糖耳朵蜜麻花,為清真教人所制食品,其原料不外砂糖面粉及小糖等,小糖即俗稱之稀也。"
前人已將蜜麻花的原料講得很清楚了。不過它用的面要用和好的發酵面對上堿,另用一塊面和上紅糖,做時將發酵面分兩塊,一塊搟開後,將紅糖和的面鋪是上,再搟另一塊發酵面,鋪在紅糖面上面,這樣成了二層酵面,一層糖面。用刀切下5厘米左右的長條,將長條一邊摁薄,成坡形,把薄邊和厚邊合到一起,再切成重40克左右的小塊。自小塊中間開一刀口,然後打開,將薄的一面往裏翻過去,厚的一邊一折,就成了耳朵形的坯子了。花生油燒五成熱,分批將坯子入油裏炸過,呈金黃色時撈出,瀝盡油,趁熱放入溫熱的飴糖中泡一分鐘,稱過蜜,浸透後,撈在盤裏晾涼就成了。要註意必須炸透,否則就會因炸不透,蜜也浸不透的質量不佳現象。
蜜麻花棕黃油亮,質地綿潤松軟,甜蜜可口。南城的南來順飯莊的蜜麻花由於常年制作。質量穩定,主要是放堿合適,沒有酸口,炸得透,吃蜜均勻,達到了松軟綿潤的質量要求,1997年被評為"北京名小吃"和"中華名小吃"。
與蜜麻花相似的還有蜜篦子,原料配制與蜜麻花完全一樣,唯形狀不同,它是三層搟平,中間豎劃幾刀,油炸後過蜜而成。此外還有幹糖麻花、芙蓉幹糖。幹糖麻花不過蜜,芙蓉幹糖也不過蜜,而是滾上一層用熟面和白糖混合的糖粉,也都有甜、酥、脆的特點。
4.薩其瑪
這個大家從小吃到大的點心,是滿族人的一種傳統糕點,老一輩的人叫它滿州餑餑,還有人給它起了漢語翻譯,稱為糖纏或金絲糕,不過大部分的人還是喜歡叫它薩其瑪!
廚師快語:殺那個騎馬的!
關於這道點心的由來,流傳一個有趣的說法:據說清朝在廣州任職的一位滿族將軍,姓薩,喜愛騎馬打獵,而且每次打獵後都一定要吃點心,還不能重復!有一次薩將軍出門打獵前,特別吩咐廚師要「來點新鮮的玩意兒」,若是不能令他滿意,就準備回家吃自己!
負責點心的廚師一聽,自然萬分緊張,一個失神就將沾上蛋液的點心炸碎了!偏偏這時將軍又催著要點心,廚師一火大罵了一句:「殺那個騎馬的!」才慌慌忙忙地端出點心來。
想不到,薩將軍吃了之後相當滿意,問起這道點心的名字,廚師驚魂未定,隨即回了句:「殺騎馬!」結果將軍聽成了「薩騎馬」,想說自己姓薩又愛騎馬,倒也挺妙的,還連聲稱贊,薩其瑪因而得名。
趁熱拌糖 才有松軟的口感!
為我們示範這道點心的米哥烘焙坊主廚劉哲男師傅表示,制作薩其瑪時,拌糖的動作是最關鍵的步驟,剛炸好的小面皮一定要趁熱拌糖,要不然面皮冷了質地變脆,到時再拌糖容易脆裂,便嘗不到酥松的口感!
5.新疆涼面又叫黃面,因其色黃而得名,維吾爾語叫“賽熱克阿希”,屬夏令風味小吃。面中有一主要原料叫蓬灰,蓬灰來源於戈壁上的“臭蓬蒿”,這是一種野生植物。秋季來到,人們把蓬蒿收集起來,放進坑中燒。蓬蒿流出的水汁冷卻後會凝結成塊,這便是蓬灰。制作涼面時:先用淡鹽水、土堿水和面,加入蓬灰水,邊加邊拉,揉到面團柔軟光滑有拉力時即可,然後放在案板上餳。氫菜葫蘆去皮,掏籽、切絲、菠菜、芹菜切段。把面拉成細條下鍋,煮熟後撈出,過兩次涼水,淋少許清油拌開。把炒勺中的水燒開,下菜葫蘆煮熟,加鹽,打雞蛋花,下菠菜,加濕澱粉勾成芡成鹵汁。芹菜段入油鍋炸熟,分別把油辣椒粉、鞭泥、芝麻醬用遊泳水稀釋。吃時涼面盛於盤中,澆鹵汁,放醋、蒜、油辣椒、芝麻醬,再放芹菜段。面柔軟而有筋感,拌料酸中帶有辣香。
6.燒灌腸
燒灌腸是將豬血加入大腸中,用炭火慢慢煎之至焦黃,吃時蘸蒜汁、辣椒。燒灌腸還
有個歷史典故在裏邊:傳說程咬金與老娘艱難渡日,鄉人可憐他們常把殺豬剩下的豬血、大腸施舍給他們,咬金靠賣這些換得飯菜。一日鄰人給多了,咬金無器皿可用順手將血灌入腸子中存放,誰知這一灌眾人再吃血時感覺特別美味,於是就有了這流傳下來的安陽特色小吃燒灌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