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文化:湛姓
湛姓源流:
一、源於姒姓,出自夏王朝早期大禹氏族後代,屬於以國名為氏。上古夏朝時,有個斟灌氏國,是大禹的氏族中的一支建立的諸侯國,其地在今山東省壽光縣東北四十裏斟灌店。太康失國後,東夷族人寒浞又代羿稱王。派遣澆率兵攻滅斟灌氏國。原斟灌氏族人為避害,便約定把原國姓斟灌二字合並,各取一半,合成一個湛字,即去鬥去雚為姓,遂成湛氏。子孫沿襲,傳延至今,已有四千餘年。這在典籍《百家姓》中註釋有:湛,系出姒姓,夏同姓諸侯斟灌氏,其後子孫去鬥去雚,合二字為湛氏。
二、源於尹祁氏,出自上古堯帝的第三子大節之後裔,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據文獻《荊州諶氏祖譜》記載:“諶氏為堯之後,封大節於洛陽,始有諶氏。”大節,是遠古堯帝的第三子,其後裔子孫在西周末期亦稱大節。大節在周平王姬宜臼執政期間(公元前 770~前720年)為洛陽令,率軍興晉伐戎,恢復周王朝有功,在周平王遷都成周後,被賜與成周之東的諶地即礁陽(今河南洛陽),為礁陽令,遂以封邑為姓氏,稱諶氏,始有諶氏一族,世代相傳至今已達八十七世,人丁甚是興旺。
諶氏一族在東漢順帝劉保執政時期(公元126~144年),有一位赫赫有名的諶重,字文疊,江西塢土塘人,後遷豫章(今江西南昌),諶重被“高第除郡博士”,官至京輔都尉、右內史衛尉、大司農詔加奉車都尉,後出任荊州刺史,敕封漢昌侯。諶重是全國各地諶氏族人的重要先祖之一。到唐朝時期,太常博士林寶於唐憲宗李純元和七年(公元 812 年)奉詔組織編撰了著名的《元和姓纂》,在該書中,林寶將“諶”誤為“湛”字,以諶重為“湛”姓,記載為“湛重南昌人,漢末大司農。”據本書考證,在隋、唐時期,諶氏族人聚集的古新淦之地(今江西樟樹)有一個稱作“湛溪鎮”的地方,大概就是因地名而誤筆之故。
三、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大夫裨諶,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在著名清朝學者張澍所著的《姓氏尋源》裏記載:“湛氏,宜出鄭國時期的復姓裨諶氏……五裏族盛,析居本邑凡十餘處外,徙近而鄰邑,遠而湘黔,皆根本五裏。”裨諶,是春秋時期鄭簡公執政期間的鄭國大夫,博學多謀,大力協助國相公孫僑(子產)處理國政。史書記載:“裨諶能謀,謀於野則獲,謀於邑則否。有事乃載裨諶與之適野,使謀可否,而告馮簡子斷之,使公孫揮為之辭令,成乃受子太叔行之,以應對賓客,是以鮮有敗事也。”在裨諶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諶氏。但同第二個淵源類似的,古代的姓氏學家已經把“諶”誤為“湛”。因此,而望出豫章的諶氏族人,早在唐、宋、明、清以來就帶著“湛”之姓氏,源源不斷地遷徙祖國大江南北各地了。
四、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居住在湛地的人,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湛,水名,源出古應國犨縣魚齒山(今河南寶豐),東向流經葉縣至襄城縣境之後,匯入於北汝河。湛邑,在春秋初期屬於鄭國,繼而被楚國所占,後又屬於晉國。到了戰國初期,湛邑又屬於韓國。秦國滅韓國之後,在湛邑設置了父城縣,漢朝時期因之。隋、唐時期,湛邑先後被稱為汝南縣、滍陽縣、武興縣、龍興縣等。到了宋朝徽宗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因當時湛邑境內有興旺的白酒釀造、汝官瓷窯、冶鐵工場等,物興源沛,寶貨豐發,宋徽宗特敕賜其名為“寶豐縣”,最著名的特產即是“寶豐酒”,比什麼“國窖1573”的歷史還要早四百五十餘年,真正的“棉軟香郁,醉不上頭,飲酒一鬥,吟詩百篇”。春秋、戰國時期居住在湛邑的住人,多有以地名為姓氏者,稱為湛氏,其中姬姓、羋姓、嬴姓的皆有,其後代沿襲湛氏至今。
歷史人物有:宋長史茂之十二世孫湛賁,五代時光州人湛溫,唐代佛教天臺宗高僧湛然,明代著名的學者湛若水,著名的“四大賢母”之一陶母湛氏。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