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來歷和風俗簡介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中秋佳節,在中秋節這一天我們會有吃月餅,賞月等習俗活動的舉辦,那麼關於中秋節的來歷和風俗主要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中秋節的來歷和風俗簡介_中秋節有哪些習俗,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
▼▼目錄▼▼
中秋節的來歷和風俗
中秋節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至今已歷史悠久。“中秋”這一詞最早記載於《周禮》。因我國古時的歷法,農歷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稱為“中秋”。另外,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分為“孟、仲、季”三部分,故秋季的第二個月名為“仲秋”。直到唐朝的初年,中秋節才成了固定的節日。民間尚有“吳剛伐桂、嫦娥奔月”的神話傳說。
總之,根據史籍的記載,古代的帝王,多有祭月活動,日期定於農歷8月15日。因為此時正是三秋之半,故名為“中秋節”。漢辭網認為,這就是中秋節的由來。
中秋節的習俗
賞月
我國自古就有中秋節賞月的習俗。《禮記》中記載有“秋暮夕月”,夕月即祭拜月神。人們在大香案上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等月亮掛到半空時便開始祭拜。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
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加盛行。《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京城所有的店家、酒樓在這一天都要重新裝飾門面,牌樓上紮綢掛彩,出售新鮮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熱鬧非凡,百姓們大多登上樓臺。一些富戶人家在自已的樓臺亭閣上賞月,並擺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團圓子女,共同賞月敘談。
出月餅
吃月餅是中秋節的習俗,中秋節秋高氣爽,月亮最圓,全家團聚——“人月共圓”。正是這種人們希望團聚的願望,因而形成了中秋節吃月餅的風俗。《帝京景物略》記載:“八月十五日,其餅必圓……其有婦歸寧者,時日必返夫家,乃團圓節也。”明人田汝成在其《西湖遊覽誌余》中則把中秋與月餅直接聯系起來:“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贈),取團圓之意。”月餅象征著團圓,是中秋佳節必食之佳品。
中秋月餅是誰發明的?我國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的風俗。月餅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祭品。據史料記載,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周時代,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太師餅”,此乃我國月餅的“祖宗”。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後,引進了芝麻、胡桃,為月餅的制作增加了輔料,這時便出現了以胡(核)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叫“胡餅”。唐代,民間已有從事生產的餅師,京城長安也開始出現糕餅鋪。據傳,有一年中秋明月之夜,唐明皇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唐明皇嫌“胡餅”的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心潮澎湃,脫口而出:“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就逐漸流傳開來。
北宋皇家中秋節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月團”。宋代詩人蘇東坡詩:“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酥是酥油,飴即飴糖),說明當時的月餅制作已經比較考究,味道甜脆,香美可口。元代,民族矛盾空前激化。民間傳說,元末朝廷為鞏固統治地位,不準民間私藏鐵器,規定十家合用一把菜刀,高郵人張士誠暗中串聯,在月餅裏夾著小字條,約定起義時間:“八月十五殺元兵,家家戶戶齊動手。”派人四面秘密傳遞,以此蒙蔽了搜查的元軍,起義得以成功,後來終於把元朝推翻。
小小月餅也記錄了古代人民反抗民族壓迫鬥爭的光輝歷程。明清時代,中秋吃月餅在民間廣為流傳。清朝詩人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可見,此時的月餅和現在已頗為相近了。月餅花樣翻新,品種增多,質量有很大提高。民國時期,廣式月餅最為有名。1927年出版的《民俗》周刊第32期載,中秋展出月餅80余種,多為廣式。極為名貴的有唐皇燕月、七星伴月、西施酥月。
月餅發展到今天,品種更加繁多,風味因地各異。已告別中秋節日食品單一的功能,逐漸演變成四季皆可食用的美昧糕點。其中,京式、蘇式、廣式、寧式、潮式等月餅廣為各地的人們所喜愛。近年來,媒體不斷有披露,一些月餅生產廠家,專門制作了一批造型別致的“超級月餅”、“天價月餅”,包裝極為精致,標價幾千元、上萬元不等。這哪是在品嘗月餅,而是在吃“派頭”,月餅本身所固有的文化含義被歪曲、異化,變成一種畸形的消費形式,很不正常。
自古人們把月餅當做吉祥、團圓的象征。每逢中秋,皓月當空,合家團聚,品餅賞月,盡享天倫之樂。
月餅又稱胡餅、宮餅、小餅、月團、團圓餅,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流傳下來就形成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月餅傳說起源於唐初。唐高祖李淵與群臣歡度中秋節時,興高采烈地手持吐番商人所獻的裝飾華美的圓餅,指著天上明亮的圓月,高聲笑道:“應將圓餅邀蟾賒 。”隨即把圓餅分給群臣,同慶歡樂。
唐代稱月餅為圓餅,南宋周密《武林舊事》與吳自牧《夢粱錄》中曾出現過月餅的記載。當時/、月十五吃月餅極為普遍,有高超的制作月餅的技術。清代月餅的品種、質量都有新的發展,餡好、味鮮、形美,餅面上印有“嫦娥奔月”、“三潭印月”以及福、祿、壽、喜圖案。現在全國各地因地區不同和用料、調味、形狀的差別,形成不同風格的品種。主要品種有京式、蘇式、廣式、潮式、滇式多種。其餡更是種類繁多,甜、鹹、葷、素各有特點,色香味俱佳。
中秋節的發展演變
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祭月,歷史久遠,是古代我國一些地方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二十四節氣的“秋分”,是古老的“祭月節”。先秦時期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獻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
中秋節是秋季時令習俗的綜合,其所包含的節俗因素,大都有著古老的淵源。在古代農耕社會,古人認為月亮的運行同農業生產和季節變化有很大關系,因此祭月就成了一項重要祭祀活動。中秋節在我國北方地區流行是在唐代之後。在唐代時,將中秋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遊月宮等神話故事結合起,使之充滿浪漫色彩,玩月之風方才大興。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
北宋時期,中秋節已經成為普遍的民俗節日,並正式定陰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文學作品中出現了“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內延居民,深夜逢聞笙芋之聲,宛如雲外。連宵婚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
到了明清時,中秋已成為中國民間的主要節日之一。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濃厚,功利性的拜祭、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明清兩朝的賞月活動,“其祭果餅必圓”,各家都要設“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陸啟泓《北京歲華記》載:“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陳瓜果於庭,餅面繪月宮蟾免;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
中秋節自古就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時,雲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發展至今,吃月餅已經是我國南北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幹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節故事傳說
●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神話源自古人對星辰的崇拜,嫦娥奔月故事最早出現在《歸藏》。後來民間把故事進一步發揮,衍化成多個故事版本。嫦娥登上了月宮,據西漢《淮南子》中說,是因為她偷吃了她丈夫羿從西王母那裏要來的不死藥,就飛進月宮,變成了搗藥的蟾蜍。
●吳剛折桂
吳剛登上月宮折桂,據唐代小說《酉陽雜俎》中說,是因為西何人吳剛修仙犯了錯誤,才罰他去砍伐月中的桂樹。這桂樹隨砍隨長,永遠也砍不斷。
●玉兔搗藥
兔子登上月宮搗藥,最早見於屈原的《天問》“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意思是說,顧、菟在月亮的肚子裏,對月亮有什麼好處呢?那兔子又是如何登上月宮的呢?顧就是蟾蜍,菟就是白兔。晉代傅玄的《擬天問》也說:“月中何有,白兔搗藥。”據聞一多先生考證,這“白兔搗藥”是由“蟾蜍搗藥”變來的。
世界各地的中秋節習俗
中秋節也成為亞洲和世界其他一些國家的傳統節日。雖然同為中秋,但各國習俗不同。
韓國
韓國中秋習俗是玩傳統蹺蹺板遊戲、欣賞羌羌水舞、品嘗韓國的“月餅”——松糕,還有頭號中秋食品——芋頭湯。作為一年中三大節日之一的中秋節,在韓語中稱“秋夕”。中秋節當天,韓國人都喜歡穿著傳統的服飾出遊。中秋節,韓國人有返鄉與父母團聚的習慣。
新加坡
新加坡是一個華人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國家,對於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向來十分重視。對新加坡的華人來說,中秋佳節是聯絡感情、表示謝意的天賜良機。親朋好友、商業夥伴之間相互饋贈月餅,借此表示問候與祝願。
越南
越南人農歷八月十五也過中秋節,同樣也吃月餅也賞月。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正好是稻子成熟收割的時候,這時候各家各戶都要拜祭土地神。
日本
在日本,中秋節被稱為“十五夜”或“中秋名月”。日本人在這一天同樣有賞月的習俗,在日語裏稱為“月見”。日本的賞月習俗來源於中國,在1000多年前傳到日本後,當地開始出現邊賞月邊舉行宴會的風俗習慣,被稱為“觀月宴”。雖然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廢除了農歷,改用陽歷,但是現在日本各地仍保留著中秋賞月的習俗。
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的華人在中秋節時必定要做的三件事情是賞月、吃月餅、提燈籠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