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傳統村落⑱ | 陰那山五指峰下的客家文化瑰寶——廣東梅縣橋溪村
橋溪村
位於廣東省梅縣陰那山五指峰西麓
村落四面環山
古樹婆娑、溪流清澈
村落風貌、歷史建築
及街巷空間格局保存完整
獨特的客家古民居建築依山傍水、錯落有致
橋溪村航拍視頻
橋溪村的村落格局
明萬歷年間,來自福建寧化石壁村的朱陳兩姓客家人,輾轉搬遷,先後來到橋溪村蔔築營居,世代聯姻,繁衍生息。先民對村落選址極為講究,村落四面環山,處於山的陽坡,避風向陽,道路隨形就勢、曲折婉轉。村落的平地都讓給了稻谷和菜地,聰明的先民因勢利導,背山面水,順著山勢建造了不同形制的房屋,或依山就勢,或築臺傍水。
橋溪村自然環境
朱氏後人是早年越洋華僑大潮中的一分子,衣錦還鄉後建造新屋光宗耀祖,形成了富麗、大氣的客家民居建築群落。這些精美的客家建築沿著村內溪水分布,整體呈狹長帶狀。建築選址頗為講究,仕德堂、善慶樓、寶慶居、繼善樓、逸廬、衍慶樓和祖德居等8棟較為高大的建築選址在村落北側山峰之間的凹處,山體向溪邊延伸,使得這一內凹空間具有良好的防風特性;包括寶善樓在內的其他建築,則處於村落南側的山體內凹且地勢相對平緩的地方,適宜生活居住。
繼善樓
寶善樓
村落中的善慶樓是客家古民居的代表,設計巧妙,不論是在平面布局,還是立面構架上,都與建於明代的仕德堂有機結合,融為一體,堪稱天衣無縫。
善慶樓
村落中這些客家古民居建築的營造十分考究,大量實木槅扇代替土墻,地面、墻裙做花紋圖案,堂屋之間的連廊改為小天井,方便通風采光,舒緩了建築冷峻、嚴肅的氣氛。有些建築在掩雨過道前側或後側設琉璃空花影壁,營造出橫天井的層次深度,使得原本簡陋的橫屋成了寧靜舒適的生活場所。
這些客家建築也是寄托客家文化習俗的重要載體。橋溪村有添丁上燈的習俗,每年元宵,前一年添了男丁的人家要在祠堂橫梁掛上一盞紙燈,以示吉祥。
作為客家人的聚居地, 橋溪村還延續著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客家山歌,它是村民經過歷代口頭創作、口頭傳頌、即興而唱形成的,是一種口頭文學,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濃郁的生活氣息。
掃一掃,手機漫遊橋溪村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