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姓的來源,姓杜的名人
杜姓的來源,姓杜的名人
杜姓源於祁姓,出自帝堯裔孫劉累之後裔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以下是由應屆畢業生網PQ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出來的杜姓的來源,姓杜的名人,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杜
一、姓氏源流
杜姓的得姓歷史,從史籍文獻中看是非常光彩照人的。
據傳,黃帝的第二十五子之一有個叫祁的,堯姓伊祁,杜氏出自祁姓,是帝堯的後代。遠古的時候,人們以封地之名稱堯為陶唐氏。陶唐氏的後裔曾建國於劉。當時夏後氏的六世孫孔甲為夏王,他好方鬼神。傳說天降雌、雄二龍,孔甲不會養,陶唐氏的裔孫劉累就向豢龍氏學擾龍。豢龍氏畜龍以事帝舜,因而被賜姓。而劉累因為學擾龍而事孔甲,也被賜姓為禦龍氏。到西周時,劉累的後代建唐國,人稱唐杜氏。後周成王把唐國滅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國國君遷到杜,稱為杜伯。周宣王時,杜國又被滅,作為周大夫的杜伯也無罪而被殺害。杜伯的子孫大多投奔其他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為姓氏了。
還有學者認為,杜氏子孫是上古杜康之後。相傳杜康是上古黃帝時期的人,善於造酒。如果杜康是杜姓始祖,那麼這個姓至少也有四五千的歷史了。
另外,後魏時代北人獨孤渾氏有的也改為杜氏。
二、遷徙分布
先秦時期,杜氏播遷繁衍於今山西、山東、湖北、句容,江蘇淮安,河北臨漳、正定,山東濰坊、章丘等地,也都有杜氏的聚居點。
杜氏在宋元期間有族人徙居福建、廣東,清代有遷至臺灣的,有的又進而遠徙海外。而堯祖居江蘇金湖.
三、郡望堂號
【堂號】杜氏的堂號主要有"詩聖堂"或"少陵堂"。由來是唐代大詩人杜甫自號"少陵野老",而歷史上稱他為"詩中之聖"。另外還有"京兆堂"、“寶田堂”,"寶蓮堂"等。
【郡望】杜姓郡望主要有京兆郡、襄陽郡、濮陽郡等。其中,京兆郡最為著名。
京兆郡是漢太初元年改右內史設置的,執掌相當於郡太守,是三輔之一。相當於今天的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的地方。三國魏時改稱京兆郡。
襄陽郡分南郡、南陽兩郡,相當於今天的湖北襄陽、南漳、宜城、遠安、當陽等地。濮陽郡相當於今天的河南渭縣、濮陽、範縣,山東郭城等地。西晉末年改為郡。
四、歷史名人
杜姓出自帝王,輝煌千古,一直是受人矚目的大家族。杜氏在歷史上的表現,歷來十分出色,出將入侯,不僅出了很多以功武略揚名青史的傑出人物,在學術和文學方面也是人才濟濟,為中國的傳統文化立下功勞。東漢有兩位著名的杜氏大臣,杜林和杜密。杜林在光武帝時曾官至大司空。他更大的成就是在學術方面。他博學多聞,被譽為通儒,後世推崇他為"小學之宗"。杜密,先後事恒帝和靈帝,都是位及人臣。"噤若寒蟬"這個成語就是他創造的。到了唐朝,杜氏的表現尤為出色。大詩人杜甫,人稱詩聖,可謂家喻戶曉。為了和杜牧相區別,人稱"老杜"。杜牧,唐代又一個著名文學家。由於他為時稍稍晚於杜甫,所以被稱之"小杜"。但他在文學上的造詣比起老杜並不遜色。他的文字優美,寓意警拔。被譽為中國文壇的不朽之作的《阿房宮賦》正是出自杜牧之手。杜牧的兒子杜茍鶴,在唐代末葉也是詩名滿天下。他的"風暖鳥聲碎,日高光鼎重"的佳句,多少年來,傳誦不絕。
蠹春秋鄭國同姓貴族的後代...
堵一、尋根溯祖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鄭國。春秋時期鄭國有大夫泄寇,是執政大臣之一,與叔詹、師叔被稱為 三良 。因他被封於堵邑(今河南方城一帶),所以又稱為泄伯、泄堵寇、堵叔。他的後代子孫就以堵為姓,稱堵姓。
蠹春秋鄭國同姓貴族的後代...
都春秋公都氏後裔;公孫閼(子都)後裔。可見南北朝何承天《姓苑》。
督宋大夫華父督之後,以祖字為氏。漢有督瓚,三國蜀有督隆。
竇一、姓氏來源 上古夏帝太康在位時,荒廢政事,不理民情,沈湎於遊樂田獵,遠去洛水的南面打獵,他的五個弟弟和後絡也跟隨去。這時,有窮國的君主羿由於人們不能忍受太康這種所作所為,就在黃河北岸抵禦太康回國。
豆盧姓的來源,姓豆盧的名人...
豆豆姓出自熊姓,春秋時楚國公族後裔,至漢朝有豆如意,其子孫 遂為豆氏。
姓氏源流
一、以國名為姓起源。杜本是一種樹木的名,是神農氏中一支氏族的神樹。這支氏族崇拜杜梨樹為氏族的原始圖騰,建立國家後稱杜城,最終形成國和姓這是杜姓最早的起源。
二、以先祖名為姓起源。春秋時期,楚國有君主名叫熊艱,號稱杜敖。其後人以“杜”為姓。
三、以官職為姓起源。杜蒯是春秋時期晉、秦、衛諸國掌管膳食和祭祀犧牲的官吏,是官職稱謂,在杜蒯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杜”氏。
四、出自杜康。杜姓第一人是釀酒鼻祖杜康。杜康的出生年代,一種說法是在5000年前的黃帝時期 ,另一種說法認為他就是夏朝第六代國王少康。杜康的故鄉在今河南省汝陽縣杜康村。明萬歷年間修撰的《直隸汝州全誌·伊陽古跡》等書中,有“ 杜康造酒於伊陽杜水”的記載。今汝陽縣以前稱伊陽縣,清代以前屬直隸汝州管轄, 所以說杜康是今汝陽縣人,河南被視為杜姓的發祥地。
五、出自姜姓,為神農氏的後代。相傳在商朝時已經有杜國,是神農氏的後裔後土的子孫。古杜國在今陜西西安東北部。商末周國興起,杜人歸順於周。史書上沒有留下姜姓杜氏後裔的消息,可能完全融入了祁姓杜氏之中。
六、源出祁姓,為帝堯的子孫。4000多年前的帝堯初居山東定陶,後遷河北唐縣,故號陶唐氏,祁姓。其實陶唐氏是當時活躍在華北地區的一支部落,由於帝堯的豐功偉績,才使陶唐氏記載於後人的史書之中。舜封堯子丹朱為唐侯,到夏王孔甲時,丹朱後裔劉累為夏王馴養龍有功而封於劉聚,即劉國。商朝後期封劉累的後裔為豕韋國君,西周初期改為唐公,以奉堯祀。周成王滅唐,遷唐公於杜,遂稱唐杜氏。至周宣王時杜伯無罪被殺,杜國子孫一部分出逃,留居杜城者為杜氏。春秋初,杜國為秦寧公所滅。祁姓杜氏的歷史至少有3000 年。
七、自外姓和外族的改姓。融入杜姓的外族主要有:秦漢之際板循蠻首領杜濩,杜姓是巴族人中的大姓;南北朝北魏鮮卑族獨孤渾氏族改為杜姓;北宋金國女真族徒單氏族改為杜姓;清朝滿洲八旗都善氏、圖克坦氏等氏族均集體改為杜姓,其後族人多數同化為東北杜姓漢族,與今東北多杜姓與滿族的改姓有直接關系。
遷徙分布
春秋戰國時期,已有杜姓人在魯、晉等國為官。魯國叔孫氏的家臣杜泄的事跡見於《春秋》,其子孫世系記 錄也頗為詳備,因此他被尊奉為杜姓的直接祖先。叔孫、孟孫、季孫三家分魯時,杜泄避難,舉家遷於郢(今湖北省荊州市),被楚王任為朝官,其子杜綽為楚國大夫。
西漢時期,京兆的杜姓人就已移入四川地區,並逐漸形成杜姓家族。之後,因做官或經商等原因,又有杜姓人徙入又互相遷徙。西漢末年茂陵的杜鄴,出任涼州(今甘肅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刺史,轄地相當於今甘肅寧夏、青海湟水流域,陜西定邊、吳旗、鳳縣、略陽和內蒙古額濟納旗帶。在他任職的十多年間,便有杜姓人陸續徙入涼州地區。其子杜林在東漢初避難河西(今甘肅武威)時,長安附近的同族人又有徙入者。劄子杜周,任禦史大夫,於漢武帝時以豪門望族被朝廷強迫遷徙茂陵(今陜西省興平東北),於是形成杜姓歷史上最大的一個望郡——京兆郡。京兆杜姓,源自漢建平侯杜延年之二十世孫杜文、杜瑤。其後的幾百年間杜姓形成許多分支地望:襄陽杜姓,出自當陽侯杜預少子、晉弘農太守杜尹;洹水(今河南省安陽一帶)杜姓,源於戴侯少子杜寬;濮陽杜姓,源自杜赫之子杜威,世居濮陽,裔孫杜謨,後魏時任濮陽太守,因家焉。
魏晉南北朝時,中原局勢動蕩,狼煙四起,杜姓為躲避戰亂大舉南遷,其先後於湖北之襄陽、襄樊,四川綿竹、成都及浙江錢塘,繁衍成為大族。西晉末年,杜耽帶家人和同祖鄰人西遷河西(今甘肅河西走廊地區)去投靠晉涼州官員張寔。建興元年(317),前涼帝張寔拜杜耽為朝臣,其子也為官。杜耽家族成為前涼的要族後,杜陵的近族杜姓又有人徙入。氐人政權前秦帝苻堅建元十二年(376),派軍西滅前涼,杜耽孫杜祖舉家遷回杜陵。其同祖的一些杜姓人,因已在前涼成家立業,故仍留居在那裏,以後成為涼州地區杜姓人的祖先。之後,杜姓人又由此地向四周遷徙,形成西方的杜姓人家,他們仍是杜延年的裔支。京兆杜延年的後裔,在南北朝時期遷入江蘇,後來有一支遷入昆山(今江蘇昆山縣),形成杜姓人家。而東南亞諸國的杜姓人,多是由雲南、廣西等地遷入,以越南北部的杜姓人最早。東晉建立後,晉元帝任命杜預後裔杜元為寧浦(今廣西橫縣南)太守。杜元攜家屬赴任,親近的本族人有的也跟隨前往。之後,杜元又調任交趾郡 (今越南河內市西北)太守,家人隨遷。杜元去世後,其子杜瑗被晉帝任命為交趾郡太守。晉安帝即位後,調杜瑗任日南郡(今越南廣治河與甘露河匯流處)太守。不久,他又任九德郡(今越南榮市)太守。內地的杜姓人陸續遷入這些地區。
隋唐時期,國都長安附近的杜姓宗族達到鼎盛階段,而杜曲則成為杜姓達官貴人的聚居地。主要的顯貴家族有唐代宰相杜如晦、杜淹、杜黃裳、杜佑等家族。幾位杜姓人去交趾或日南等地做官,還有流放於灌州(今越南榮市)的杜姓人。唐朝,杜姓在長江南北都有分布。杜黃裳曾出任朔方(今內蒙古托克托)節度府判官,杜鴻漸曾任朔方節度府官吏,家族人於是遷於此,同族中有的便定居在那裏。唐末,杜讓能任山南節度使,遇戰亂避居越州山陰(今浙江省紹興),讓能裔孫杜仁為避元亂又遷福建同安安仁裏馬鑾鄉,稱為馬鑾杜姓始祖。
宋元明期間,杜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不大,但其人口的流動主要由北向東南移動。 明朝時期,杜姓是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分遷於河南、河北、山東、江蘇、安徽等地。明神宗萬歷年間,福建、廣東等地的杜姓人開始向臺灣謀生。
清康熙六十年(1722),在臺灣苗栗縣墾耕的移民中就有杜姓人。清乾隆六十年(1795),福建的杜瑞莪、杜鸞成等攜家人遷入臺北縣淡水鎮深奧裏墾耕謀生。清嘉慶元年(1796),福建人杜伯瑞又攜家人進入臺灣淡水鎮硬石裏進行墾耕。約至明清時期,越南、柬埔寨的杜姓人已或多或少地分布在東南亞諸國,直至印度。
近代,不少杜姓人從大陸移居臺灣。杜姓人多分布臺灣苗栗、新竹、臺南、彰化、臺中地區。
【杜姓的來源,姓杜的名人】相關文章:
卻姓的來源,姓卻的名人10-17
從姓的來源,姓從的名人10-17
丘姓的來源姓丘的名人10-16
楊姓的來源及姓楊的名人07-20
福姓的來源,姓福的名人10-17
言姓的來源,姓言的名人10-17
佟姓的來源,姓佟的名人10-17
陽姓的來源,姓陽的名人03-24
愛姓的來源,姓愛的名人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