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姓:晉國六卿之一,韓虔為得姓始祖
姓氏源流·韓姓起源001
韓姓:晉國六卿之一,韓虔為得姓始祖
韓姓族人最早活動於春秋時的晉國,後韓國經過幾次遷都,從而得以迅速繁衍。當代,韓姓主要分布在北方的河南、陜西、山西、甘肅、河北、遼寧等省,南方則以江蘇、安徽、浙江、湖北、福建等省為主。
韓姓,晉國六卿之一,為後宋國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韓虔為得姓始祖。
韓虔
【起源】
(1)出自姬姓,以邑為氏或以國為氏,為唐叔虞後裔。曲沃武公滅掉了周成王之弟所建立的韓國,封其小叔叔姬萬於韓,稱為韓武子,武子曾孫韓厥以封邑為氏,稱韓氏。韓厥七世孫建立韓國,公元前230年被秦所滅後,其宗室子孫遂以國為氏,稱韓姓,並大都聚居於穎川郡。
(2)韓氏周代晉國的始祖唐叔虞的後代。唐叔虞是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兒子被稱為晉侯。晉侯的後代畢萬,曾被封在韓原。畢萬的後代就用封邑名“韓”作為姓氏。
(3)以國為姓。韓國為戰國七雄之一,開國君主是春秋時晉國大夫韓武子的後代虔。韓被秦滅後,韓國國君的後代,有的就以國名“韓”為姓。
(4)以少數民族的復姓改為韓姓。後魏鮮卑族有二字姓“大汗”氏,孝文帝改革時,以“汗”與“韓”音相近,改單姓韓。
(5)以人名為姓。傳說,上古時黃帝有子昌意,昌意生子韓流,其後有韓經,堯時為仙人,韓經之後遂為韓姓。
韓氏宗譜
【郡望】
(1) 穎川郡:秦王政時置郡,治所在陽翟。
(2)南陽郡:戰國秦昭王三十五年置郡,治所在今河南南陽市。
(3)昌黎郡:後魏永興中時置郡,以昌黎(今遼寧省遼東義縣)為中心,在遼河以西。
【堂號】
(1)泣杖堂:漢朝時候,韓伯愈最孝。一次他犯了過,母親用拐杖打他,他的眼淚像下雨一樣掉下來。母親很奇怪地問:“我過去打你,你都是歡歡喜喜地接受,今天為什麼掉淚呢?”伯愈哇地一聲哭了出來,對母親說:“娘呀!過去您打得疼,我知道母親健康有力,所以喜歡;今天杖落在我身上,我一點兒感不到疼了,我知道母親體力衰弱了,所以難過得掉淚。”
(2)昌黎堂:唐朝大文學家韓愈,河北昌黎人。他一生從事古文運動,反對駢體文的華而不實,主張恢復秦、漢時的散文體。歷史上稱他“文起八代之衰”。
(3)晝錦堂:宋代三朝宰相韓琦回鄉任相州知州時,在州署後院修建的一座堂舍,名“晝錦堂”,其後裔以“晝錦堂”為堂號。
韓氏宗祠
【遷徙分布】
秦滅韓,“盡其地為穎川郡”,並以韓國舊都陽翟為治所,此後,“穎川”便成為韓氏發展繁衍中心。秦漢時期,韓氏遷居於今江蘇、浙江、四川、山東、甘肅、河北、北京及北部一些地方。
其中,韓襄王子孫韓王信於西漢初逃到匈奴,其子頹當、孫嬰於漢文帝時歸漢。西漢末年,頹當的玄孫韓騫,避王莽之亂,徙居南陽堵縣。唐憲宗時,河南河陽人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是為韓氏入廣東最早者。唐朝末年,河南固始韓氏隨王潮、王審之入閩,在福建安家落戶。清代康熙年間,大陸韓氏已有遷入臺灣者。此後,有的向海外發展,移居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及歐美一些國家。
韓姓分布
【歷史名人】
韓虔:(?-前400年),戰國時韓國國君,晉卿韓武子之子。
韓非子:(約前280-前233年),戰國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韓王(戰國末期韓國君主)之子,荀子的學生。
韓信:(約前231-前196年),漢族,淮陰(原江蘇省淮陰縣,今淮陰區)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與蕭何、張良並列為漢初三傑。
韓滉:(723-787年),字太衝,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唐朝中期畫家、宰相,太子少師韓休之子。
韓滉工書法,草書得張旭筆法。擅繪人物及農村風俗景物,摹寫牛、羊、驢等動物尤佳。所作《五牛圖》,元趙孟頫贊為“神氣磊落,希世名筆”。
韓愈:(768-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漢族,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
韓愈
韓令坤:(923-968年),北宋初年著名將領。
韓世忠:(1090-1151年),字良臣,晚年自號清涼居士。南宋名將、詞人,與嶽飛、張俊、劉光世合稱“中興四將”。
韓復榘:(1891-1938年),字向方,中華民國軍事將領,馮玉祥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是率軍第一個打到北京城下的北伐將領。時人稱其為“飛將軍”。
韓俊卿:(1916-1966年)河北梆子著名旦角演員,工青衣、花旦。籍貫不詳。5歲被賣到河北雄縣韓月夫(一說是韓月恒)家學藝,12歲登臺,成為青衣、花旦、武生、刀馬旦、彩旦兼演的二路角色。
(據《中華姓氏起源通史》改寫 劉改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