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鬥九星的傳說
今天我們來聊聊北鬥九星,什麼?是不是搞錯了,我只記得北鬥七星呀,沒有搞錯,就是北鬥九星!
“北鬥九星”這個概念其實很早就存在,只是我們很多人不知道,我們只記得北鬥七星。
原因是因為上古位置、形狀與現在不同,後由於歲差或觀察地等原因,導致有兩星觀察不到,所以我們無緣相見,其實它們並沒有消失,只是暗淡到我們肉眼幾乎看不見。
要了解九星,先了解七星。北鬥七星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北鬥七星在我國的星象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通過觀察它的變化來確定季節、方位以及祭祀等和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東西,可以說對中華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如果你還不會看北鬥七星,小北發張圖教你辨認一下:
大家看出來了嗎?
北鬥七星從鬥身上端開始,到鬥柄的末尾,按順序依次命名為α、β、γ、δ、ε、ζ、η,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分別把它們稱作: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
看到沒有?從"天璇"通過"天樞"向外延伸一條直線,大約延長5倍多些,就可見到一顆和北鬥七星差不多亮的星星,這就是北極星。北極星並不屬於北鬥七星,而是北鬥七星的鬥口正對的一顆比較明亮的星。
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星鬥崇拜和星占之說,先民崇敬天象,並以天象變化預測人事吉兇,尤其是南北鬥主人生死,影響頗巨。其深層原因即在於古代社會,先民將北鬥和極星作為一個整體來認識,稱為"鬥極"。
古人發現,北鬥七星總是繞著北極星(鬥極)旋轉,每轉到一個方位,就對應著人間的一個季節,鬥極處於星空旋轉的中心,群星繞其旋轉,好象天空的主宰,而先民以北鬥鬥杓周旋四指來厘定節候,北鬥又成為天地秩序的制定者,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似乎都是隨北鬥指向而來臨,北鬥成為天地萬物化生的中心。如圖:
如果把第一幅圖與這幅圖的北鬥七星拿來對應,大家可以看出當時所處的季節了吧?
沒錯,正在由秋轉冬,這就是星象的威力。
而中間那顆永遠“不動”的北極星,也是古人所謂的“紫微星”,紫微星下凡,必將有貴人降世,改朝換代;而紫微星星光暗淡,則將有皇帝駕崩,天下大亂。
實際上,紫微星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每隔幾千年,它都會移位,被另一顆更居中的亮星取代,我們現在的“紫微星”,已經變成小北鬥裏面的勾陳一、α星了。
說了這麼多,最後才是重點,北鬥九星中還有兩顆星在哪裏?
在中國古人最早觀測到的北鬥星中,除了現在的7顆,還有2顆,分別分布在鬥柄的兩側,一顆為左輔,一顆為右弼,如圖:
左輔又稱“洞明”,天尊玉帝之星;右弼稱“隱元”,太常真星,兩顆星都主大富大貴,大吉大利。因為它們特別暗淡,所以凡是能看見這兩顆星者,皆是上上之相,命理奇佳。
後來,這兩顆星越來越暗淡,幾乎看不見了,所以北鬥九星就成了北鬥七星。
但在先秦的文獻中,仍保留有北鬥九星的說法。北鬥九星在民間信仰中又稱"九皇",九皇信仰的影響很大,這種崇拜在民間逐漸演變為禮鬥之俗。古時全國許多地方,如廣東、雲南、四川、河北、江蘇、浙江等省,均於九月一至九日連續九天盛行禮鬥之俗,謂之九皇會。
北鬥九星,由北鬥七星和左輔、右弼構成。分別為“貪狼天樞、巨門天璇、祿存天璣、文曲天權、廉貞玉衡、武曲開陽、搖光破軍與洞明左輔、隱元右弼”。
北鬥的神格化,是隨著北鬥信仰的發展而演化,其肇始於南北文化融合的漢時期,迄至唐宋,歷經了長達千年的時間。在不同歷史階段,北鬥往往被解釋成不同的神靈。
北鬥第一陽明貪狼太星君---天樞宮
北鬥第二陰精巨門元星君---天璇宮
北鬥第三真人祿存真星君---天璣宮
北鬥第四玄冥文曲紐星君---天權宮
北鬥第五丹元廉貞綱星君---玉衡宮
北鬥第六北極武曲紀星君---開陽宮
北鬥第七天關破軍關星君---搖光宮
北鬥第八洞明外輔星君
北鬥第九隱元內弼星君
以上就是北鬥九星的傳說,也是我們北極境--星象能量共享茶空間名字的來由。你都知道了嗎。我們北極境的一切都與星象能量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