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痛批《易經》是偽科學,楊振寧:它毫無邏輯可言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經過數千年的歷史沈澱,最終為今人留下無數傳世名作,盡管是幾千年前古人所著書籍言論,依然能為今人所用,在此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說起《易經》想必是無人不知,它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總綱領,其內容非常深奧,從古至今能夠真正讀懂《易經》的人少之又少,民間甚至將它與神靈掛鉤。很多人認為學得此書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天下之事無所不曉,甚至還能預測未來的事情,還將其歸納在封建迷信一類。其實事實並非如此,時至今日仍然有很多學者非常推崇《易經》。
英國科學家李約翰博士曾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贊譽《易經》,並稱其為“萬有概念寶庫”。《易經》能夠歷經數千年而不衰,足以證明它的確是有過人之處,否則早已被時代所淘汰。《易經》包括連山、歸藏和周易,其內容涉及哲學、政治、生活、文學、藝術、科學等諸多領域,古人甚至認為《易經》已超乎神學,甚至還能道破天機。由於歸藏易和連山易現有缺失,很多有關內容已經無法證實,至今都是謎。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更加開放,許多傳統思維逐漸被人們所拋棄,比如今人對古人所提出思想的質疑。如今有科學家認為《易經》是偽科學,它其中的內容缺乏科學依據,楊振寧甚至還在2004年文化高峰論壇上公開批評《易經》。他認為此書限制了科學思想的發展,對人類思維的開拓有很大的負面影響。為此,楊振寧還在《自然》雜誌上公開發表看法。
雜誌上提到,《易經》影響了中華文化的思維方式,而這個影響是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萌芽的重要原因,其歸納起來總共有五個要點。首先是中國傳統主張入世而非出世,人們更加註重實際而不關註抽象理論架構;其次是儒家思想對科舉制度的影響;再者《易經》中認為技術並不重要,甚至還說技術為“奇技淫巧”;還有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人們的思維方式,人們沒有形成推演式的思維方法,通俗來說就是毫無邏輯可言;最後便是“天人合一”的觀念,導致人們更加註重思想上更加古板。
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特色是歸納法,而並非推演法。它並不註重過程的次序先後,將萬事萬物的發展變化歸納於一體,對於近代思想啟蒙而言,這已經產生不利影響。楊振寧更加註重科學的思想,他覺得人們必須要完全擺脫“天人合一”的觀念,《易經》中的學說可以運用在生活日常,而不能施加在科學技術的發展上面。時代在進步,科學也在發展前進,若想要走到更遠,爬到更高處,必須要舍棄一些東西。對於楊振寧的公開評價,許多經學家們都紛紛批評他不懂《易經》。
2004年10月,清華大學曾舉辦“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科技發展的影響論壇”,楊振寧再次闡明自己的觀念,他認為應該舍棄傳統文化,而更加註重思想解放,為此還與學者們進行了激烈的爭論。國學大師曾仕強先生曾說:“《易經》不僅僅是五經之首,還是群經之始。它是天地人合一的學問,是宇宙人生所有的奧秘學說,還是後人永遠無法超越的經典。”其實,《易經》是非常科學的,只不過它並沒有事實來證明它的科學性,它包羅萬象,概括萬事萬物。
對於《易經》是否具有科學性,在學術界一直被稱為“李約瑟難題”。楊振寧認為它缺乏科學依據,沒有任何邏輯可言。可是宇宙萬物所包含的不僅僅只有科學,中國歷經數千年的發展,形成的獨特思想體系,無法用科學的言語來比擬,甚至已經超越科學的定義。《易經》中所包含的智慧,不局限於科學理論,它能夠歷經千年而不衰,必定有其道理。對此,大家有何看法?
(文章已授權:淺談廿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