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姓名人堂
1、公孫龍 [春秋戰國] (前320~前250)
公孫龍(約前320~前250),字子秉,戰國末期趙國人,為名家代表人物之一。名家是活躍於戰國中後期,提倡“正名實”學說的流派,即要“正彼此之是非,使名實相符”。名家善於辯論,以進行邏輯分析和探尋思維規律見長,故又稱“辯者”,西漢始稱“名家”。馮友蘭在他的《中國哲學史》中將名家分為“合同異”與“離堅白”兩派,前者的代表人物為惠施,後者的代表人物為公孫龍。公孫龍早年曾遊魏國,與中山公子魏牟論學。《列子……[詳細]
2、公孫瓚 [三國] 武神趙子龍(?~199)
公孫瓚:字伯圭,遼西令支(今遷安、遷西一帶)人,出身貴族。因母地位卑賤,只當了郡中小吏。他貌美,聲音洪亮,機智善辯。涿郡劉太守很賞識,將女兒許配給他。後來跟盧植於緱氏山中讀書,粗通經傳。後又被舉為上等郡吏。劉太守因事犯法,發配日南。當時法律不許部下隨檻車同行。他就化裝成侍卒,帶上劉太守日用品,駕車護送。行前,他跪在祖墳前說:“昔為人子,今為人臣,我應隨劉太守到日南去。日南瘴氣彌漫,我恐怕回不來了,……[詳細]
3、公孫敖 [漢] (?~前96)
公孫敖(?―前96年) ,北地郡義渠縣人,西漢將領。公孫敖初以騎郎身份侍奉漢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與驍騎將軍李廣等各率一萬騎兵,出擊匈奴,損失七千騎兵。本當斬首,後繳納贖金,廢為庶人。元狩二年(前121年),和霍去病從北地郡(在今甘肅環縣)出發,出塞後分兵前進。公孫敖在沙漠中迷路,霍去病孤軍深入,殲滅匈奴三萬余人。太始元年(前96年),公孫敖因其妻涉巫蠱案受到牽連,腰斬而死,全家被滅。援救……[詳細]
4、公孫杵臼 [春秋戰國] 趙氏孤兒案(?~前581)
公孫杵臼,春秋時晉國人,趙盾、趙朔父子的門客。生卒年俱不詳,主要活動在晉景公時期(前599-前581年)。中國古代著名忠義故事《趙氏孤兒》的主角。晉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和程嬰合謀,藏匿趙氏孤兒趙武,自己獻出了生命。後世廣為傳頌,並且編成戲劇,出現在舞臺上,甚至流傳到海外異邦。晉襄公死後,趙盾謀立公子雍,狐射姑則謀立公子樂(都是晉文公之子),並將其從陳國迎回,想與趙盾爭權。趙盾派公孫杵臼等人將……[詳細]
5、公孫述 [漢] (?~36)
公孫述(?~36年),字子陽,兩漢之交時期的地方割據者,扶風茂陵(今陜西興平東北)人。他在西漢哀帝時以父蔭為郎(皇帝侍從),後出任天水郡清水縣(今甘肅清水北)縣長。天水太守認為他非常能幹,讓他兼攝五縣政務,結果“政事修理,奸盜不發”【註:見《後漢書·公孫述傳》】。王莽天鳳年間,他升任導江(即蜀郡)正(即太守),設府衙於臨邛(今四川邛崍),又頗有聲名。到了更始帝劉玄即位,各地豪傑紛紛起事響應。南陽……[詳細]
6、公孫子都 [春秋戰國]
公孫子都,周朝末年,春秋時期鄭國人,原名公孫閼(è)本姓為姬,與周王同宗,字子都,是鄭國的宗族子弟(鄭國貴族)。為鄭國公族大夫,春秋第一美男,武藝高超,相貌英俊,因此深得鄭莊公寵幸。公孫閼後人以王父字為氏,稱為都(dū)姓。《詩經》有雲:“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意思是說,一個女子本來跟某少年有個約會,可是他等啊等等啊等,心上人美少年沒有見到,卻見到了一個愚駑蠢笨的傻瓜。在這首詩……[詳細]
7、齊前廢公公孫無知 [春秋戰國] (?~前685)
公孫無知(?—公元前685年),姜姓,呂氏,名無知,齊前莊公之孫,夷仲年之子,齊僖公的侄子,齊襄公和齊桓公的堂兄弟,春秋時期齊國公族。公元前686年,公孫無知聯合連稱、管至父弒殺齊襄公,自立為君,史稱齊前廢公。起初,公孫無知對大夫雍廩無禮,因此雍廩怨恨他。公元前685年,公孫無知到雍林遊玩,雍廩趁機襲殺公孫無知。公孫無知死後,齊桓公回國即位。公元前686年,公孫無知聯合大臣連稱、管至父發動宮廷政變……[詳細]
8、公孫醜 [春秋戰國]
公孫醜是戰國時期齊國人,孟子的弟子,曾與萬章等著《孟子》一書。公孫醜在《孟子》一書中記其言頗多,有公孫醜上下兩章,6000多字。《孟子·公孫醜章句·上》註:“公孫醜,孟子(軻)弟子,齊人也。孟子未嘗得政,醜設詞以問之。”著名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即公孫醜與孟子的對話,記錄於《公孫醜章句·下》。這些名言至今沿用,可見公孫醜是很有學問的人。補充:公孫醜和他的老師……[詳細]
9、公孫武達 [唐]
公孫武達(生卒年不詳)唐初將領。京兆櫟陽(今陜西西安臨潼櫟陽鎮)人。隋末從軍,素以豪俠聞明。李淵父子兵進渭北,他前往長樂宮(在今陜西大荔縣)投奔李世民,遂為秦王李世民部將。武德初年,隨從李世民多次征戰立功,為秦王府右三軍驃騎,封清水縣公。李世民繼皇帝位,為檢校右監門將軍。貞觀初年,出任肅州刺史。突厥數千騎兵騷擾,他率精兵兩千與張掖河大敗突厥,唐太宗璽羽褒獎,遷為左監門將軍。後奉太宗命令率軍進擊靈州……[詳細]
10、公孫淵 [三國] 三國時遼東地方割據軍閥(?~238)
公孫淵(?—238年),字文懿。遼東襄平(今遼寧遼陽)人。三國時遼東地方割據軍閥。遼東太守公孫度之孫、左將軍公孫康之子。太和二年(228年),奪其叔公孫恭位,被魏明帝拜為揚烈將軍、遼東太守。後遣使南通孫權,孫權立其為燕王,並遣甲士萬人攜珍寶前往遼東,公孫淵害怕魏國討伐,於是斬送吳使首至洛陽,明帝拜其大司馬,封樂浪公。景初元年(237年),在擊敗前來討伐的毌丘儉等後叛魏,自立為燕王,建年號紹漢,並置……[詳細]
11、公孫賀 [漢] 漢武帝時期將領(?~前92)
公孫賀(?―前92年),字子叔,北地郡義渠(今甘肅寧縣)人,漢武帝時期將領。漢景帝前元七年(前150年),膠東王劉徹立為太子,選為太子舍人。後元三年(前141年),漢武帝即位,遷太仆。元光元年(前134年)至元鼎六年(前111年),先後以太仆之職出任輕車將軍、騎將軍、左將軍七次出擊匈奴,憑軍功封為南奅侯,亦因酎金失侯。太初二年(前103年),代石慶為丞相之職,封葛繹侯。征和二年(公元前92年),因……[詳細]
12、公孫敬聲 [漢] (?~前92)
公孫敬聲,漢武帝時人,為丞相公孫賀之子,母為皇後衛子夫之姊衛君孺。先任侍中,後升任九卿之一的太仆。死於征和二年巫蠱冤案。公孫賀的兒子公孫敬聲,在太初二年由侍中直升為九卿的太仆,父子同居公卿之位。公孫敬聲仗恃自己是衛皇後姐姐的兒子,驕縱奢侈不守法令,武帝征和年間,擅自挪用北軍的錢一千九百萬,事情發現後,被逮入監獄。這時皇上下詔搜捕陽陵縣人朱安世還沒捕獲,皇上急於將其逮捕歸案,公孫賀自己請求追捕朱安世……[詳細]
13、公孫度 [漢] (150~204)
公孫度(150-204年),字升濟,遼東襄平(今遼寧遼陽)人。有二子,公孫康、公孫恭。少隨父遷居玄菟郡。初為玄菟小吏,繼升尚書郎、冀州刺史,後被免官。中平六年(189年),經同鄉徐榮推薦,被董卓任命為遼東太守。公孫度到任後,厲行嚴刑峻法,打擊豪強勢力,使令行政通。初平元年(190年),中原地區董卓亂起,各地軍閥無暇東顧。公孫度趁機自立為遼東侯、平州牧。公孫度權威樹立起來之後,為穩定地方,向東、西討……[詳細]
14、公孫康 [三國] 東漢末年遼東地區割據軍閥
公孫康(生卒年不詳),遼東襄平(今遼寧遼陽)人。東漢末年遼東地區割據軍閥,遼東太守公孫度長子(一作庶子 )、車騎將軍公孫恭之兄。公孫康在其父死後繼任遼東太守。建安十二年(207年),擒斬圖謀不軌的袁尚、袁熙兄弟,將其首級獻予曹操,被拜為左將軍,封襄平侯。建安十四年(209年),公孫康大破高句麗,陷其國都,並討伐韓濊,設置帶方郡。死後因二子年幼,由公孫恭繼任。曹丕稱帝後,被追贈為大司馬。人物生平承……[詳細]
15、公孫賈 [春秋戰國] 大秦帝國之裂變
公孫賈,戰國時期秦國人,太子駟(秦惠文王)的老師。秦孝公用商鞅變法時因縱太子犯法而被施以黥刑。公孫賈 戰國秦孝公時人。太子駟(秦惠王)之師。秦孝公用商鞅變法,他因縱太子犯法而被施以黥刑。見《史記·商君列傳》。黥刑:又叫墨刑,就是在犯罪人的臉上刺字,然後塗上墨炭,表示犯罪的標誌,以後再也擦洗不掉。……[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