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李氏、趙氏、嵬名氏,探尋西夏王族三易姓氏背後的奧秘
西夏是歷史上由黨項人在中國西北地區建立的一個民族政權 , 從1038年元昊稱帝開始 , 直至1227年末帝睍[xiàn]投降蒙古結束 , 歷時長達189年 。西夏前期與宋、遼並立 , 後期與宋、金並立 , 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與宋朝皇族趙氏、遼國耶律氏和金國完顏氏以一姓貫穿始終所不同 , 西夏王族拓跋部落的姓氏歷經三次變遷 , 最初改為李氏 , 後來是趙氏 , 最後易姓嵬名氏 。
文章圖片
文章圖片
西夏建國(雕像)
以西夏開國皇帝元昊為例 , 最廣為人知是李元昊之名 , 可除此之外 , 他的別稱還有趙元昊、拓跋元昊、嵬名曩霄[nǎng xiāo]、嵬名兀卒和嵬名元昊 , 西夏歷代帝王大都具有多個別稱 。縱觀中國古代史 , 類似於西夏王族具有多個姓氏的政權可謂是鳳毛麟角 。這究竟是黨項人反復無常的性格使然 , 還是其中蘊含著更深層次的原因呢?西夏王族三易姓氏的歷程
據《舊唐書》記載 , 黨項人是古代北方的一支少數民族 , 屬古羌人的一個分支 , 也被稱為“黨項羌” 。黨項人的祖先世代生活於青藏高原東南部的河曲之地 , 古稱析支之地 。黨項人以姓氏結成部落 , 逐水草而居 , 過著遊牧生活 。其中勢力較大的八個部落統稱黨項八部 , 尤以拓跋部實力最為強大 。
文章圖片
文章圖片
黨項遷徙(雕像)
拓跋部是北魏皇族拓跋氏的後裔 , 北魏滅亡後 , 一些皇族後裔融入黨項族 , 形成黨項八部中實力最強的拓跋部落 。618年 , 隨著唐朝的建立 , 吐蕃王朝也盛極一時 , 開始向東、向北擴張勢力 , 頻繁侵入黨項人世代居住的析支之地 , 燒殺搶掠 , 無惡不作 。其種每姓別自為部落 , 一姓之中復分為小部落 , 大者萬余騎 , 小者數千騎 , 不相統一 。有細封氏、費聽氏、往利氏、頗超氏、野辭氏、房當氏、米擒氏、拓拔氏 , 而拓拔最為強族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八》
夾在唐朝和吐蕃之間的黨項人選擇歸附大唐 , 他們認為唐太宗提出“自古皆貴中華 , 賤夷狄 , 朕獨愛之如一”的話不僅合乎心意而且能得到貫徹執行 , 周邊的少數民族部落紛紛歸附大唐 , 獲得了唐朝皇帝的平等相待 , 各族人民共同擁戴唐太宗為“天可汗” 。
此外 , 唐朝的強大實力有目共睹 , 既然黨項人面臨著抱大腿求生存的局面 , 自然要找一條最粗壯和結實的大腿來抱 。638年 , 黨項首領拓跋赤辭請求歸附大唐 , 唐太宗接受請求 , 任命拓跋赤辭為西戎州都督 , 賜皇姓李 , 由此開啟了西夏王族三易姓氏之路 。
文章圖片
文章圖片
步輦圖(繪畫)
歸附唐朝後 , 屢遭吐蕃入侵的黨項首領請求舉族內遷 , 唐朝劃慶州(今甘肅慶陽)及周邊之地來安置他們 。從此 , 黨項人從青藏高原遷徙到黃土高原 , 在唐朝的庇護下開始了嶄新的生活 。拜赤辭為西戎州都督 , 賜姓李氏 , 自此職貢不絕 。其後吐蕃強盛 , 拓拔氏漸為所逼 , 遂請內徙 , 始移其部落於慶州 , 置靜邊等州以處之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881年 , 黃巢率起義軍攻破唐朝都城長安 , 逃到成都的唐僖宗詔令各地藩鎮率兵勤王 , 奪回長安 。黨項首領李思恭率部勤王 , 與黃巢起義軍展開激戰 , 先敗後勝 , 隨河東節度使李克用收復了長安城 , 立下大功 。
平定黃巢起義後 , 唐僖宗封李思恭為夏國公 , 賜姓李 , 任定難軍節度使 , 統轄夏州 (今陜西靖邊縣)、綏州(今陜西綏德縣)、銀州 (今陜西米脂縣)、宥州 (今內蒙古鄂托克前旗城川鎮東南) 四地 , 後來又增加靜州 (今寧夏永寧縣境內) 。分頁標題
鑒於唐朝亡於藩鎮割據 , 宋朝建立後大力推行重文輕武的策略 , 對藩鎮割據勢力更是嚴加防範 。982年 , 黨項首領、定難軍節度使李繼捧因眾心不服 , 率族人到汴京朝覲宋帝 , 放棄世襲割據的五州之地 。
宋太宗一直苦於找不到合適的理由把黨項人占據領土收歸中央管轄 , 李繼捧入覲恰好化解了這道難題 。宋朝封李繼捧為彰德軍節度使 , 賞賜給他諸多財物 。隨後 , 宋太宗下詔要求李繼捧五服之內的黨項貴族全部遷往汴梁居住 。
文章圖片
文章圖片
依宋聯遼(雕像)
李繼捧族弟 , 時年20歲的李繼遷也在五服之內 , 但他不願離開故地 , 遷往汴梁 。他認為“虎不可離於山 , 魚不可脫於淵” , 在他看來 , 以遊牧耕種為生的黨項人不應該離開這片世代居住的良田沃土 。於是 , 他假借乳母病故 , 需要下葬為由 , 把大量兵器裝入棺材 , 帶著家人逃出了防守嚴密的銀州 , 前往三百裏外的地斤澤(今內蒙古伊金霍洛旗西南) , 召集黨項族人 , 豎立起反宋的大旗 。
宋太宗多次派兵征剿 , 但地斤澤位於沙漠腹地之中 , 軍隊的給養很難得到保障 , 結果屢攻不克 。無奈之下 , 宋太宗接受宰相趙普的計策 , 重新任命李繼捧為定難節度使 , 並賜名趙保忠 , 讓他去征剿族弟李繼遷 , 西夏王族由此改姓為趙 , 這是他們第二次易換姓氏 。
991年 , 李繼遷在獲得遼國授封的夏國王後 , 興兵伐宋 , 攻陷銀州、綏州 , 隨後上表歸附 。宋朝在屢屢戰敗的情況下 , 被迫授予李繼遷“銀州觀察使”的封號 , 並賜名趙保吉 。
1032年 , 繼遷之子 , 大夏國王德明病逝 , 長子元昊繼位 。雄心勃勃的元昊繼位不久便下達了一系列令人匪夷所思的政令 , 包括禿發易服、改換姓氏、創造文字等等 。元昊下令 , 拓跋部落改姓嵬名 , 他本人更名曩霄【nǎng xiāo】 , 號兀卒 , 這就是元昊眾多別稱的由來 , 同時也是西夏王族第三次更換姓氏 。三易姓氏背後的秘密
黨項拓跋部本是北魏皇族的後裔 , 可鮮卑拓跋氏創造的北魏早已被歷史掩埋 , 而被大唐皇帝賜予皇姓則屬於無上光榮 。特別是當李思恭平定黃巢起義後獲封定難軍節度使 , 統轄五州之地後 , 黨項人由此贏得了更為廣闊的生存空間 。此後 , 黨項拓跋氏紛紛改姓為李 , 這也是李元昊、李繼遷的名字流傳甚廣的原因之一 。
文章圖片
文章圖片
黃巢起義(油畫)
黨項人對唐朝是發自內心的臣服 , 他們在唐帝國的庇護下度過了將近三百年的和平歲月 。黨項人在距離都城長安不遠的陜北地區繁衍生息 , 長安城就是他們心中的聖地 , 唐太宗就是他們心中的聖主 。因此 , 在黃巢起義軍攻陷長安後 , 黨項人在李思恭的率領下與叛軍展開殊死搏鬥 , 他們用生命回報大唐給予的收容之恩 , 用鮮血捍衛大唐的昔日榮耀 。唐末 , 拓跋思恭鎮夏州 , 統銀、夏、綏、宥、靜五州地 , 討黃巢有功 , 復賜李姓 。《宋史·列傳第二百四十四》
可對於宋朝賜姓的行為 , 黨項人明顯表露出不以為然的態度 。李繼遷在歸附宋朝後不久 , 便再度歸附遼國 , 聯合契丹軍伐宋 。他充分利用宋遼兩國對峙的局面 , 在夾縫中搖擺不定 , 反復無常 , 宋太宗對此頗為惱怒 , 派大軍征剿 , 黨項人便化整為零 , 消失得無影無蹤;關閉邊境貿易 , 在經濟上實施制裁 , 卻使得宋夏邊境的番漢民眾生計無著 , 間接促使他們投入敵軍的陣營 。
黨項人對宋朝從未真心臣服過 , 雖然宋朝先後征服了南唐、南漢、後蜀、北漢等政權 , 但契丹人建立遼國始終威脅著宋朝的邊境安全 , 兩國軍隊在邊境地區形成長期對峙的局面 , 直到1004年宋遼締結““澶淵之盟”後 , 兩國屯兵邊境的對峙局面才逐步得到緩解 。分頁標題
在黨項首領李繼遷看來 , 宋朝不僅沒有給過黨項人絲毫恩惠 , 反而想將唐朝皇帝賜給他們的家園奪走 。這是他們世代生活的故土 , 是他們用鮮血和汗水澆灌起來的家園 , 這片浸透著黨項人血汗的土地 , 決不容許任何人從他們手中奪走 。
雖然宋朝賜予他們的跟唐朝一樣都是皇姓 , 可黨項拓跋氏不僅不以此為榮 , 反以為恥 。在他們看來 , 接受宋朝皇帝賜姓則意味著拓跋氏淪為趙宋皇族的附庸 , 成為對宋朝皇帝頂禮膜拜的家奴 , 這與他們自願臣服和上表歸附的唐朝賜姓有著天壤之別 。因此 , 無論是黨項拓跋氏還是李繼遷本人 , 從來不使用趙姓作為自己的姓氏 , 他們廣泛使用的姓氏還是唐朝皇帝賜封的皇姓李和原本使 。
文章圖片
文章圖片
靈州立業(雕像)
元昊下令改姓則是由於經過祖父李繼遷和父親李德明的苦心經營 , 西夏無論在經濟和軍事上都有了巨大的提升 。1002年 , 李繼遷攻占靈州(今寧夏靈武市) , 改名西平府並遷都於此 。李德明經過十幾年的韜光養晦 , 先將都城遷到背倚賀蘭山 , 面臨黃河天險的懷遠鎮 , 改名興州(今寧夏銀川市);後派兒子元昊統領大軍攻占甘州(今甘肅張掖市)、瓜州(今甘肅酒泉市)、沙州(今甘肅敦煌市) , 控制了整個河西走廊 。既襲封 , 明號令 , 以兵法勒諸部 。始衣白窄衫 , 氈冠紅裏 , 冠頂後垂紅結綬 , 自號嵬名吾祖 。
元昊繼位時只有30歲 , 這位西夏開國皇帝的心中有一個偉大的夢想 , 他要開創屬於黨項人的文明 , 要讓歷史銘記黨項人的榮耀 。當時的黨項人由於長期跟漢人通商貿易 , 用的是漢字 , 穿的是漢服 , 表面上看來跟漢人沒有什麼不同之處 。三易姓氏的代價和回報
從638年 , 拓跋赤辭歸附唐朝 , 獲賜皇姓開始 , 黨項人心甘情願的臣服於大唐帝國 。為了生存和獨立 , 他們放棄故土 , 舉族內遷 , 從青藏高原來到黃土高原 , 從單純的遊牧民族演化為遊牧與農耕並行的民族 。他們在盛世大唐的光芒照耀下 , 過著與世無爭的平靜生活 。
然而 , 黃巢的起義軍打破了這種平靜 , 黨項人付出了生命和鮮血的代價來報答大唐的收容之恩 。他們的付出得到了應有的回報 , 不僅復賜李姓 , 更難得的是獲封定難軍節度使 , 統轄五州之地 , 成為割據一方的藩鎮勢力 。
宋朝建立後 , 黨項人的生活被徹底打亂 , 他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故土 , 貴族遷徙到繁華的汴梁居住 。以李繼遷為代表的黨項貴族為了奪回家園 , 與宋朝展開了長達數十年的鬥爭 。他利用宋遼兩國之間的嫌隙 , 在夾縫中左右搖擺 , 反復無常 , 稱臣復叛 , 叛而稱臣 , 令宋朝皇帝頭疼不已 。
文章圖片
文章圖片
宋夏好水川戰役(雕像)
雖然宋朝皇帝給李繼遷賜姓封名 , 但黨項人根本沒有將此視為榮耀 。據《宋史》記載 , 元昊稱帝後給宋朝上表 , 其中只提到唐朝給祖宗賜姓 , 根本沒提及宋朝給祖父賜姓之事 。臣祖宗本出帝冑 , 當東晉之末運 , 創後魏之初基 。遠祖思恭 , 當唐季率兵拯難 , 受封賜姓 。祖繼遷 , 心知兵要 , 手握幹符 , 大舉義旗 , 悉降諸部 。臨河五郡 , 不旋踵而歸;沿邊七州 , 悉差肩而克 。
李繼遷死後 , 兒子德明繼位 。他采取了韜光養晦、對宋稱臣的外交策略 , 每年都派出大批使臣覲見宋朝皇帝 , 疏遠了與遼國的關系 , 使黨項人獲得了長達30年的發展時間 , 極大的提升了黨項的經濟和軍事實力 , 奠定了西夏立國的強大基礎 。
分頁標題
文章圖片
文章圖片
黨項童子拜觀音局部(繪畫)
德明對宋朝卑躬屈膝的態度 , 連自己的兒子元昊都看不下去 , 數次勸諫父親不要對宋稱臣 。德明告訴兒子 , 黨項人多年用兵 , 需要休養生息 , 且三十年的錦衣玉食都源自宋朝賜予的恩惠 , 不可辜負 。元昊聽後 , 不以為然的說 , 穿皮毛 , 牧牛羊才是最適合黨項人的生活 。英雄在世應當以稱霸天下為目標 , 哪裏會留戀這些錦衣玉食的生活 。(元昊)數諫其父毋臣宋 , 父輒戒之曰:「吾久用兵 , 疲矣 。吾族三十年衣錦綺 , 此宋恩也 , 不可負 。」元昊曰:「衣皮毛 , 事畜牧 , 蕃性所便 。英雄之生 , 當王霸耳 , 何錦綺為?」
在經濟和軍事都取得長足發展的基礎上 , 剛剛繼位的元昊把創造文字的重任交給了學識淵博的心腹重臣野利仁榮 , 又身體力行的帶頭執行禿發易服、易換姓氏的政令 。經過6年時間的準備 , 元昊創造了黨項文字 , 改變了王族姓氏 , 興建了龐大的宮殿 , 黨項人身上再也難以看到漢人留下的印記 。
所有的一切已經準備就緒 , 1038年 , 元昊正式稱帝 , 國號大夏 , 又稱大白高國 , 年號天授禮法延祚 , 定都興慶府(今寧夏銀川市) , 追封祖父繼遷為夏太祖 , 父親德明為夏太宗 。西夏疆域東盡黃河 , 西至玉門 , 南接蕭關 , 北控大漠 , 占地兩萬余裏 , 囊括了今寧夏、甘肅西北部 , 青海東北部、內蒙古西部和陜西北部地區 。因其疆域位於中國西北部地區 , 史稱西夏 。
文章圖片
文章圖片
西夏疆域及周邊形勢圖
元昊稱帝揭開了黨項歷史上嶄新的一頁 , 從此黨項人不再是遼國的附庸 , 不再是對宋稱臣的部族 。夏與遼、宋一樣 , 都是由皇帝統治的國家 , 大夏皇帝跟大遼皇帝、大宋皇帝同等尊貴 , 同樣可以使用天子儀仗、居住於宏偉的宮殿 , 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和規模龐大的後宮 。
從黨項首領拓跋赤辭歸附唐朝的638年開始 , 黨項人花費400年時間 , 付出三易姓氏的代價 , 以及無數黨項人的生命和鮮血 , 終於建立了自己的國家 , 創造了獨具民族特色的西夏文明 , 成為中華文明史上不重要的組成部分 。
參考資料:
《新唐書》
《舊唐書》
《宋史》
《西夏王朝》
【[姓氏]李氏、趙氏、嵬名氏,探尋西夏王族三易姓氏背後的奧秘】《西夏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