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長江邊】武漢:從“碼頭文化”到“文化碼頭”
九省通衢的武漢因橫跨東西的長江和連通南北的漢水而成為自古以來重要的交通樞紐和戰略要地,南來北往的船只和商賈在這裏集散,商品經濟發展迅速。到了明末清初,漢口已成為中部地區集散商貨的著名碼頭。鴉片戰爭前,漢水口北岸有“二十裏長街八碼頭”的稱謂。清人曾用“十裏帆檣依市立,萬家燈火徹霄明”的詩句將之喻為“不夜港”。
早在2000多年前,“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就在漢陽發生,“知音文化”也在上千年的浸潤下被武漢保留下來。生長在大江大湖邊的武漢人,擅長和天南海北的人打交道、做生意,有很強的“江湖氣”。因為碼頭文化的影響,武漢這座城市的“性格”給人感覺很“剛烈”,同時也帶給這座城市敢打敢拼、積極進取的精神,正如隨處可見的城市標語:武漢,每天不一樣。時代在變,“知音文化”的內涵也在變。如今武漢外來人口居多,到2022年,武漢力爭將吸引100萬名大學生在這裏落戶。不同的文化在這裏匯聚碰撞,逐漸形成一種兼容並包、多元開放的文化氣質。
如今,過去有形的碼頭已經不復存在,無形的“文化碼頭”正在形成。長江邊的“知音號”遊輪上,每晚都吸引著慕名而來的中外遊客,沈浸體驗一百年前大漢口碼頭的相聚別離,感受武漢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千古佳話,這裏已經成為外地人來武漢必到景點。
據了解,“知音號”的主劇場是以20世紀初民生公司的江華輪為原型。這艘120米長的遊輪也是一座“漂移的城市博物館”,陳列著1000多件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老物件。
《知音號》是長江首部漂移式多維體驗劇,由著名導演樊躍帶領團隊歷時兩年精心打磨而成。該劇以知音文化為靈魂,以大漢口長江文化為背景,故事取材於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大武漢。小人物和大人物的故事構成大漢口的世態眾生相,親情、友情、愛情濃縮在長江、碼頭和“知音號”這條漂移的船上。自2017年5月公演,該劇場場爆滿、一票難求,已累計演出超過700場,接待綜合遊客約50萬余人次,其中外地遊客超過20萬人次,接待外賓近3萬人次,節假日外地遊客人數甚至超過60%。
作為武漢這座創新之城的城市名片,“知音號”從未停止創新的腳步。“知音號”推出戲劇IP和城市文化IP開發“雙IP”戰略。“知音號”出品的和利汽水已在全國二十多個城市上市;“知音號”藝術發展中心正式掛牌營業;此外,“壹九貳零”“知音婚典”等衍生品牌不斷湧現。
現在,武漢長江兩岸高樓拔地而起,江面貨船如織,大武漢已不再是百年前那般空曠,當年被稱為“不夜港”的碼頭也已被武漢新港取代,漢口江灘這片武漢碼頭文化發源地卻依然寄托著當地人對長江的眷戀。“知音號”上,越來越多的人穿著旗袍、長衫而來,試圖尋找當年的記憶;年輕人在頂層夾板向心愛的人求婚;老人帶著兒孫上船,講述自己乘船逃難的往事……碼頭文化的風雲往事已經不再,屬於“江湖”的武漢人依然習慣將文化寄托於碼頭,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從長江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