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收藏要註意什麼?從造型、釉色、胎質3點幫你分析
唐三彩是如何被發現的?中國歷史上有一座有名的城市,叫洛陽,秦漢以前還稱洛邑,它是周代的帝都也是後來唐的陪都。
1904年,當時的中國在修建一條鐵路,這條鐵路正好穿過洛陽東北部大約50公裏處的一座山,叫芒山。
有一天工人們挖開了一座古墓,古墓裏邊有一些顏色鮮艷的陪葬品,就是釉陶,當時還沒有人能叫出他們的名字,直到1942年著名陶瓷學家趙汝珍在他的著作裏面首次將這種釉陶稱之為後人所熟知的唐三彩。
鞏縣窯是最早燒造唐三彩的窯口。隨著考古事業的發展,這些年來相繼發現了河南鞏縣(今鞏義市)大、小黃冶村窯唐三彩窯址、陜西銅川黃堡鎮窯址、河北內丘的邢窯和四川省邛崍縣尖山子窯,這些都是唐代專門燒制唐三彩的窯址。
唐三彩的特點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分別是造型、釉色、胎質、產地也是影響因素之一,首先是造型。從造型方面來講,它的造型與一般的工藝品的造型不同,與其他時代出土的馬也不同。
造型
唐三彩的造型豐富多彩,一般可以分為生活用具、模型、人物、動物四大類,而其中尤以動物居多,這個可能和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在我國古代馬是人們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戰場上需要馬,農民耕田需要馬,交通運輸也需要馬,所以唐三彩出土的馬比較多。其次就是駱駝也比較多,這可能和當時中外貿易有關,駱駝是長途跋涉的交通工具之一,且絲綢之路沿途需要駱駝作為交通工具。所以說,匠人們把它反映在工藝品上。而人物一般以宮廷侍女比較多,這個反映的就是當時的宮廷生活了。
唐三彩駱駝
馬的造型比較肥碩,這個馬的品種,據說是從當時西域那邊進貢過來的,所以和我們看到的馬的形狀有點不大相同,馬的臀部比較肥,頸部比較寬。唐馬的造型特點,它是以靜為主,但是靜中帶動,你們看到這是一匹靜立的馬。但是通過馬的眼部的刻畫,馬的眼部是刻成三角形的,眼睛是圓睜的,然後馬的耳朵是貼著的,它好像在靜聽或者聽到有什麼動靜一樣,通過這樣的細部刻畫來顯示出來唐馬的內在精神和內在的韻律,也可見匠人們高超的制作工藝了。
唐三彩馬
釉色
唐三彩是唐代低溫彩色鉛釉陶的通稱。它以含銅、鐵、鈷、錳等多種金屬元素的礦物做呈色劑,入鉛做助熔劑,即可以直接施彩釉入窯經800℃左右低溫一次燒成。
也可以先燒素胎,再施彩釉入窯低溫二次燒成。所謂“三彩”即多彩之意,包括黃、綠、白、褐、藍、黑、紫等多種色彩,有的一色單用,有的多色混合使用,而黃、白、綠三色在三彩器中最為常見。
唐三彩蓋罐
制作時先在胎體上施一層白色化妝土,然後有意識地施以各種色釉,或者使用類似“蠟染”的所謂“漏花”技法,做成色彩繽紛的器物。
唐三彩器物形體圓潤、飽滿,與唐代藝術的豐滿、健美、闊碩的特征是一致的。三彩人物和動物的比例適度,形態自然,線條流暢,生動活潑。在人物俑中,武士肌肉發達,怒目圓睜,劍拔弩張;女俑則高髻廣袖,亭亭立玉,悠然嫻雅,十分豐滿。動物以馬和駱駝為多。
唐三彩鳳首壺
胎質
唐三彩胎質白中泛淺紅、淺黃色。胎土細、實,含有礦物雜質。由於大多從墓中出土,歷經千年時間,器物露胎處有風化現象;仿品多為瓷胎或以石膏為胎,胎質潔白、細膩,無風化現象。雜質少,叩之聲音響亮,上手手感較重。
其後,唐三彩也經歷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始終沒有達到唐代的高度,點擊下方專欄,看看唐代之後的三彩瓷器,又進入了怎樣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