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人符少武口述洛書
我是“河圖洛書”傳說代表性第六代傳承人符少武。爺爺、老爺對洛書古碑的文化內涵了解的並不深,就知道洛書古碑是文物,傳說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本天書,它就是洛書。
父親符建林出生於1928年,是洛寧縣西長水村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1948年20歲時,參加了解放戰爭,還在湖南、廣西等地剿過匪。1951年10月入黨。1952年復員後回到了家鄉。當時,村裏劃分宅基地,兩塊石碑所在的院子被劃給我符家。在那個年代,村裏人不知道這兩塊破舊石碑的價值,也不明白“洛出書處”意味著什麼。
雖然父親的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他知道石碑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如果有文物價值就應屬於國家。從此,父親就開始義務守護這兩塊石碑。
1968年前後,省內一位文物專家李興邦到我家考察時,認為這兩塊石碑有重大價值。石碑還被確認為“洛出書處”石碑,這讓父親受到很大的鼓舞。他每天都到石碑那裏打掃衛生,常常打掃完回來剛進家門,還要回去再看一眼才放心。
為確保古碑完整,父親歷經四次劫難最終把古碑保存。1953年,村裏要建橋,村幹部找父親商量,想用那兩塊石碑做橋板,被父親嚴辭拒絕。建橋涉及全村人的利益,這麼做很容易被扣上自私、不為大家著想的帽子。父親找到村幹部,竭力說明石碑看上去年頭很久了,很可能是國家文物,毀了太可惜了,石碑這才逃過第一劫。1954年,村裏又有人提出用石碑建橋,父親“軟磨硬泡”,硬是把來人磨得沒了脾氣,這才又逃過第二劫。1958年,村裏“大煉鋼鐵”,有人又瞄上了石碑,認為可能是鐵礦石。見情況不妙,父親告訴大家自己曾在部隊見過煉鐵需要用含鐵的石頭,而石碑是沙石質地,不含鐵,不能用於煉鐵,這又逃過第三劫。到了20世紀60年代後期,興起“破四舊”,有人放話要毀掉兩塊石碑,這讓父親慌了神。他和家人用稭稈和柴草把石碑遮蓋起來,將其偽裝成柴火垛。最後總算逃過了第四劫。
家裏我是老大,家中還有姐妹、三個弟弟。弟弟們文化程度不高。我高中文化程度,從小對父親這種保護文物遺產的精神深受感染和啟發。當父親去世之時,已過六旬的我從父親手中接過義務守碑“接力棒”,決心繼續將他自己未實現的使命繼承下去。我把這塊漢魏古碑用玻璃密封且被鐵欄緊圍,上方建有防曬遮雨的石棉瓦棚。
從1962年護碑到2002年,父親都是義務護碑。為研究洛書文化,促進招商引資,2000年父親自費和我參加了李氏在甘肅隴西召開的國際研討會,學習伏羲文化。敦煌文化研究所所長李正宇看到洛書資料和父親保護文物的事跡後高度評價。那幾年,每天都有專家學者領導參觀,他都會熱情接待,詳盡解說。父親年事己高,保護石碑心有余而力不足。他幾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堅守,我看在眼裏、記在心裏,既感動又心疼。2010年,我不再出門打工,一邊保護石碑傳承河洛文化,一邊在家照顧父親。他將自己未實現的使命卸下來,囑托我把洛書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2013年以後,政府為父親每月補助300元保護資金。隨後500元、800元、1000元、1200元都有過,現在政府每月發1500元,但這一切都是政府優待於他,他從來沒向政府提出過分要求。
為更好地保護“洛書”碑,我還在空閑時間查閱“河圖洛書”資料。凡是聽說有關“洛書”的傳說和古跡,我都前去考察,回來與父親交流。此外,我還自學拓片技術,將洛寧境內與“洛書”相關的碑文制成拓片保存下來並進行研究。目前,我已經搜集洛書有關碑刻拓片近100多種。我每天也效法父親到石碑那打掃衛生。
2008年,“洛出書處”兩塊石碑被認定為省級文物。2009年,被認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0年父親被確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河圖洛書”傳說)代表性傳承人。2013年年底,洛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將“河圖洛書傳說”作為民間文學的一個類別,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4年7月份,文化部將第四批國家級“非遺”項目推薦名單進行公示,為期20天,其中,河洛文化組成部分“河圖洛書傳說”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現在還要把它往下傳,究竟傳給誰,就看兩個兒子對民族文化熱愛和重視程度如何?只要他們能犧牲出時間和精力就傳授給他們。現在兩個兒子都申報上了傳承人了。
2013年河南電視臺民生頻道 《民生關註》及大象網、《河南好人》公益專題欄目深入挖掘洛寧豐厚的文化底蘊,把我們父子倆對洛書文化的傳承和保護作了30分鐘專題報道。通過這幾年向來自全國各地學者學習,我對洛書文化也更加產生興趣,經常向他們了解洛書文化民間傳說,也積累了一部分文化知識。
洛河是黃河的支流,發源於陜西省洛南縣洛源鄉,向東流入河南境,經盧氏、洛寧、宜陽、洛陽、偃師至鞏義入黃河。洛河水與黃河在洛汭交匯處撞擊形成的漩渦才正式誕生太極陰陽魚。太極是中國道教最經典的圖騰,正所謂“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八卦”,其最原始的形態便是由黑白二魚構成,兩者各主陰陽,暗藏了相互相生,相輔相成,陰陽調和,化生萬物的道家哲學。雙魚首尾相接,所闡述的物極必反,否極泰來,萬物負陰而抱陽的概念,也盡顯道家文化精髓。太極圖表達的“陰陽之道”,也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哲學命題。
太極八卦圖,以同圓內的圓心為界,畫出相等的兩個陰陽魚表示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相互依存的關系。太極圖的黑白相間、首尾糾合正是陰陽對待統一、消長流行、互根互動理念的最佳圖示。由圖形上看,由黑白兩個魚形圖案拼成一個完整的圓形,喻示著陰陽(按現在的哲學名詞,“陰陽”可以理解為“矛盾的兩個方面”)相互轉化又相互對立的基本道理,由魚尾至魚頭,是陰或陽由弱小到壯大的一個過程,魚眼(黑魚中的白點或白魚中的黑點)代表著,呈旋轉對稱的(魚頭銜魚尾)的圖形表示陰陽之間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即陽盛極而陰生,陰盛極而陽生。同時黑白分明又表示陰陽之間是相互克制的。陰陽共同拼合成一個完整的圓形,表示陰陽是一個整體,是不可分割,互相滲透,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相合,相生相克,即現代哲學中和矛盾對立統一規律表示法。過去所謂“一陰一陽謂之道”,“獨陰不生、孤陽不長”都是這個道理。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時時共存,這是太極拳的原理。實際打拳中常說的,出拳但留三分力,就是避免出現陰極,陽極這樣的極端情況。
“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千百年來,人們在論及中華文化的起源和代表性文化符號時,總是離不開“河圖洛書”。相傳,上古時期,洛陽東北孟津縣境內的黃河中浮出龍馬,背負“河圖”獻給伏羲,伏羲依此演成八卦。也就是說八卦的形成源於河圖和洛書,是三皇五帝之首的伏羲所發明。《明一統誌》記載說,“為帝南巡,登陽虛之山,臨於玄扈洛汭之水,見神龜丹甲青文而出”。
洛書古稱龜書,傳說有神龜出於洛水,其甲殼上有此圖象,結構是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以五居中,五方白圈皆陽數,四隅黑點為陰數。前人指出,洛書數字本太一下九宮而來,以四十五數演星鬥之象。
洛書用九個數字,排列組合為一個正方形。其縱、橫、斜每條直線上的3個數字之和均等於15。9個自然數的組合,形成了華夏歷史上影響深遠的九宮圖,這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魔方,這使洛書十五之數更為人們所推崇。這也是歷代統治者為了達到國泰民安、社稷昌盛之目的。
取其法天則地、陰陽調和、吉祥亨通之義的結果,都城制度也以河洛數理為規範。例如,洛陽東周王城南北七裏、東西八裏,漢魏洛陽城南北九裏、東西六裏,它們的長寬之和皆為十五裏。西漢長安城和隋唐洛陽城都是“經緯各長十五裏”的方形結構。北魏洛陽城、隋唐長安城的南北長皆為十五裏。其奇妙結構和無窮變化令中外數學家為之嘆服。
相傳伏羲根據河圖洛書的數位圖案推演出來易經八卦。洛書九宮數,以1、3、7、9為奇數,亦稱陽數,2、4、6、8為偶數,亦稱陰數。陽數為主,位居四正,代表天氣;陰數為輔,位居四隅,代表地氣;五居中,屬土氣,為五行生數之祖,位居中宮,寄旺四隅。基於洛書的格局而得太極圖即陰陽魚,它是反映我國傳統哲學中辯證思想的一種象征性符號。
《辭海》在解釋“河圖洛書”一詞時又說:“一說禹治洪水時,上帝賜給他以《洪範九疇》(《尚書·洪範》)。劉歆認為《洪範》即洛書。”《後漢書·五行誌》載:“禹治洪水,得賜‘洛書’,法而陳之,《洪範》是也。”又《漢孔安國傳》載:“天與禹洛出書。神龜負文而出,列於背,有數至於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類常道。”大禹依此治水成功,之後劃定九州,指導人類的生產生活,又依此定出治國九章大法。
《尚書》中講到大禹治水後,定九州,規定了各處應繳納的稅賦,就是向當時定都在中原的夏王朝進貢。而“九”在河洛中又是最大的數目, 沒有比 “九”再大了。 所以天下大山定為 “五嶽” ,大地定為 “九州”,均與此二數所含的蘊意有關。以後歷代帝王封建宮廷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建築都與九、五這兩個有著至高無上的象征意義的數字密不可分。如皇帝身上所穿龍袍必為九條莽龍繡之, 皇室所用織物 都為黃色(五,其地為中,其色為黃);天安門的城門為五個門洞; 相傳太和殿開始也是九間開,五進深,後因被李自成起義所毀,到清時由於找不到長的金絲楠木為梁, 只好縮短距離改成十一開間, 但仍為五進深;頤和園的九龍壁,由栩栩如生的九條龍塑成……
伏羲氏在天水卦臺山始畫八卦,一畫開天。八卦表示事物自身變化的陰陽系統,用“一”代表陽,用“- -”代表陰,用這兩種符號,按照大自然的陰陽變化平行組合,組成八種不同形式,叫做八卦。八卦其實是最早的文字表述符號。它在中國文化中與“陰陽五行”一樣用來推演世界空間時間各類事物關系的工具。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巽(xùn)代表風,震代表雷,坎代表水,離代表火,艮(gèn)代表山,兌代表澤。八卦就像八只無限無形的大口袋,把宇宙中萬事萬物都裝進去了,八卦互相搭配又變成六十四卦,用來象征各種自然現象和人事現象,基於當今社會人事物繁多,八卦在中醫裏指圍繞掌心周圍八個部位的總稱。
明代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廣東道進士西蜀劉武臣(曾任廣東道監察禦史)到永寧研討洛書,題石壁詩《遊龜窩至此偶成》摩崖石刻。明代貴州僧侶文人“廣德空石胡夢豸”、“朝城靜峰張夢麟”,曾結伴到永寧研究洛書,各作詩一首刻在同一石碑上(詩中言及“石嶺劍橫側榻迥”和“河圖洛書跡尚留;一為朝城靜峰張夢麟所題,詩中寫道“森森松柏翳翠嶺”及“神女古碑字尚留”。古碑由河南府吏張子鏞立,年代無見。)呈“一碑二詩”。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南國文化人從廣東騎馬遊龜窩可見當時洛書很有名氣。
清代雍正二年的一塊碑文是浙江嘉善人沈育任永寧縣令時立的,當時請河南府知府是雲南人張漢書寫了碑文“洛出書處”四個大字。在漢魏古碑西側3.18米處的古井旁有一堵墻同樣用玻璃密封且有鐵欄保護,墻上嵌有一塊石碑,上刻“洛出書處”四個大字。碑文清晰顯示,該石碑系清雍正二年臘月河南府尹張漢手書、永寧縣令沈育所立。這塊碑頂部為半圓形,碑額刻有圭首圖案。石質是砂石,年深日久風化嚴重,這個圖當中的方形線條已經脫落了。好像是洛書的圖樣,正面的碑文只剩下一個"洛"字。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洛書”被認為是中華文明的開端。“一畫開天地,一點定九州。”在這塊漢魏古碑上端,刻有一個直徑為33厘米的半圓,半圓內有一個下底52厘米、上底26厘米,高26厘米,腰長31厘米的等腰梯形;等腰梯形內接一個邊長為26厘米的正方形;正方形的兩側各是一個勾長13厘米、股長28厘米、弦長31厘米的全等直角三角形;正方形被分為兩個面積全等的矩形;以正方形的上邊和兩個直角三角形的斜邊為底,與碑額的圓形外邊構成三個弧形。而這些半圓、弧形、矩形、正方形、等腰梯形、全等直角三角形都是數學幾何的平面圖。
近年來,對這塊漢魏遺物,專家們莫衷一是。都說這塊碑這麼出名,究竟出自何人所寫?圍繞這個焦點問題,十幾位專家經過研究,認為這塊碑是曹植寫的。其中有四點依據:其一,曹植是三國曹魏時期曹操的兒子;其二,從時代變遷來說,洛水離不開水,洛書靈龜負書,龜離不開水。曹植命裏正缺水,曹植在寫《洛神賦》時有意把“雒”中的“佳”字去掉,也就是“洛”應該是從那個字變遷而來的;其三,曹操是三國第一智者,一代名士,在文學上也有非凡的造詣。“雒”字和這個“洛”字接近;其四,千裏洛河流經陜西洛南縣,經過二省七縣,在鞏義註入黃河,千裏洛河唯一的洛神廟,背後有大廟宇。清代中後期發起整修,使這座清代建築,成為當地又一人文歷史見證。
2005年初,由全國政協港澳委員會、政協河南省委員會主辦的第四屆河洛文化國際研討會上,與會者認為,洛書出自洛寧縣西長水村。出席會議的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所所長程有為說,從古代文獻、現存碑刻以及歷代流傳的詩文看,“洛書出洛寧”之說比較可靠。另外,從地理位置上看,洛寧西長水村距孟津“河出圖處”80公裏,同屬河洛文化的中心地帶,它和孟津的“河出圖”共同構成了流傳千年的遠古傳說。
2016年5月,中央電視臺《發現》欄目深入到傳說的發生地點尋找河圖洛書蹤跡,通過中國天文考古學的知識,解讀河圖洛書的原始本義,隨後該臺播出《天書秘境》節目。農歷的中國小年,美國紐約時代廣場,備受全球矚目的納斯達克圓柱形電子顯示屏上,以洛書為元素構成的黃色巨人LOGO全球亮相,於“故宮紅”背景的映襯下,格外引人註目。
作為中華文化之根,“洛書”魅力無窮。它在世界範圍內一直受到自然科學界及人文科學界的重視,不斷地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國內外遊客及專家學者研究興趣。近年來,隨著以尋根祭祖和文化溯源為內容的旅遊活動不斷升溫,越來越多的人來探訪、拜謁“洛出書處”石碑,感受華夏文明的神秘和厚重。2017年9月20日至23日,安陽市委市政府召開了“2017海峽兩岸周易文化論壇”,來自海峽兩岸、新加坡、美國、馬來西亞、臺灣、澳門、韓國8個國家的多名易學專家、學者相聚一堂,圍繞“弘揚周易文化,提高科學素質”這一主題進行探討。通過尋祖探源,大家一致認為洛書是《周易》的根,“洛出書處”及“洛書”已成為洛寧的名片。
洛書文化博大精深,成為組合數學的鼻祖。它所反映的天人合一思想是東方哲學的精髓,可以看做是中國先人在與自然鬥爭過程中所探索、總結的規律,對我國古代的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都產生了深刻影響,同時也廣泛應用於日常生活、農業生產、天文、時令、建築、醫學等自然科學多個領域。“洛書”的產生,奠定了中華文化的初基,是中華民族原始文明的淵源,是人類文明的瑰寶。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曾經指出:洛書圖“可能作為我們‘地球文明’和另一個星球交流的媒介”。由此可見河圖洛書在人類文明史中的價值。
古碑之所以珍貴,就在於其本身無可替代的價值所在。古碑不僅可以傳承千年完整保存下來,而且古碑本身所賦有的文化底蘊也是任何東西都無法比擬的。人們保護一塊紀念碑,實際上是在守護著偉大精神家園,這個家園,當然也有自己一部分。我想,一個國家也好,一個城市也好,都應該有自己的特色和記憶。從政府到民間,都應有守護我們精神文化家園的自覺。政府層面也好,個人層面也好,都應該根據自身情況,把守護精神家園的想法落實到行動上來。首先要充分發揮宣傳思想文化部門的優勢,媒體要加大對文化建設輿論宣傳力度,提升廣大群眾對洛書文化的認同感和認知度,將文化意識滲透進民眾的行為習慣,凝聚成社會的共識。其次對於社會各界傳承文化,政府應積極支持,從經濟上講,當地政府長水鄉應該把有關洛書這一塊再進一步豐富。
洛書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是中華文化的驕傲,也是洛寧人的驕傲。我們要珍惜這份民族遺產,繼承好這份民族遺產,不斷地完善和發展祖先為我們留下的一切文化遺產,不愧為中華民族的子孫。在新的形勢下,我們應與時俱進,一定要緊跟習近平主席“文化興國,文化強國”的號召,唱響弘揚民族文化的最強音,把這寶貴的文化遺產繼承下來,為祖國、為人民做出貢獻。願洛書這朵光耀千秋的奇葩在海內外傳人共同的培育和澆灌下開放出更加燦爛的花朵。(洛寧城事/雷冰)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