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裏的中國故事:布依山寨飛出的布谷鳥
咚鏘咚鏘,咚咚鏘
戲班子登臺開演嘍!
一個板凳,一盤瓜子
老少皆坐在戲臺前觀戲
一張皮影,一個故事
欣賞光與影之間搖曳的美
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用蠟燭或燃燒的酒精等光源照射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富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而成都的皮影戲
大家是否了解過呢?
成都皮影戲又稱“燈影戲”,屬四川西路影戲,古樸、莊重、典雅、大氣的造型特點在中國民間藝術中獨樹一幟,它美觀華麗、雕工精致、線條流暢,設色古樸不失鮮艷,其大氣、典雅的特點,給人以智慧和深邃感覺。2011年,皮影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成都皮影戲的形成發展,與四川的歷史變遷密不可分,表現為一種大碰撞與大融合。從形成到成熟,大致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明末清初,張獻忠、劉文秀等農民起義軍把湖北皮影帶到川北地區,清康熙年間,雲南皮影隨著吳三桂的軍隊傳到四川。入川的外省皮影,與四川原有的皮影碰撞融合,在川北山鄉形成了一種老藝人口耳相傳的川北“土燈影”。
清朝乾隆初年,陜西“渭南影子”傳入川北。川北“土燈影”和“渭南影子”在清嘉慶年間傳入川西。鹹豐年間,川西民間藝人以川北“土燈影”為基礎,吸取了陜西“渭南影子”精雕細刻的優點,創作了被外國人贊譽為“最復雜的皮影”。
成都皮影戲的唱腔跟川劇具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分為昆、高、胡、彈、燈五種聲腔,表演時演奏的樂器有鑼、鼓、二胡、三弦、嗩吶和梆子等,極擅長表演川劇傳統劇目及佛道神仙戲。
1
選皮
只能用三四歲的小黃牛皮,而且只能是脊背的皮,這樣才夠嫩,夠均勻,夠透明。一定要用眼仔細觀察,皮子上有沒有白斑,有沒有傷痕。
2
制皮
牛皮剝下來後,浸入石灰中泡上兩三天。然後將皮用挖刀刮到半透明狀,刮好後晾到凈亮透明時即可使用。
3
畫樣
在雕刻前,必須要做一個專門的畫稿,稱為“樣譜”,在紙板上繪出要雕刻的圖象,然後把圖象剪下來,再用皮子比著做出大樣。
4
雕刻
雕刻刀具一般有十一二把,甚至30把以上。根據傳統經驗,在刻制線狀的紋樣時要用平刀去紮;在刻制直線條的紋樣時用平刀去推;對於傳統服飾的袖頭襖邊的圓型花紋則需要用鑿刀去鑿;一些曲折多變的花紋圖樣,則須用斜口刀刻制。
5
著色
以前用的是染衣服的染料,上色後還要塗層桐油,使之發亮。
6
脫水
可以用平布包裹皮影部件,以烙鐵或電熨鬥燙,這樣皮影色澤鮮美,且久不褪色,而膠質也可溶化封閉住皮子的毛孔,使皮影永久不翹扭變形。
7
裝訂
皮影之所以靈活,是因為它的身上有著與人一樣的關節。皮影的頭、上身、胸部、胯部、大腿,都是用線連接起來的。有的為了表演的需要,還得裝置操縱桿。
成都皮影按照尺寸大小,分為大皮影和中皮影兩種。大皮影身高60~70厘米,中皮影身高20~30厘米,影人按角色造型不同,由11~14個可活動部位組成,手上關節處比北方影人要多出一節,即手指和手掌關節分開,這就使得皮影戲演出起來更加細膩、生動。影人大多采用單眼側面造型,使得影人在表演時候緊貼窗戶上的剪影效果更為明顯。個別神怪形象使用正面或者七分臉造型,形象更加鮮明,個性突出,給人印象深刻。
清代中葉,成都皮影戲廣泛地活躍於成都東大街、署襪街以及全城的會館、會所、廟會等場所,吸引了一大批觀眾。到光緒三十年左右,成都皮影戲已成為一種成熟而影響力大的民間藝術,並輻射至周邊少數民族地區。
如今,成都皮影戲的主要演出和展示基地設於成都木偶皮影藝術劇院,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探索,劇院在皮影表演、影偶刻制、舞臺設計方面都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使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散發出新的活力。
而皮影戲作為世界上最早的幕影藝術形式,被公認為現代電影的鼻祖。而隨著新的藝術媒介興起,皮影戲日漸式微。當然,它有自身的局限性,如皮影人偶的制作就面臨“一著不慎,滿盤皆輸”的風險,如何保存成品也是一個難題。
皮影戲對表演的技藝要求很高,培養人才非一日之功;表現內容難以跟上現代快節奏等等。然而總有求新求變的力量:有人正在探討皮影藝術和動畫結合的新課題;新時代,如何結合互聯網和高科技,將皮影戲融入到新的形式或載體中,讓它更好地傳承流傳?傳承之路任重道遠……
一方幕布,百態人生
說起皮影戲
令你印象最深的曲目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