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算命”,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古書中早就有了答案
王弼玄學話題之三:言盡意
選擇的王弼玄學三話題,分別對應老子(貴無論)、莊子(聖人有情論)、易經(言盡意),正好把魏晉玄學的三玄全部涉略到。
這三個話題中,王弼切中了三本巨著中最核心的問題。
可見這位年輕的玄學大師功力之深。不得不在此向他表示敬意。
今天介紹王弼的第三個話題:言盡意。
一、從《周易》說起
《周易》是一部上古流傳下的古老的占蔔書,據說原出伏羲氏演八卦,到了孔子,進一步傳承,成為儒家六經之一。
但是孔子之後所傳的《周易》,實際上已經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了:
一部分是《易經》,另一部分是《易傳》。
1、先說《易經》:
這是個古老的占蔔書,其中的核心就是象數。
(1)下面簡單說一下卦象是怎麼回事:
(a)萬事萬物是一個太極。
(b)然後太極生兩儀:即陰陽。其中陽記為一長橫,稱為陽爻;陰,記為兩短“,稱為陰爻。【你可以想象:世界上的人類,分為男女兩類。】
(c)然後兩儀生四象:即太陽、少陰;太陰,少陽。
【按:你可以想象:男人中分陽剛(太陽)和陰柔(少陰);女人也分陽剛(少陽)和陰柔(太陰)。】
(d)然後四象生八卦:即四象中的每一象,再進一步分陰陽兩類。
於是形成八卦,各自有卦名,即:乾(天)、坤(地)、震(雷)、巽(風)、坎(水)、離(火)、艮(山)、兌(澤)。
【按:這八卦不僅僅象征上述括號裏的八個事物,還象征更多的東西,究竟象征什麼?有些是上古經文傳下來的,有些就要靠占蔔者的直覺了。】
(e)然後,八卦之中的每一卦,又分為八,即八卦相蕩,一共是六十四卦,每卦各有卦名。此為卦象。
(2)再說爻位爻數:每個卦,一共有六爻,從下到上,一共六個位置,此為爻位;每個爻位上,或為陽爻(單數)、或為陰爻(雙數),此為爻數。
爻數爻位與卦象,合而為象數。
(3)那麼這個東西,怎麼用來占蔔呢?
古人在占蔔的時候,用蓍(shi)草。或者其他代用品,比如現在用硬幣。
問掛者心中想著某事情,比如想問今年科舉能不能高中?就讓他拋硬幣,拋出正面為一陽爻,反面為陰爻,一共拋六次,就得到六十四卦中的一卦。
然後每卦下有上古傳下來的很簡單的占蔔辭------卦辭,說明這個卦象是什麼意思。還有每一爻的爻辭,說明其中的每個爻位上的陽爻(或者陰爻)代表什麼意思。
原始的卦爻辭,當然很難和後世問卦者的大大小小的問題直接關聯,這就要看占蔔者的解讀。是穿鑿附會胡扯八道,還是精準地把事情說得頭頭是道,且時候一一應驗,就全看占蔔者的道行了。
2、再說《易傳》:
但是到了孔子以後,逐漸超脫簡單的占蔔,而是對這些卦象爻數背後隱含的萬事萬物的發展規律,天體宇宙的運行法則,人倫之道,等等,所謂形而上的東西感興趣了。於是就解說這些形而上的東西。
《易傳》包括七類十篇:
《彖》、《象》:解釋六十四卦的卦名、卦義、卦辭。
《文言》:解釋乾坤兩卦的卦爻辭。
《系辭》:《易經》通論。
《說卦》:說明六十四卦卦名。
《序卦》:解釋六十四卦的排序。
《雜卦》:雜論六十四卦的卦義。
這個被後世稱為“十翼”,即十個附加的解讀文件。相傳都是孔子所作,但後代考證應該是春秋到戰國時期多人所作。
這就是《易傳》。
二、兩漢《周易》研究中的傾向:
前面說過,在兩漢,從董仲舒開始,把陰陽五行引入六經的解讀,試圖構建一種包舉宇內社會生活的無所不包的天道。
因此,《周易》當然是其中特別受重視者。
兩漢易學,尤其有一個特點,就是對《周易》當中象數的崇拜。
從上面的簡單介紹可以看到,象數似乎像今天西方的數學一樣,有其獨立的邏輯性。
循著這種邏輯性的規律玄思,可以進一步擴展推演,似乎可以把上到天道,下到人事最微小的事情,都給你弄成了天道運行的必然來,那僅僅六十四卦顯然是不夠的,結果就越弄越復雜。
比如,漢代最著名的易學家,孟喜、京房,循著這個象數規律,結合陰陽五行學,進一步發明了卦氣說。
即把事物的發展演化看成是陰陽二氣的消長,借以顯示天意。
先把八卦與四時、八方相結合;然後再與一年的12個月,24節氣,七十二候(5日為候),360日,相結合,組成一個整齊有序的象數模型。
或對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六爻,進行花樣翻新的排列組合。試圖把所有的天象、人事吉兇全部一網打盡去。
如果事情超脫於這個模型之外,說不通了,就發明“互體說”,把一卦變四卦,增加卦象來進一步解釋。
還不夠,又發明“卦變說”來說明;還不夠,又把五行加進去,進一步增加卦象。
後世把兩漢這種易學研究傾向,稱為《周易》的象數學派。
其根本特征是,以上述象數本身的形式及其形式化規律為至高無上,然後把鮮活的真實的世界套進去。穿鑿附會。很有點像當代的數學模型。
但是,《周易》中的《易傳》,則昭示著另一個方向。
《易經》的原始卦爻辭,本是對象數的吉兇解讀,但其中本身確實含有某種神秘可見的規律性啟示。
比如乾卦中的爻辭:
初九,潛龍勿用;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上九,亢龍有悔。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只需要粗略地了解一下,就可以看到:這裏面顯示著某種事物從出生到成長的規律性的東西,以及在事物成長的每一個階段中,應該註意的事項。
於是,《易傳》作者在象數和原始的卦爻辭的基礎上,試圖進一步尋求其中的義理,此為形而上者謂之道。
而王弼,在其《周易略例》裏面進一步發揮了這個思想。
從後世易學的發展來看,分為“象數學派”和“義理學派”,其中王弼開拓了後一個方向,被稱為義理學派的重要奠基人。
【有關《周易》的總體介紹,可參見高亨,《周易大傳今註》;有關魏晉玄學中王弼對周易的研究,可參見余敦康,《魏晉玄學史》關於王弼玄學的介紹。】
三、王弼“言盡意”話題的意旨:
了解上述情況,就可以聊聊“言盡意”了。
王弼提出的“言盡意的話題,實際上是批判兩漢易學研究中對象數的崇拜。
我們先說一下這個話題裏面的三個概念:
(1)言,在此特指卦爻辭,它是附著在卦象數上的,是對後者的解讀。
(2)象,指的是前述的卦象、爻位爻數,它們又是對其背後的神秘的天道的昭示。
(3)義,所有的古老的卦爻辭、卦象要數,乃至於後來的《易傳》即“十翼”,都是對“天道”的某種感應、介說,但都不是義本身。
於是這就產生一個問題:
言,能不能把卦象爻數的意思說清楚?象數,又能不能把天道(義)昭示清楚?
合而言之,言能不能盡意?
而王弼對此的觀點,有以下三層意思:
第一,言其實是不能窮盡意向的。一個意向,越是深遠,越是形而上抽象,就越是不可能被言徹底說明白。
這就如老子《道德經》開篇第一句話所說:“道可道,非常道”。這在我們日常的對事物的表達中,都能體會到。
第二,但是好的言辭本身,又會對背後的道有所啟示,聰明人足以心領神會。
比如孔子說:“舉一偶不以三偶反,則不復焉。”一個屋子有四個墻角,孔子給你解釋了其中一個墻角的情況,那麼弟子就應該心領神會,把其他三個墻角的情況都說出來。而不是等著老師把每個墻角都說一遍。
又好比前秦哲人善用寓言,好比韓非子給你講了“守株待兔”的故事,你就應該明白,過去成功的經驗不足以固守。
第三,蠢人不能舉一反三,問題在於執著於“一偶”。在這裏,王弼具體批評的是兩漢的象數學派,執著於象數的純形式,或者古老的卦爻辭。
王弼開出的藥方是:應該“得意忘言”。這才是王弼此話題的核心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