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與後天八卦基礎
整編/陳益峰
“八卦”是由三條橫線組合而成的八組圖像。其橫線分為兩種:一種為一條直線,稱陽爻(yao),另一種為中間斷開的直線,稱陰爻。如圖:
由三個爻組合的圖像,稱為“卦象”一共有八種,再給每一種卦象分別起個名稱,共八個,故稱“八卦”,八卦讀音:
乾 (qián)、坤(kūn)、震(zhèn)、巽(xùn)、坎(kǎn)、離(lí)、艮(gèn)、兌(duì)。
1、先天八卦
八卦有其生成的規律:
從上圖中可看出: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即分為陽爻和陰爻;兩儀生四象:在陽爻和陰爻的上面,再分別加一陽爻和一陰爻,稱為“太陽”、“少陰”、“少陽”、“太陰”;四象生八卦:在四組“兩儀”上面再分別加一陽爻和一陰爻,即組成八卦。
八卦生成的過程是自下而上,八卦的畫法也是從下往上一爻、一爻地畫,最下面的一爻稱為“初”。
按古人之習慣,閱讀順序是自右至左,故有:乾1、兌2、離3、震4、巽5、坎6、艮7、坤8。這就是先天八卦次序數。
古人為了便於記憶八卦的卦名和卦象,編有“八卦取象歌”。
讀為:
乾三連,坤六斷;震仰盂,艮覆碗;
離中虛,坎中滿;兌上缺,巽下斷。
八卦分別代表八種自然現象:天、地、雷、風、水、火、山、澤。
其對應為:天——乾,地——坤;雷——震,風——巽;水——坎,火——離;山——艮;澤——兌。
就是說,一個卦象必須記住兩個卦名,這樣記憶:
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巽為風、
坎為水、離為火、艮為山、兌為澤。
八卦各有其方位:
請註意:中國古代的地圖與現代西方的地圖位置不同,中國地處北半球,房屋多為座北朝南,以面南為正位。面南時,其方位就是左東右西、前南後北,判斷方位十分方便實用。
先天八卦圖中心一定要配有一個“陰陽魚”,即“太極圖”,其意為:
乾、兌、離、震四個卦表示“陽氣”由盛漸衰,即每卦所對應的陰陽魚中的白色部分由多漸少;
巽、坎、艮、坤四個卦表示“陰氣”由弱漸強,即每卦所對應的陰陽魚中的黑色部分由少漸多。
乾、兌、離、震四個卦依次左旋(逆時針方向轉動);巽、坎、艮、坤四個卦依次右旋(順時針方向轉動)。
“太極圖”中有兩個“魚眼”,表示: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
2、後天八卦
隨著時代的演化,社會越來越復雜。到了周朝,周文王重新做《易》,故稱“文王八卦”,又稱“後天八卦”。
先天卦和後天卦的區別是卦位(方位)和卦序不同。從乾卦開始依次順時針旋轉:乾,坎,艮,震,巽,離,坤,兌。依上圖熟記各卦象的方位,東、南、西、北分別對應震、離、兌、坎。(可比較先天八卦之方位),下圖將上表中的方位和五行屬性表述的更直觀。
占卦的取用為“先天數”和“後天卦”。“先天數”即為先天卦之“卦序”;“後天卦”即為後天八卦之方位。
五行方位為:東為木,南為火,西為金,北為水,中央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