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神節,接財神!諸城還有個傳說~
今天是農歷七月二十二
是傳統節日
財神節
接財神啦!
接
財
神
2007年3月,諸城財神節成功申報濰坊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中國古代以商朝比幹為文財神,以三國關雲長為武財神。中國大部分地區都在每年正月初五專祭財神。祭祀時,紅燭高燒,鞭炮齊鳴,用面做成元寶、聖蟲,或用錢做成錢龍,吃水餃謂之“元寶”,意謂招財進寶。但是在諸城,卻將七月廿二日為祭財神日。其財神廟有對聯雲:“頗有幾分錢,你也求,他也求,給誰是好?點上三柱香,朝也拜,夕也拜,叫我為難。”
諸城的財神節祭拜活動中,相關俱制品多為各式財神像,包括泥塑陶像、香爐及祭供臺桌等。民間祭財神儀式程序講究,延續至今。財神節盛況縣誌亦有記載。
對財神的崇拜最早起源於宋代的民間傳說,明清時代北京人以五顯神為財神供奉,江南人以五路神為財神供奉,四川湖南一帶信奉的財神是趙公明,在山東大部地區和東北部分地區則敬奉比幹為財神,在當地也有供奉關羽的,稱為武財神。對以上財神的供奉,大都是長年供像焚香,春節時設下供品,燒紙燃燭,各地區大致相同。
然而在諸城,敬奉財神卻有著另一道獨特的風景,那就是諸城的財神節。諸城的財神節是農歷的七月二十二日,相傳是比幹的生日,也有說是財帛星君的生日的。自明朝萬歷年間,諸城城裏就建起了財神廟,塑的是比幹金身像,逢年過節人們便焚香燃紙前來叩拜祈禱,以求財神爺保佑財源廣進,交運發財。到清康熙年間,拜祭活動開始進入家中,家家戶戶供起了比幹財神像,財神像大小不一,通常是以中堂的幅面出現,中間是慈眉善眼儀表堂堂的比幹著皇袍朝靴戴皇冠坦然端坐,上方兩側是兩個送財童子,頭紮抓髻,手裏各執一條幅,上書“送財千官”和“福運長久”。下方左側立一紅袍烏紗模樣的官員,手托元寶,三綹長髯飄灑胸前,眉目清秀,稱為贈俸爺爺。右側那位則是黑眉虎眼,大蓬胡須,著紫袍烏紗,單執笏板,稱為掠俸爺爺,傳說這兩位爺爺是財神爺的財富管理人員,有人積德行善該當發財,贈俸爺爺就發送給他,如果有人行惡不善,以欺騙的手段得到了錢財,也就是說贈俸爺爺發錯了,掠俸爺爺就會查明真相,把已發出的財富再掠回來,以求公正。
自祭拜財神活動進入家家戶戶以後,供奉財神和祭拜內容也有了改變,不再是逢年過節或特別日子皆行祭典,而是集中於七月二十二日財神爺生日這天,並作為節日延續下來,於是,就有了諸城的財神節,而財神節的祭拜活動也自那時延續至今。該活動解放初期曾一度淡化,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再度興起,且規模愈來愈大,成為諸城地區一個異常隆重的節日。
與財神節有關的傳說
在諸城地區,有這樣一個傳說,光緒年間,在諸城有一個姓周的掌櫃,經營一家叫“春興永”布匹絲綢店。他在七月二十一那天夜裏,一連做了三個完全相同的夢。夢中的他清楚的記得自己在照顧生意,門外突然來了個披頭散發的老者,一進門就坐在一把椅子上對他念叨說:“明天是我的生日,很多年沒有人給我過忌辰了,誰給我過,保證他生意亨通……”。周掌櫃是生意人,為討個吉利,第二天一早,他就早早準備好香紙、供品、鞭炮,在夢中老者的囑咐下,燃放鞭炮,祭奠先祖⋯⋯說來也怪,那天來看熱鬧的人不少,看完後都紛紛湧到店內帳割綢布,本來冷清的生意立馬紅火起來,周掌櫃迎財神的事兒很快被好事者一傳十,十傳百……。所以,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二,諸城的家家店鋪都效仿,流傳至今,形成了迎財神的習俗。
諸城新聞綜合整理 素材自諸城非遺中心
農歷七月二十二日
財神節!
財神到,財富到
半島網祝大家:
身體健康,生意興隆!
步步高升,財源滾滾!
半島·諸城新聞
情系諸城 心懷半島
新聞熱線:6110611 投稿郵箱:bdzcxw@163.com
自古評論出人才,期待你的神評論!